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4)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異熟無盡際。

  

  54、既然供養不依賴供養物,爲何又說口言供詞、財物不舍是生盲欺明眼者?

  55、福薄者因地是否應重視微供,在後果上有什麼差別?

  56、什麼是供養無厭足心?

  57、爲什麼皈依的功德勝過廣大財供?

  58、爲什麼皈依能獲得大歡喜?

  59、爲什麼皈依者具足大守護?

  60、爲什麼由皈依能使邪勝解障獲得輕微乃至永盡?

  61、解釋皈依利益——獲得墮入正行、正至善士數中。

  62、所謂“以皈依成爲一切律儀依處”,其密意如何?

  63、爲什麼由皈依能快速成佛?

  64、如何修學第五條學處——日日晝叁夜叁勤修皈依?

  65、如何修學第六條學處——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叁寶?

  66、說出六條共學和六條別學的出處。

  67、按照宗大師的觀點,棄舍皈依的界限是什麼?

  68、失壞皈依有哪些過患?

  69、解釋下面一段話:

  是故皈依,是于佛教能入大門。若有皈依,非惟虛言,則是依止最殊勝力,內外障緣不能違害,功德差別易生難退,倍轉增長。故如前說,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,受持皈依,勵力不違皈依學處,是極扼要。

  

  

深信業果

  

  1、“修學皈依之後思惟業果”,在次第安排上有什麼道理?

  2、爲什麼說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業果的勝解信?

  3、爲什麼要在思惟總別業果之後,再進入正行取舍之中?

  4、敘述業決定之理。

  5、如果不能對業果的決定之相産生決定的認識,會有何種過患?

  6、敘述業增長廣大之義。

  7、以什麼原因諸龍死沒當生人天,乃至于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?

  8、解釋頌詞涵義:

  

由修善不善諸業,諸人即成慣習性,

  

如是雖不特策勵,他世現行猶如夢。

  

若未修施屍羅等,隨具種色少壯德,

  

極大勢力多富財,後世悉不獲安樂。

  

種等雖卑不著惡,具足施戒等功德,

  

如夏江河能滿海,後世安樂定增廣。

  

應善定解善非善,諸業他世生苦樂,

  

斷惡勵力修善業,無信豈能如欲行

  9、敘述未造不遇、已造不失之義。

  10、解釋頌詞涵義:

  梵志說善惡,能換如取舍,尊說作不失,未作無所遇。

  11、承許“未造業會遇”會有哪些過失?

  12、承許“已造業失壞”會有哪些過失?

  13、有情造惡業,果報只會成熟在自己相續上,爲什麼還要修自他交換呢?

  14、舉出和總的業果四條道理相違的世間邪見。

  15、談談如何把業果的四條道理運用在日常修行上。

  16、思惟總的業果道理,在轉變我們的觀念上有哪些效果?

  17、世尊宣說十業道的用意何在?

  18、爲什麼說十善業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圓滿的根本依處?

  19、口說我是大乘,實際不能防護十善業道,會遭到何種诃責?

  20、說出殺生的事、意樂、加行和究竟。

  21、爲什麼不能墮胎?

  22、說出不與取的事、意樂、加行、究竟。

  23、爲什麼偷盜十方僧物的罪過無量無邊呢?

  24、說出邪淫的事。

  25、對以下觀點,以佛法的智慧進行剖析:

  (1)男女性交混亂,在國外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,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。

  (2)婚外戀沒有觸及任何法律條文,所以是合理的。

  (3)性生活混亂是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、人民生活達到一定富裕程度時必然出現的現象,恐怕是無法避免的。

  (4)性行爲本身是自然的,與對和錯無關。

  (5)無性絕不等于純潔、高尚,對異性的向往、沖動和性行爲不是邪惡、下流,而是生理與心理正常健康的體現,是合法、自尊、驕傲、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相反,沒有性欲望的人,身心是不健全的,有性欲望而得不到滿足,是不人道的。

  26、邪淫如何有害天倫?如何有害風俗?如何有害壽命?如何有害心術?如何有害人節?

  27、對于居士來說,如何才能做到終身不二色?

  28、以“性解放”思潮的影響將會導致何種社會問題?

  29、君子不近聲色,不過是叫人要淡愛欲,如果把愛欲視爲毒蛇猛虎,不是有點太過分嗎?

  30、大富貴人往往多造淫業,爲什麼不見他們有報呢?

  


  [1]“等”字包括應頌、本生等十二分教。

  

  [2] 由于大悲而有差別:佛教以大悲而有別于外教。

  

  [3] 遮止應學:應當禁止的學處。

  

  [4] 修行應學:應當修行的學處。

  

  [5] 近事:居士。

  

  [6] 佛法僧所依:分別是佛像、經書、僧相。

  

  [7] 禿土地:沒有生長草木的土地。

  

  [8] 對法的戲耍真是無所不作:指學法者對佛法輕慢、不恭敬的心態與行爲。

  

  [9] 僧伽:和合衆的意思。比丘叁人以上,身和同住,口和無诤,意和同悅,戒和同修,利和同均,見和同解。

  

  [10] 沙門相:圓頂、叁衣、錫杖等。

  

  [11] 出自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》。

  

  [12] 以這十種供養供養叁寶,就是所謂的圓滿供養。

  

  [13] 五支遍禮:五體投地而禮拜。

  

  [14] 斛:一斛相當于十鬥。

  

  [15] 八相:降兜率相、托胎相、降生相、出家相、降魔相、成道相、說法相、涅槃相,或說降兜率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、入滅。

  

  [16] 隨岚風:迅猛風。大論說:“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,隨岚風至,碎如腐草。”

  

  [17] 叁世間:地上、地下、人間。

  

  [18] 比鄉比戶:一鄉連一鄉,一戶接一戶。

  

  [19] 叁自歸:叁皈依。

  

  [20] 八種律儀: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彌戒、正學女戒、沙彌尼戒、優婆塞戒、優婆夷戒、八關齋戒。

  

  [21] 四魔:死魔、蘊魔、天魔、煩惱魔。

  

  [22] 四弘:這裏指四無量心。

  

  [23] 叁種差別:一、趣入佛門;二、內外障緣不能違害;叁、功德易生難退、倍轉增長。

  

  [24] 原文“有箭道”的“箭”是錯別字,應改爲“有苦道”。

  

  [25]“最下”應改爲“究竟”,“最下”是錯別字。

  

  [26] 科四系本講記所擬。

  

  [27] 深忍信:勝解信。

  

  [28] 進止:作、止。

  

  [29]“堅勇”,是菩薩的異名,是行善堅固勇悍的意思。

  

  [30] 有四家聚集,名聚落;有十八種工巧之地,名都城;許多商人聚集之地,名市埠;有四種民族共住之地,名方邑。

  

  [31] 諸自力證菩提:獨覺。

  

  [32] 諸勝子:菩薩。

  

  [33] 指不犯自性罪中的究竟罪與佛製罪中的根本罪,但會犯下嚴重邪淫支分罪。

  

  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4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