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當中,可見本論所講的叁士道,具足了戒定慧叁學和智慧方便二種資糧。
以上波羅蜜多乘的道次第引導之因相已宣說完畢,下面開始宣說趣入密乘的次第。
子二、入密乘次第引導之因相分叁:一、必須趣入密乘之理 二、不堪能者唯應修顯宗 叁、入密次第
醜一、必須趣入密乘之理
【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,決定應須趣入密咒,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。】
下面以有法、所立和能立來分析這個道理。
有法:“以諸共道淨相續已”,就是學人以顯教諸共同道清淨相續之後,也就是指具有如理觀察的智慧、不退轉的信心、相續不斷的精進等聖財而且智慧超勝他人的有緣者,這就是可以趣入金剛密乘的補特伽羅。
所立:“決定應須趣入密咒”,即決定必須趣入密乘。
能立:“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”,即因爲若趣入密乘便能迅速圓滿福慧二種資糧的緣故。
醜二、不堪能者唯應修顯宗
【設若過此非所能堪,或由種性功能羸劣,不樂趣者,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。】
倘若修學超過波羅蜜多乘之法,並非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,或者因爲種性的功能羸劣而不歡喜趣入密乘,那就應唯一將波羅蜜多道的次第由略而中而廣,逐漸增上廣大,盡量修學。
醜叁、入密次第
【若入密咒者,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,依咒所說應當隨行,以總一切乘,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。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,成熟身心。】
如果趣入密乘,則對依止善知識的修法,應比波羅蜜多乘更加慎重,要求更高。學人應當依照密教所說的去行持,因爲總的一切乘中,特別是密教當中格外珍重宣說依止法的緣故。其次,應以傳承根源清淨的續部所出之灌頂成熟學人身心。
“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”,就是從普賢王如來或報身佛傳下來的清淨續部所出的寶瓶、秘密、智慧和句義灌頂等。
“灌頂”:梵語阿波肯紮,“阿波”即顯現,“肯紮”爲驅散或注入之義,即依靠甚深密咒灌頂儀軌,能驅散或清淨弟子叁門及平等俱的障垢,在相續中注入或種植能夠顯現智慧、成就四身的能力。所以說,依靠灌頂能夠成熟身心。
【爾時所得一切叁昧耶及律儀,應甯舍命如理護持。特若受其根本罪染,雖可重受,然相續已壞,功德難生,故應勵力,莫令根本罪犯染者,又應勵防諸支罪染。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,以叁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。】
在灌頂時所得受的一切叁昧耶和律儀(如五方佛總的叁昧耶與特別的叁昧耶戒),應當甯可舍棄身命也要如理護持。尤其如果被根本罪染汙,雖然可以重新受戒,但此時相續已經損壞,功德難以産生,所以應當努力防護,不要讓根本罪染汙相續,又應勵力防護各支分罪的染汙。假如受到染汙,也應依靠忏悔除罪以及善加防護而使戒律清淨,因爲叁昧耶和諸律儀是道之根本的緣故。
“叁昧耶”:藏文“達木策”,意爲“聖”、“燒”。“聖”是指守持叁昧耶戒,即生便能得到諸聖者的加持、攝受,獲得普賢王如來之果位;“燒”是指得受灌頂、守持清淨叁昧耶之後,一切違緣、痛苦、魔障及業障,猶如烈火焚草一般,無余燒盡。
依靠密宗殊勝的無上瑜伽,即生便能成就佛果,但是若毀壞了根本戒,決定無法即生成就。密乘戒雖然可以重受,但是不曾毀犯和犯後還淨仍有很大的差別,就像骨折之後雖然可以治愈,但其功能必定不如從前。所以,最初就不能違犯根本戒。
【次于續部,若是下部有相瑜伽,若是上部生次瑜伽,隨其一種善導修學。此堅固已,若是下部無相瑜伽,或是上部滿次瑜伽,隨于其一應善修學。】
在得受灌頂並且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戒之後,對于續部,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,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,應當選擇其中任何一種,善巧引導而修學。對此修學堅固之後,或者是下部的無相瑜伽,或者是上部的圓滿次第瑜伽,應當選擇其中一種,善巧地修學。
“下部有相瑜伽”,即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的有相瑜伽;“下部無相瑜伽”,即直接體驗安住空性的無相瑜伽。“上部生次瑜伽”,即無上瑜伽部有功用、造作的所有修法;“上部滿次瑜伽”,即無上瑜伽部沒有功用造作、任運修持大空性和方便道等的瑜伽。
