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4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遍作了供养,所以是“俱供现、不现前”。

  以下宣说上述三种供养所获福果的差别:

  【论说初者获广大福,第二较前获大大福,第三较前获最大福。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,应忆法性无所差别,先当遣意供养一切,极为切要。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初者“现前供养”获得广大福果;第二者“不现前供养”与前者现前供养相比,获大大福果;第三者“俱供现不现前”与前者相比,获最大福果。所以,对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习供养时,应当忆念诸法的法性没有差别,首先以意识观想供养一切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《普贤行愿品》说:“我以广大胜解心,深信一切三世佛,悉以普贤行愿力,普遍供养诸如来。”

  【自作供养者,谓非由于懈怠、懒惰、放逸增上而令他作,惟自手作。

  第五,自作供养,就是菩萨想供养佛陀或佛塔时,不是因为懈怠、懒惰、放逸而让亲友、佣人等去作,唯一是自己亲自去作。

  【教他供养者,谓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,若教此供,当获安乐。由悲愍心,惟教他供。

  第六,教他供养,就是菩萨心想:“我现在略有少许可以供养的财物,但是贫苦少福的有情却没有财力可作供养,如果我布施财物给他,并且教导他以此财物供养佛与佛塔,将来他会多受安乐。”菩萨像这样以悲愍心教导他人供养,而自己没有所供的财物,这是菩萨唯一教他施设供养。

  【又亦劝他共供养者,谓自他俱共同供养。

  亦劝他共供养,就是自他共同供养,即在劝导他人供养之后,自己和他一起共同作供养。具体来说,菩萨想对佛陀或佛塔施设供养,但不仅是自己作,同时也劝导父母妻儿、亲友仆从,或国王王子、大臣长者、居士,或多财的商主,下至一切男女老少、贫乏痛苦之人,以及一切内道同梵行者、外道等众,随分随力供养佛陀或佛塔,此即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。

  【此三福果,大小如前。

  唯一“自作供养”获得广大福果,唯一“教他供养”能获大大福果,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获得最大福果。为何这三种供养的果报会有这样胜劣的差别呢?因为:“自作供养”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安乐而供养;“教他供养”则纯粹是以悲愍心想使众生获得安乐,自己舍弃资财而教他人供养,因大悲利他的缘故,福德超过自作供养;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不仅仅是教导他人供养,而且菩萨以身作则,为了饶益有情而亲自以爱语、同事等摄受法,带动有情趣入供养的修行,所以福德最大。由以上比较可知,以大悲心完全投入利他,才能获得最大福德。

  【财敬供养者,谓供种种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坐具、病缘医药、供身什物,薰香、末香、涂香、华鬘、伎乐及诸灯烛,敬问礼拜,奉迎合掌,唱种种赞,五支遍礼,右旋围绕。

  第七,财敬供养,即财物供养与恭敬供养。

  财物供养,就是供养种种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坐具、治病的医药等资身的日常用品,或供养薰香、末香、涂香、花鬘、伎乐与灯烛等。

  恭敬供养,就是恭敬陈白、礼拜、迎请、合掌、唱各种赞、五支遍礼[13]、右旋围绕等。譬如汉地丛林早晚功课中,皆须礼佛、赞佛、念佛、绕佛、合掌,这就是对佛陀作恭敬供养。《入行论》中说:“我以海潮音,赞佛功德海,愿妙赞歌云,飘临彼等前。化身微尘数,匍伏我顶礼,三世一切佛,正法最胜僧。”这也是对三宝作恭敬供养。

  【又供田等无尽奉施,又供摩尼、耳环、臂钏诸庄严具,下至供养诸小鸣铃,散诸珍奇,缠宝缕线,供养诸佛或佛塔庙。

  此段也是“财物供养”,就是供养田地等无尽的奉施,或供养摩尼宝、耳环、臂钏等庄严饰具,下至供养各种小的鸣铃,或散各种金银、钱币等奇珍,在宝物上缠绕彩线,用来供养诸佛或诸佛的塔庙。

  【广大供养者,谓以如是利养、恭敬常时供养。此复有七,谓所供物众多、微妙、现非现前、自作教他、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,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

  第八,广大供养,就是在佛像、佛塔等供养境前,以上述的利养、恭敬等,常时施设供养。“常时”,指时间上的广大,并不是在短期供养之后就停止供养,而是每日坚持不断,积小成大,所以说是广大。

  广大供养不是前面各种供养之外的另一种供养,而是以上财敬供养等达到广大的供养相,也就是在时间、供物、供养境、供养方式、供养心、供养回向等方面,达到广大的供养相,包括七种广大:

  一、供物众多:供物的数量并非微小或少许,而是如前所说那样,以众多供具供养。

  二、供物微妙:供物并非下劣、残缺、腐坏、粗糙以及不可受用的物品,而是颜色、形状、香味圆满、贵重优质之物。

  三、供养境现前。

  四、供养境不现前。

  五、自作供养。

  六、教他供养。

  七、以至心欢喜、猛利胜解而作供养。并且将供养所种的善根,唯一回向一切有情获证无上菩提,而不回向人天安乐与小乘菩提,此即“回向广大”;或者以回向无上菩提,使供养的点滴善根增长无尽而成广大。

