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二,正取心要分叁:一、于共下士道次修心;二、于共中士道次修心;叁、于上士夫道次修心。】

  在講正論之前,首先分析這五種道[16]各自的體相、例喻和範圍。

  一、下士道

  體相:從成爲下士道相續、能獲得輪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識。

  例如:唯一希求增上生,而趣入成辦善趣安樂的方便。

  範圍:唯下士。

  二、共下士道

  體相:從成爲上中下叁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識。

  例如:通達死亡無常之心。

  範圍:從下士階段到佛地之間。

  叁、中士道

  體相:從成爲中士道相續、能獲得小乘解脫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識。

  例如:唯一希求小乘解脫而修學戒定慧叁學。

  範圍:從了達細無常到聲緣阿羅漢之間。

  四、共中士道

  體相:從成辦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識。

  例如:通達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。

  範圍:從中士階段到佛地之間。

  五、上士道

  體相:從成爲上士道相續、能獲得一切種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識。

  例如:增上意樂和菩提心。

  範圍:從蘇醒大乘種性到佛地之間。

  辛一、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叁:一、正修下士意樂 二、發此意樂之量 叁、除遣此中邪執

  【初中分叁:一、正修下士意樂;二、發此意樂之量;叁、除遣此中邪執。

  壬一、正修下士意樂分二:一、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二、依止後世安樂方便

  【初中分二:一、發生希求後世之心;二、依止後世安樂方便。

  癸一、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二: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二、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

  【初中分二: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;二、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。

  子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分四:一、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二、修習勝利 叁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四、修念死理

  【初中分四:一、未修念死所有過患;二、修習勝利;叁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;四、修念死理。

  醜一、未修念死所有過患分六:一、總說粗細常執是第一衰損之門 二、障礙希求後世之理 叁、修善無力且混雜惡因 四、雖修後世之義但不能遮止延緩之理 五、由常執生起猛利貪嗔之理 六、由常執産生惡行之理

  【今初

  這六個科判中,第一個科判是總說,後面五個科判是別說“不修憶念死亡無常的的過患”。

  寅一、總說粗細常執是第一衰損之門

  【如是于其有暇身時,取心藏中有四顛倒,于諸無常執爲常倒,即是第一損害之門。

  如是獲得暇滿人身時,在攝取心要當中有四種顛倒,其中將無常執爲恒常的顛倒,就是第一損害之門。

  “四顛倒”,即常倒、樂倒、我倒、淨倒。“常倒”,是將無常執爲恒常的顛倒;“樂倒”,是將痛苦執著爲安樂的顛倒;“我倒”,是將無我執著爲有我的顛倒;“淨倒”,是將不淨執著爲清淨的顛倒。

  【其中有二,謂粗及細,于其粗劣死無常中,分別不死是損害門。此複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,雖皆共有,然日日中,乃至臨終皆起是念,今日不死,今亦不死,其心終執不死方面。

  常倒又有粗、細二種,其中在粗大的死亡無常當中,以心分別執著自己不死是損害之門。而且,僅僅認爲今生最終決定會死亡,雖然是人人共有的想法,但是日複一日,人們直到臨死時,都一直生起這樣的念頭:“今天不會死,現在也不會死”,內心始終執著不死的方面。

  本來獲得暇滿人身,應當利用暇身成辦大義;然而,是什麼障礙了我們,使我們不能及時攝取心要呢?須知,首要的障礙就是追求現世利益的心,而這種心態正是由于執著自己不會死的常執所導致的,這是第一損害之門。爲什麼說常執是第一損害之門呢?以下從五個方面作分析。

  寅二、障礙希求後世之理

  【若不作意此執對治,被如是心之所蓋覆,便起久住現法之心。于此時中,謂須如是如是衆事,數數思惟唯于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,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,故不令起趣法之意。

  如果不作意常執的對治,而被執著自己不會死的念頭所蓋覆,那就會生起想要在今生長久安住的心。在生起這種想法的時候,就會考慮需要做這樣那樣的事,並且反複思惟僅僅在今生當中除苦引樂的方便,而不會産生觀察後世的解脫和一切種智等廣大義利的心,也就是由于常執而導致人們不能發起趣向正法的心。

