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4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遍作了供養,所以是“俱供現、不現前”。

  以下宣說上述叁種供養所獲福果的差別:

  【論說初者獲廣大福,第二較前獲大大福,第叁較前獲最大福。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,應憶法性無所差別,先當遣意供養一切,極爲切要。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初者“現前供養”獲得廣大福果;第二者“不現前供養”與前者現前供養相比,獲大大福果;第叁者“俱供現不現前”與前者相比,獲最大福果。所以,對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習供養時,應當憶念諸法的法性沒有差別,首先以意識觀想供養一切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“我以廣大勝解心,深信一切叁世佛,悉以普賢行願力,普遍供養諸如來。”

  【自作供養者,謂非由于懈怠、懶惰、放逸增上而令他作,惟自手作。

  第五,自作供養,就是菩薩想供養佛陀或佛塔時,不是因爲懈怠、懶惰、放逸而讓親友、傭人等去作,唯一是自己親自去作。

  【教他供養者,謂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,若教此供,當獲安樂。由悲愍心,惟教他供。

  第六,教他供養,就是菩薩心想:“我現在略有少許可以供養的財物,但是貧苦少福的有情卻沒有財力可作供養,如果我布施財物給他,並且教導他以此財物供養佛與佛塔,將來他會多受安樂。”菩薩像這樣以悲愍心教導他人供養,而自己沒有所供的財物,這是菩薩唯一教他施設供養。

  【又亦勸他共供養者,謂自他俱共同供養。

  亦勸他共供養,就是自他共同供養,即在勸導他人供養之後,自己和他一起共同作供養。具體來說,菩薩想對佛陀或佛塔施設供養,但不僅是自己作,同時也勸導父母妻兒、親友仆從,或國王王子、大臣長者、居士,或多財的商主,下至一切男女老少、貧乏痛苦之人,以及一切內道同梵行者、外道等衆,隨分隨力供養佛陀或佛塔,此即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。

  【此叁福果,大小如前。

  唯一“自作供養”獲得廣大福果,唯一“教他供養”能獲大大福果,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獲得最大福果。爲何這叁種供養的果報會有這樣勝劣的差別呢?因爲:“自作供養”只是爲了自己獲得安樂而供養;“教他供養”則純粹是以悲愍心想使衆生獲得安樂,自己舍棄資財而教他人供養,因大悲利他的緣故,福德超過自作供養;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不僅僅是教導他人供養,而且菩薩以身作則,爲了饒益有情而親自以愛語、同事等攝受法,帶動有情趣入供養的修行,所以福德最大。由以上比較可知,以大悲心完全投入利他,才能獲得最大福德。

  【財敬供養者,謂供種種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坐具、病緣醫藥、供身什物,薰香、末香、塗香、華鬘、伎樂及諸燈燭,敬問禮拜,奉迎合掌,唱種種贊,五支遍禮,右旋圍繞。

  第七,財敬供養,即財物供養與恭敬供養。

  財物供養,就是供養種種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坐具、治病的醫藥等資身的日常用品,或供養薰香、末香、塗香、花鬘、伎樂與燈燭等。

  恭敬供養,就是恭敬陳白、禮拜、迎請、合掌、唱各種贊、五支遍禮[13]、右旋圍繞等。譬如漢地叢林早晚功課中,皆須禮佛、贊佛、念佛、繞佛、合掌,這就是對佛陀作恭敬供養。《入行論》中說:“我以海潮音,贊佛功德海,願妙贊歌雲,飄臨彼等前。化身微塵數,匍伏我頂禮,叁世一切佛,正法最勝僧。”這也是對叁寶作恭敬供養。

  【又供田等無盡奉施,又供摩尼、耳環、臂钏諸莊嚴具,下至供養諸小鳴鈴,散諸珍奇,纏寶縷線,供養諸佛或佛塔廟。

  此段也是“財物供養”,就是供養田地等無盡的奉施,或供養摩尼寶、耳環、臂钏等莊嚴飾具,下至供養各種小的鳴鈴,或散各種金銀、錢幣等奇珍,在寶物上纏繞彩線,用來供養諸佛或諸佛的塔廟。

  【廣大供養者,謂以如是利養、恭敬常時供養。此複有七,謂所供物衆多、微妙、現非現前、自作教他、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爲供養,複將此善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第八,廣大供養,就是在佛像、佛塔等供養境前,以上述的利養、恭敬等,常時施設供養。“常時”,指時間上的廣大,並不是在短期供養之後就停止供養,而是每日堅持不斷,積小成大,所以說是廣大。

  廣大供養不是前面各種供養之外的另一種供養,而是以上財敬供養等達到廣大的供養相,也就是在時間、供物、供養境、供養方式、供養心、供養回向等方面,達到廣大的供養相,包括七種廣大:

  一、供物衆多:供物的數量並非微小或少許,而是如前所說那樣,以衆多供具供養。

  二、供物微妙:供物並非下劣、殘缺、腐壞、粗糙以及不可受用的物品,而是顔色、形狀、香味圓滿、貴重優質之物。

  叁、供養境現前。

  四、供養境不現前。

  五、自作供養。

  六、教他供養。

  七、以至心歡喜、猛利勝解而作供養。並且將供養所種的善根,唯一回向一切有情獲證無上菩提,而不回向人天安樂與小乘菩提,此即“回向廣大”;或者以回向無上菩提,使供養的點滴善根增長無盡而成廣大。