  七种广大中:前面两种是从供养物而说广大,即“众多”是数量广大,“微妙”是品质殊胜,以如是财物供养三宝就成为广大供养。第三、第四是从供养境而言广大,供养现前的无量诸佛等,或以意识缘取不现前的无量诸佛等而供养,以所缘境广大而成为广大供养。第五,自作广大,即自己亲自供养,而且在供养物、供养时、供养境、供养心、供养回向等方面并非狭小,而是极为广大。第六,教他广大,即以大悲心教导众生供养,而且所作的供养方面极为广大。第七,从恭敬供养来说,因供养时具足至心欢喜、猛利胜解,所以即便是供养一文钱,也会成为广大供养,对此可以一则公案来说明:

  《杂宝藏经》记载:

  往昔有位恶生王,在园堂看见一只金色猫从东北角钻入西南角,就派人挖掘,结果掘得一个铜盆。铜盆的容量有三斛[14],盆内盛满了金钱,再继续往深处挖掘时,又得到一个铜盆,这样次第掘得了三盆金钱。恶生王又叫人往旁边挖掘,结果连续五里路,每一步都挖到盛满金钱的铜盆。

  恶生王虽然获得了众多金钱,却因惧怕而不敢使用,于是就去请问迦旃延尊者。尊者说:“这是你的宿业所感召的福报,你尽管用,没有妨碍。”恶生王就询问宿世因缘,尊者告诉他说:“过去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涅槃后,在佛的遗法中,有一位比丘在十字街头,将钵置于路边,教化人们说:“谁能将财物投入这个坚牢藏中,一切国王、盗贼、水火都不能夺走。”

  当时,有一个穷人见到比丘教化,心生欢喜,就将卖柴所得三文钱放入钵中,发愿后离去。在回家的五里路上,他步步心生欢喜,临入家门时,他又遥向比丘至心顶礼,发愿后才入家门。当时的穷人就是大王你的前身。因为往昔你以三文钱欢喜供僧,所以生生世世身分尊贵,常常获得如是盛满金钱的三重铜盆。因五里之中步步欢喜,而感得五里金钱之报。”

  公案中的穷人所供物只有三文钱,本非广大,但是因为供养心淳净,以至心欢喜与猛利的胜解摄持,而使三文钱的供养成为广大供养。穷人听到比丘的教言后,信受欢喜,将仅有的三文钱全都作了供养,而且供养之后,在五里路上步步发欢喜心,临入家门之前,还恭恭敬敬地向比丘顶礼、发愿。以此种对供养的至心欢喜,极能滋润相续中的善根,使它辗转增上广大,由此成熟的果报亦极为广大——生生世世受身尊贵,常获五里金钱的福报。

  因此,对三宝作任何一种供养时,皆应至心欢喜,施前、施时、施后三时都欢喜,以自作随喜的滋润,善根就会广大。我们应将这种殊胜窍诀融入自己的修行,比如自己今天供养僧众,在供养之前,应当善加思惟供养的利益,引发欢喜,供养时也应至心欢喜,供养之后,还应对自己所作的善根自作随喜,并且猛利发愿:愿供养的正行日日增上等。若能如此行持,则任作何种供养,都将成为广大供养。

  【非染污供养者,谓不由轻蔑、放逸、懈怠而教他供,自手供养,殷重供养,不散漫心而设供养,不以贪等杂染供养,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,以随顺物而设供养。

  第九,非染污供养,就是远离染污的供养,这也不是前述财敬供养等之外的另一种供养,而只是从财敬等供养远离种种染污的角度,安立为非染污的供养相。

  非染污供养,包括以下六种情况:

  一、不是因为轻蔑、放逸、懈怠而令他人供养,而是自己亲手供养。

  二、殷重供养。

  三、以不散漫心而陈设供养。

  四、不是杂染贪爱等烦恼而供养。

  五、不是在信佛的国王等处,为了获得利养恭敬而作供养。

  六、以随顺物而陈设供养。

  前五种是从供养心远离染污的角度来说,第六种是从供养物远离染污来说。

  非染污供养的反面,即六种染污供养:

  一、因为轻蔑、放逸、懈怠而令他人供养,不是自己亲手供养,即供养三宝的心不恭敬,理应亲自去作,却因心怀轻慢等而叫他人代作,自己未能尽心,此即具有染污的供养。

  二、不殷重供养:不按照取舍之处如实地行持。

  三、以散漫心供养:供养时行为随便。

  四、有杂染供养:供养时自相续杂染贪、嗔、嫉妒等烦恼,心不清净。

  五、为获利养恭敬而供养:动机不纯正,在信佛的达官贵人面前,为了获得利养、恭敬而虚伪地施设供养,实际上是谄诳供养。

  六、以不净物供养:“不净物”在下文有具体解释。

  总之,在供养时远离上述种种染污的心态、行为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