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当中,可见本论所讲的三士道,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和智慧方便二种资粮。

  以上波罗蜜多乘的道次第引导之因相已宣说完毕,下面开始宣说趣入密乘的次第。

  子二、入密乘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三:一、必须趣入密乘之理 二、不堪能者唯应修显宗 三、入密次第

  丑一、必须趣入密乘之理

  【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,决定应须趣入密咒,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。

  下面以有法、所立和能立来分析这个道理。

  有法:“以诸共道净相续已”,就是学人以显教诸共同道清净相续之后,也就是指具有如理观察的智慧、不退转的信心、相续不断的精进等圣财而且智慧超胜他人的有缘者,这就是可以趣入金刚密乘的补特伽罗。

  所立:“决定应须趣入密咒”,即决定必须趣入密乘。

  能立:“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”,即因为若趣入密乘便能迅速圆满福慧二种资粮的缘故。

  丑二、不堪能者唯应修显宗

  【设若过此非所能堪,或由种性功能羸劣,不乐趣者,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。

  倘若修学超过波罗蜜多乘之法,并非学人的能力所能企及,或者因为种性的功能羸劣而不欢喜趣入密乘,那就应唯一将波罗蜜多道的次第由略而中而广,逐渐增上广大,尽量修学。

  丑三、入密次第

  【若入密咒者,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,依咒所说应当随行,以总一切乘,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。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,成熟身心。

  如果趣入密乘,则对依止善知识的修法,应比波罗蜜多乘更加慎重,要求更高。学人应当依照密教所说的去行持,因为总的一切乘中,特别是密教当中格外珍重宣说依止法的缘故。其次,应以传承根源清净的续部所出之灌顶成熟学人身心。

  “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”,就是从普贤王如来或报身佛传下来的清净续部所出的宝瓶、秘密、智慧和句义灌顶等。

  “灌顶”:梵语阿波肯扎,“阿波”即显现,“肯扎”为驱散或注入之义,即依靠甚深密咒灌顶仪轨,能驱散或清净弟子三门及平等俱的障垢,在相续中注入或种植能够显现智慧、成就四身的能力。所以说,依靠灌顶能够成熟身心。

  【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,应宁舍命如理护持。特若受其根本罪染,虽可重受,然相续已坏,功德难生,故应励力,莫令根本罪犯染者,又应励防诸支罪染。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,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。

  在灌顶时所得受的一切三昧耶和律仪(如五方佛总的三昧耶与特别的三昧耶戒),应当宁可舍弃身命也要如理护持。尤其如果被根本罪染污,虽然可以重新受戒,但此时相续已经损坏,功德难以产生,所以应当努力防护,不要让根本罪染污相续,又应励力防护各支分罪的染污。假如受到染污,也应依靠忏悔除罪以及善加防护而使戒律清净,因为三昧耶和诸律仪是道之根本的缘故。

  “三昧耶”:藏文“达木策”,意为“圣”、“烧”。“圣”是指守持三昧耶戒,即生便能得到诸圣者的加持、摄受,获得普贤王如来之果位;“烧”是指得受灌顶、守持清净三昧耶之后,一切违缘、痛苦、魔障及业障,犹如烈火焚草一般,无余烧尽。

  依靠密宗殊胜的无上瑜伽,即生便能成就佛果,但是若毁坏了根本戒,决定无法即生成就。密乘戒虽然可以重受,但是不曾毁犯和犯后还净仍有很大的差别,就像骨折之后虽然可以治愈,但其功能必定不如从前。所以,最初就不能违犯根本戒。

  【次于续部,若是下部有相瑜伽,若是上部生次瑜伽,随其一种善导修学。此坚固已,若是下部无相瑜伽,或是上部满次瑜伽,随于其一应善修学。

  在得受灌顶并且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之后,对于续部,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,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,应当选择其中任何一种,善巧引导而修学。对此修学坚固之后,或者是下部的无相瑜伽,或者是上部的圆满次第瑜伽,应当选择其中一种,善巧地修学。

  “下部有相瑜伽”,即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的有相瑜伽;“下部无相瑜伽”,即直接体验安住空性的无相瑜伽。“上部生次瑜伽”,即无上瑜伽部有功用、造作的所有修法;“上部满次瑜伽”,即无上瑜伽部没有功用造作、任运修持大空性和方便道等的瑜伽。

  以上从显教到密教建立了整个菩提道的体系。下面宣说如是建立的依据。

  子三、建立菩提道体系的依据

  【《道炬论》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,故道次第亦如是导。

  因为在《道炬论》中宣说这样建立道的正体,所以此处的道次第也这样作引导。

  【大觉沃师于余论中,亦尝宣说,《摄修大乘道方便论》云:“欲得不思议,胜无上菩提,赖修菩提故,乐修为心要。已得极难得,圆满暇满身,后极难获故,勤修令不空。”