  七種廣大中:前面兩種是從供養物而說廣大,即“衆多”是數量廣大,“微妙”是品質殊勝,以如是財物供養叁寶就成爲廣大供養。第叁、第四是從供養境而言廣大,供養現前的無量諸佛等,或以意識緣取不現前的無量諸佛等而供養,以所緣境廣大而成爲廣大供養。第五,自作廣大,即自己親自供養,而且在供養物、供養時、供養境、供養心、供養回向等方面並非狹小,而是極爲廣大。第六,教他廣大,即以大悲心教導衆生供養,而且所作的供養方面極爲廣大。第七,從恭敬供養來說,因供養時具足至心歡喜、猛利勝解,所以即便是供養一文錢,也會成爲廣大供養,對此可以一則公案來說明:

  《雜寶藏經》記載:

  往昔有位惡生王,在園堂看見一只金色貓從東北角鑽入西南角,就派人挖掘,結果掘得一個銅盆。銅盆的容量有叁斛[14],盆內盛滿了金錢,再繼續往深處挖掘時,又得到一個銅盆,這樣次第掘得了叁盆金錢。惡生王又叫人往旁邊挖掘,結果連續五裏路,每一步都挖到盛滿金錢的銅盆。

  惡生王雖然獲得了衆多金錢,卻因懼怕而不敢使用,于是就去請問迦旃延尊者。尊者說:“這是你的宿業所感召的福報,你盡管用,沒有妨礙。”惡生王就詢問宿世因緣,尊者告訴他說:“過去九十一劫前毗婆屍佛涅槃後,在佛的遺法中,有一位比丘在十字街頭,將缽置于路邊,教化人們說:“誰能將財物投入這個堅牢藏中,一切國王、盜賊、水火都不能奪走。”

  當時,有一個窮人見到比丘教化,心生歡喜,就將賣柴所得叁文錢放入缽中,發願後離去。在回家的五裏路上,他步步心生歡喜,臨入家門時,他又遙向比丘至心頂禮,發願後才入家門。當時的窮人就是大王你的前身。因爲往昔你以叁文錢歡喜供僧,所以生生世世身分尊貴,常常獲得如是盛滿金錢的叁重銅盆。因五裏之中步步歡喜,而感得五裏金錢之報。”

  公案中的窮人所供物只有叁文錢,本非廣大,但是因爲供養心淳淨,以至心歡喜與猛利的勝解攝持,而使叁文錢的供養成爲廣大供養。窮人聽到比丘的教言後,信受歡喜,將僅有的叁文錢全都作了供養,而且供養之後,在五裏路上步步發歡喜心,臨入家門之前,還恭恭敬敬地向比丘頂禮、發願。以此種對供養的至心歡喜,極能滋潤相續中的善根,使它輾轉增上廣大,由此成熟的果報亦極爲廣大——生生世世受身尊貴,常獲五裏金錢的福報。

  因此,對叁寶作任何一種供養時,皆應至心歡喜,施前、施時、施後叁時都歡喜,以自作隨喜的滋潤,善根就會廣大。我們應將這種殊勝竅訣融入自己的修行,比如自己今天供養僧衆,在供養之前,應當善加思惟供養的利益,引發歡喜,供養時也應至心歡喜,供養之後,還應對自己所作的善根自作隨喜,並且猛利發願:願供養的正行日日增上等。若能如此行持,則任作何種供養,都將成爲廣大供養。

  【非染汙供養者,謂不由輕蔑、放逸、懈怠而教他供,自手供養,殷重供養,不散漫心而設供養,不以貪等雜染供養,不于信佛國王等所爲得利敬而爲供養,以隨順物而設供養。

  第九,非染汙供養,就是遠離染汙的供養,這也不是前述財敬供養等之外的另一種供養,而只是從財敬等供養遠離種種染汙的角度,安立爲非染汙的供養相。

  非染汙供養,包括以下六種情況:

  一、不是因爲輕蔑、放逸、懈怠而令他人供養,而是自己親手供養。

  二、殷重供養。

  叁、以不散漫心而陳設供養。

  四、不是雜染貪愛等煩惱而供養。

  五、不是在信佛的國王等處,爲了獲得利養恭敬而作供養。

  六、以隨順物而陳設供養。

  前五種是從供養心遠離染汙的角度來說,第六種是從供養物遠離染汙來說。

  非染汙供養的反面,即六種染汙供養:

  一、因爲輕蔑、放逸、懈怠而令他人供養,不是自己親手供養,即供養叁寶的心不恭敬,理應親自去作,卻因心懷輕慢等而叫他人代作,自己未能盡心,此即具有染汙的供養。

  二、不殷重供養:不按照取舍之處如實地行持。

  叁、以散漫心供養:供養時行爲隨便。

  四、有雜染供養:供養時自相續雜染貪、嗔、嫉妒等煩惱,心不清淨。

  五、爲獲利養恭敬而供養:動機不純正,在信佛的達官貴人面前,爲了獲得利養、恭敬而虛僞地施設供養,實際上是谄诳供養。

  六、以不淨物供養:“不淨物”在下文有具體解釋。

  總之,在供養時遠離上述種種染汙的心態、行爲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