以上從顯教到密教建立了整個菩提道的體系。下面宣說如是建立的依據。
子叁、建立菩提道體系的依據
【《道炬論》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,故道次第亦如是導。】
因爲在《道炬論》中宣說這樣建立道的正體,所以此處的道次第也這樣作引導。
【大覺沃師于余論中,亦嘗宣說,《攝修大乘道方便論》雲:“欲得不思議,勝無上菩提,賴修菩提故,樂修爲心要。已得極難得,圓滿暇滿身,後極難獲故,勤修令不空。”】
這是說,修習暇滿引發攝取心要的欲樂。
阿底峽尊者在其它論著當中,也曾經這樣說過,即于《攝修大乘道方便論》中說:想要獲得不可思議、殊勝的無上菩提,完全依賴修習菩提,所以愛樂修習就是心要。如今已獲得極其難得的圓滿暇身,以後也很難再得到,所以,理應精勤修習,不讓暇滿空耗。
【又雲:“如犯從牢獄,若有能逃時,與余事非等,速從彼處逃。此大生死海,若有能度時,與余事非等,應當出有宅。”】
這是說,以出離心攝持而修解脫道。
《攝修大乘道方便論》又說:就像囚犯若有從牢獄中逃脫的機會,其它任何事都無法與此事相提並論,應當把握時機迅速從牢獄中逃離。同樣,若有能夠度脫此生死大海的機會,其余名利等事都無法與此事相提並論,應當迅速出離這叁有火宅。
【又雲:“歸依增上戒,及住願根本,應受菩薩律,漸隨力如理,修行六度等,菩薩一切行。”】
這是講波羅蜜多乘的修行。
該論又說:總的來說,大乘必須以大乘皈依作爲基礎,並且具有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增上戒;特別而言,就是要發願菩提心,安住願心的根本學處,而且應當受持菩薩行戒律儀,漸次隨自己的心力,如理修行六度四攝等一切菩薩行。
“如理”就是在次第上不錯亂,而且數量圓滿;“漸隨力修行”即隨自己的心力漸次往上修習。
【又雲:“方便慧心要,修止觀瑜伽。”】
該論又說:在六度等的菩薩學處當中,方便的心要(靜慮)與智慧的心要(勝觀)——止觀瑜伽。尤其應當修習。
【《定資糧品》亦雲:“先固悲力生,正等菩提心,不著有報[14]樂,背棄諸攝持。圓滿信等財,敬師等于佛,具師教律儀,善勤于修習。”】
《定資糧品》中也說:在修好了共下士和共中士道之後,應當鞏固由悲心引生的菩提心,不耽著叁有的異熟安樂,舍棄以悭吝所攝持的財物等,而修持布施等六度。圓滿信心、多聞等聖者七財[15],恭敬上師如同恭敬佛陀,具足親近上師的意樂與加行,具有上師所傳授的律儀,而且晝夜六時精進地修習。(這是宣說密乘弟子所應具備的條件。)
頌中“先”是指前面已經如理地修習了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。
以下宣說具相的密乘弟子如何趣入密乘的修行。
【“瓶密諸灌頂,由尊重恩得,行者身語心,清淨成就器。由圓滿定支,所生資糧故,速當得成就,是住密咒規。”】
“定支”,是指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。
《定資糧品》又說:寶瓶、秘密等灌頂是通過上師恩賜而獲得,灌頂作用是清淨修行者身語意的障礙,而成熟法器。由于圓滿了以生圓次第所生的二種資糧,所以今生將快速成就金剛持的果位,這就是安住金剛密乘的正規。
通過上述內容,我們已經了知“由叁士道次第引導的根據”。對趣入叁士道的方法,傳承上師曾開示說:就像《般若八千頌·常啼菩薩品》所說那樣,當毒箭射入心髒時,人們只會想到取出毒箭的方法,而不會去想其它的事。同樣,在下士道中,對叁惡趣産生強烈怖畏時,就只會思惟出離惡趣之因(斷除十不善業),而不會去想其它事情;在這個基礎上,修中士道時,因爲怖畏叁有的痛苦,一心尋求從叁有中解脫,便不會去考慮其它事;在上士道中,以前者爲基礎,修習大悲之後,由于不忍衆生受苦,一心只爲拔除衆生之苦,而求證無上菩提,此外不會考慮其它。也就是,要像毒箭射入心髒一樣,無法忍受惡趣的痛苦、叁有的痛苦乃至所有衆生的痛苦,唯一思惟這叁者的對治法,就像尋求拔箭的方法一樣,迫不及待。
癸二、所爲義分二:一、真實 二、宣說須依次第引導修心的根據
【第二,所爲義者。】
“所爲”,就是必要。這是說,須由叁士道次第引導的必要。
子一、真實
【若中、下士諸法品類,悉是上士前加行者,作爲上士道次足矣,何須別立共中、下士道次名耶?】
如果中士和下士的法類都是上士的前行,則直接作爲上士道的次第即可,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道次第的名稱呢?再者,在中士道和下士道當中,宣說上士道前行所必須的共同法類就足夠了,何必另外觀待下士和中士宣說圓滿的下、中二道呢?
這兩個問題,一者是說不必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二種道次第的名稱;另一者是說不必另外觀待下、中士二類宣說圓滿的下、中道支。
論中分兩個方面回答。
【別分叁士而引導者,有二大義。】
別別分開叁士而作引導,有二種極大的必要,即摧伏增上我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