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慢的必要,以及對叁種根機有廣大利益之必要。下面分別解說這兩種必要。

  【一爲摧伏增上我慢,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,即便自許我是大士。

  第一種必要,是爲了摧伏增上我慢。“增上我慢”,即尚未生起共中、下士的意樂,便自認爲我是大士的慢心。

  譬如:有些人自認爲是修習大中觀、大手印、大圓滿、大禅宗的上根利智者,口中也總是談論高深的法門,但他的相續中不僅耽著輪回的安樂,而且非常執著世間八法,實際上連中士和下士的意樂、行爲也不具足,這就是增上我慢。因此,別別分開叁士而引導,明確叁類士夫上中下的差別,這樣從下往上引導,修行人便能明白自己目前修行的層次,而不至于産生增上我慢。

  這是以具有摧伏增上我慢的必要,說明必須分開安立叁士道次第名稱的理由,解答了第一個疑問。

  下面繼續解答第二個疑問,即:宣說圓滿的叁士道次第,並非沒有必要,因爲所化衆生的根機有上、中、下叁種差別,爲了廣大饒益叁種所化,所以需要宣說圓滿的叁士道次第,而且這對上根者也沒有迂緩的過失。

  【二爲廣益上中下心。廣饒益之理者,謂上二士夫,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,故于所導上、中二類補特伽羅,教令修習此二意樂,無有過失,起功能故。若是下品補特伽羅,雖令修上,既不能發上品意樂,又棄下品,俱無成故。

  第二種必要,是爲了廣大饒益上中下叁種根機的士夫。廣大饒益的道理,即:以上、中二類士夫來說,也需要希求獲得增上生以及從善趣中解脫。因此,對于所引導的上、中二類士夫,教導他們修習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意樂並沒有過失,因爲以此能夠生起功德的緣故(通過修共下士的意樂,可以生起希求從惡趣解脫的心;通過修共中士的意樂,可以生起希求從輪回中解脫的心。所以修習共下、共中士的意樂具有引發出離心的功德)。如果所引導的是下等士夫,那麼即便讓他修習上上法類,但由于他既不能發起上品意樂,又舍棄了下品,如此一來,叁士道的功德都無法成辦。

  具體而言,因爲:上士和中士也需要希求增上生以及解脫輪回,所以讓他們修習中、下二道不但沒有過失,而且具有發起出離心的功德;而不堪修習上、中士法類的下士,即使修習上、中士道也無法成就,反而將由于放棄了下士道而一事無成;不堪修習上士法類的中士,若起初便修上士道,也將一無所成。因此,以叁士道引導叁種根機的士夫,下士不會一無所成,中士和上士則可奠定基礎,從而成辦叁根普攝的廣大饒益。

  【複次爲具上善根者,開示共道令其修習,此諸功德,或先已生,若先未生,速當生起。若生下下可導上上,故于自道非爲迂緩。

  此外,若爲具足上等善根的人,開示下士和中士的共道讓他修習,那麼這些下、中品功德,不論先前已經産生或者尚未産生,此時都將迅速生起。如果生起了下下之功德,即可導入上上的修習,所以,這對上根者的自道來說,也沒有迂曲、遲緩的過失。

  上根者若要趣入上上道,也必須具足下下道的基礎——出離心、皈依心、因果正見等。如果對上根者開示下下的共道,則下下功德不論先前已生或未生,都將快速生起,而且這些下下道的功德都將成爲導入上上道的順緣。因此,對上根者來說,由修習共道可以快速生起功德,故非緩慢,而且這些功德都是趣入上士道的順緣,故非迂曲。

  子二、宣說須依次第引導修心的根據

  “必須依照次第來引導修心”的道理,並不是沒有依據的臆說,而是源自諸佛菩薩的善說。下面就分別引用佛陀、龍樹、無著、聖天、敬母、月稱的聖言來作證明。

  【須以次第引導心者,《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》中,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,恐文太繁,故不多錄。

  “法喻合說”就是以比喻和意義結合的方式宣說。

  關于“必須依次第引導所化心識之理”,《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》中,佛陀以黠慧摩尼寶師漸次洗磨摩尼寶的比喻,結合意義而宣說。因恐文字繁多,所以此處不多引述。

  《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》中說:譬如,黠慧的摩尼寶師,對清淨摩尼寶的各種方便十分善巧。他從寶性山中取出摩尼寶之後,先以嚴灰洗濯,然後再用黑發擦拭;但他仍不滿足,又以辛味漿水洗滌,再以纏著布的木棍擦拭;這樣仍不滿足,又以藥水洗澆,再拿細軟的布擦拭。最後終于遠離了銅鐵等雜質,現前清淨的本面。

  經中又接著宣說比喻所對應的意義:

  諸佛如來也是如此,善巧了達不清淨衆生的種種根性,最初爲衆生宣說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等法,讓耽著世間的衆生怖畏生死之苦,發起厭離輪回的心,從而趣入聲聞法中;然而諸佛並不以此爲足,仍然精勤不息,繼續爲衆生開示空、無相、無願叁解脫門,使衆生了解部分如來所轉的*輪;但是諸佛仍不以此爲足,精勤不息,又爲衆生演說了不退轉*輪、清淨的波羅蜜行,讓衆生趣入如來的境界。因此,佛陀以比喻說明了“對于衆生不清淨的心識必須依次第引導的道理”。

  以下再引龍猛、無著二大車的善說。

  【龍猛依怙亦雲:“先增上生法,決定勝後起,以得增上生,漸得決定勝。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。

  龍猛菩薩在《寶鬘論》中也說:“首先修習增上生的法類,然後生起決定勝的修法,因爲首先獲得增上生之後,才能漸次獲得決定勝的緣故。”這是說依增上生道和決定勝道次第引導之理。

  “增上生法類”,是能夠獲得善趣所依的下士法類;“決定勝法類”,即能引生決定勝——解脫和一切種智的方便,也就是中士與上士的法類。

  【聖者無著亦雲:“又諸菩薩爲令漸次集善品故,于諸有情先審觀察。知劣慧者,爲說淺法,隨轉粗近教授教誡;知中慧者,爲說中法,隨轉處中教授教誡;知廣慧者,爲說深法,隨轉幽微教授教誡。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次第利行。”

  無著菩薩在《菩薩地·四攝品》中也說:諸菩薩爲了讓有情次第修集善法的緣故,首先詳細地觀察有情的根機。如果觀知所化智慧低劣,就爲他宣說淺顯的法,隨傳粗大淺近的教授教誡;若觀知所化智慧中等,就爲他宣說中等之法,隨轉中等的教授教誡;若觀知所化智慧廣大,就爲他宣說甚深之法,隨轉甚深微妙的教授教誡。這就叫做菩薩對有情次第饒益的行爲。

  “教授”,對不了知的人,爲了讓他了知,最初對他宣說的教言;“教誡”,對已經了知的人,爲了讓他不忘記而宣說的教言;“利行”,是四攝法(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)之一。

  【聖天亦于《攝行炬論》成立,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,次趣密咒漸次道理。攝此義雲:“諸初業有情,轉趣于勝義,正等覺說此,方便如梯級。”

  聖天菩薩也在《攝行炬論》中成立了漸次修行的道理,即首先必須修習波羅蜜多乘的意樂,然後再趣入密乘。聖天菩薩歸納說:“初修密宗的有情,首先應修生起次第,然後轉入勝義圓滿次第,正等覺佛陀宣說了如是引導的方便,猶如階梯一般漸次升進。”

  【《四百論》中亦說道次極爲決定:“先遮止非福,中間破除我,後斷一切見,若知爲善巧。”此說道有決定次第。

  聖天菩薩在《四百論》中也說道的次第極爲決定,該論說:“首先斷除非福業(十不善業),中間破除輪回根本的我執,最後斷除一切見及其種子,若能如是了知即爲善巧。”這一頌是說,修道具有如此決定的次第。因爲頌中“先”、“中”、“後”叁個字,即表明了次第決定,若對應叁士道來說,“遮止非福”即下士道,“破除我執”即中士道,“斷一切見”即上士道。

  【敬母善巧阿阇黎亦雲:“如淨衣染色,先以施等語,善法動其心,次令修諸法。”

  敬母阿阇黎也說:如同在幹淨的衣服上染色一樣,首先應以布施、愛語等善法轉動所化的心,使他成爲賢善的法器,然後再教導他修持諸法實相。

  就像在幹淨的衣服上染色,首先要染上底色,然後再依次染上各種顔色。同樣,首先必須以下、中士道的修心,讓所化心地變得賢善,然後再將他引入上士道,修習諸法實相。

  【月稱大阿阇黎,亦引此教爲所根據,成立道之次第決定。

  “此教”是指上述敬母阿阇黎的教言。

  月稱大阿阇黎也在《四百論廣釋》當中,引用這個教言作爲根據,來成立道的次第決定。

  【現見于道引導次第,諸修行者極應珍貴,故于此理,應當獲得堅固定解。

  現量見到這叁士道引導的次第,諸修行人應當極其珍重愛惜,所以應當對道次第決定之理,獲得堅固的定解。

  傳承上師們也說:現見道的次第極其重要,因爲如果錯亂了道的次第,縱然再精進也無法産生真實的道,或將趣入相似之道而産生迷亂,如此則將無意義地空耗時間。相反,若能遵循道次第而不錯亂,則不論修何種法門,都能擊中關要,能快速生起任何一種道,而且依靠下下道的功德,上上道也很容易快速地生起。

  下面依理成立。

  尋求解脫者(有法),必須依照道的次第修心(所立),因爲任何果實的産生都依靠它的因,而且“已作前前之因,必生後後之果”乃法性規律的緣故(能立),如淨治摩尼寶、撫育孩子等(比喻)。

  以上“對道的總體建立發起定解”已宣說完畢。下面開始講解“對叁士道真實攝取心要之理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、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分叁:一、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二、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叁、于上士道次修心

  【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