  这是说,修习暇满引发摄取心要的欲乐。

  阿底峡尊者在其它论著当中,也曾经这样说过,即于《摄修大乘道方便论》中说:想要获得不可思议、殊胜的无上菩提,完全依赖修习菩提,所以爱乐修习就是心要。如今已获得极其难得的圆满暇身,以后也很难再得到,所以,理应精勤修习,不让暇满空耗。

  【又云:“如犯从牢狱,若有能逃时,与余事非等,速从彼处逃。此大生死海,若有能度时,与余事非等,应当出有宅。”

  这是说,以出离心摄持而修解脱道。

  《摄修大乘道方便论》又说:就像囚犯若有从牢狱中逃脱的机会,其它任何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,应当把握时机迅速从牢狱中逃离。同样,若有能够度脱此生死大海的机会,其余名利等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,应当迅速出离这三有火宅。

  【又云:“归依增上戒,及住愿根本,应受菩萨律,渐随力如理,修行六度等,菩萨一切行。”

  这是讲波罗蜜多乘的修行。

  该论又说:总的来说,大乘必须以大乘皈依作为基础,并且具有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增上戒;特别而言,就是要发愿菩提心,安住愿心的根本学处,而且应当受持菩萨行戒律仪,渐次随自己的心力,如理修行六度四摄等一切菩萨行。

  “如理”就是在次第上不错乱,而且数量圆满;“渐随力修行”即随自己的心力渐次往上修习。

  【又云:“方便慧心要,修止观瑜伽。”

  该论又说:在六度等的菩萨学处当中,方便的心要(静虑)与智慧的心要(胜观)——止观瑜伽。尤其应当修习。

  【《定资粮品》亦云:“先固悲力生,正等菩提心,不著有报[14]乐,背弃诸摄持。圆满信等财,敬师等于佛,具师教律仪,善勤于修习。”

  《定资粮品》中也说:在修好了共下士和共中士道之后,应当巩固由悲心引生的菩提心,不耽著三有的异熟安乐,舍弃以悭吝所摄持的财物等,而修持布施等六度。圆满信心、多闻等圣者七财[15],恭敬上师如同恭敬佛陀,具足亲近上师的意乐与加行,具有上师所传授的律仪,而且昼夜六时精进地修习。(这是宣说密乘弟子所应具备的条件。)

  颂中“先”是指前面已经如理地修习了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。

  以下宣说具相的密乘弟子如何趣入密乘的修行。

  【“瓶密诸灌顶,由尊重恩得,行者身语心,清净成就器。由圆满定支,所生资粮故,速当得成就,是住密咒规。”

  “定支”,是指修习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。

  《定资粮品》又说:宝瓶、秘密等灌顶是通过上师恩赐而获得,灌顶作用是清净修行者身语意的障碍,而成熟法器。由于圆满了以生圆次第所生的二种资粮,所以今生将快速成就金刚持的果位,这就是安住金刚密乘的正规。

  通过上述内容,我们已经了知“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根据”。对趣入三士道的方法,传承上师曾开示说:就像《般若八千颂·常啼菩萨品》所说那样,当毒箭射入心脏时,人们只会想到取出毒箭的方法,而不会去想其它的事。同样,在下士道中,对三恶趣产生强烈怖畏时,就只会思惟出离恶趣之因(断除十不善业),而不会去想其它事情;在这个基础上,修中士道时,因为怖畏三有的痛苦,一心寻求从三有中解脱,便不会去考虑其它事;在上士道中,以前者为基础,修习大悲之后,由于不忍众生受苦,一心只为拔除众生之苦,而求证无上菩提,此外不会考虑其它。也就是,要像毒箭射入心脏一样,无法忍受恶趣的痛苦、三有的痛苦乃至所有众生的痛苦,唯一思惟这三者的对治法,就像寻求拔箭的方法一样,迫不及待。

  癸二、所为义分二:一、真实 二、宣说须依次第引导修心的根据

  【第二,所为义者。

  “所为”,就是必要。这是说,须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必要。

  子一、真实

  【若中、下士诸法品类,悉是上士前加行者,作为上士道次足矣,何须别立共中、下士道次名耶?

  如果中士和下士的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,则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即可,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道次第的名称呢?再者,在中士道和下士道当中,宣说上士道前行所必须的共同法类就足够了,何必另外观待下士和中士宣说圆满的下、中二道呢?

  这两个问题,一者是说不必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二种道次第的名称;另一者是说不必另外观待下、中士二类宣说圆满的下、中道支。

  论中分两个方面回答。

  【别分三士而引导者,有二大义。

  别别分开三士而作引导,有二种极大的必要,即摧伏增上我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