  凡夫的分別心有一種特點,就是緣此便不能緣彼,所以內心若執著現世的利益,便不可能緣後世的義利而轉。爲了現世生活的長久安穩,人們將全部精力都投注在追求現世的利益上,日日夜夜都在考慮如何在今生當中除苦引樂的方法,即考慮在今生當中如何得到名利、如何養身、如何打敗對手等,根本不思惟後世的義利。

  因此,相續若被執著現法的心所覆蓋,肯定不能發起希求後世的心。世人大多都是這種心態,終其一生,唯一關注現世的小利,不曾有一刻關注後世的解脫、成佛等大義,深受常執的損害。

  寅叁、修善無力且混雜惡因

  【設有時趣聞思修等,然亦唯爲現法利故,令所修善勢力微弱。複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,故未糅雜惡趣因者,極爲希貴。

  即使有時候趣入聞思修等善行,但由于修善也只是爲了今生的利益,所以導致所修的善根力量微弱。而且,這些善行往往與惡行罪犯相連,沒有混雜惡趣因的情況非常稀有。

  爲何由執著不死的常執能令修善的勢力微弱呢?

  因爲修善的動機僅僅是爲了今生的利益,由這種發心能導致所修的善根勢力微弱。或者說:雖然外相上是作聞思修,但由于內心貪執現世,以致心力大多都耗散在追求今生的利益上,因此修善時不能以強大的心力趣入,以致所修善根勢力的微弱。

  爲何由常執能導致所修善行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呢?

  因爲沒有破除貪執現法的顛倒心,即便修行善法,也會夾雜希求名利、恭敬等的惡行,而導致善行不清淨。

  因此,常執會導致修善無力和混雜惡因。

  寅四、雖修後世之義但不能遮止延緩之理

  【設能緣慮後世而修,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,遂以睡眠、昏沈、雜言、飲食等事,散耗時日,故不能發廣大精勤,如理修行。

  即便內心能夠緣慮後世的義利而修行,但由于被執著不死的常執所障礙,而不能遮止拖延到以後再慢慢修的延緩懈怠,于是便以睡眠、昏沈、绮語、飲食等無義瑣事浪費時間,因此不能發起廣大的精進而如理地修行。

  我們平時爲何不能改變松懈拖延的狀態呢?正是因爲沒有發起憶念死亡無常的心,日日執著今天不死,沒有如救頭燃般的緊迫感,所以即便考慮到後世,但也很難發起廣大的精進。

  寅五、由常執生起猛利貪嗔之理

  【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,遂于利養恭敬等上,起猛利貪,于此障礙,或疑作礙,起猛利嗔,于彼過患蒙昧愚癡。由利等故,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,如瀑流轉。

  由于被希求身命長久安住的顛倒心所欺诳,便在利養、恭敬等上生起猛利的貪心,而對妨礙自己得到這些利益,或者對懷疑作障礙的人事物等,生起猛利的嗔心。在生起貪嗔等時,也是蒙昧愚癡,不知道這些煩惱的過患。而且,由于貪執利養、恭敬等,而引起猛利的我慢、嫉妒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,就像瀑流一樣相續不斷。

  爲何會生起如此猛利的煩惱呢?其根源就是常執,即因貪執現世的利益而引生貪嗔等煩惱。設若念死無常,一心但求後世,則不會緣現世的名利等生起貪嗔,可見常執是煩惱的根源。

  寅六、由常執産生惡行之理

  【複由此故,于日日中漸令增長,諸有勝勢、能引惡趣猛利大苦、身語意攝十種惡行,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。

  而且,由于這種貪執現世利益的常執,人們每天都在逐漸增長具有強大勢力、能引生惡趣猛利大苦、以身語意所攝的十惡、五無間罪、近五無間罪、誹謗正法等各種不善業。

  “諸不善業”,從功能來說,具有能招感惡趣猛利大苦的強大勢力;從種類來說,即以身語意所攝的十種惡行、五無間罪[17]、近五無間罪[18]、誹謗正法等惡業。

  【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,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。

  此外,由于顛倒的常執,而使人們逐漸舍棄能夠對治這些惡行的善說甘露正法,由此斬斷了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命根,即從根本上遠離了成辦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意樂與加行。

  世人因爲執著不死而貪執現世的利益,因此將正法抛置腦後,一生之中唯有增長惡行,最終也只有墮落惡趣。

  【遭死壞已,爲諸惡業引導,令赴苦痛粗猛、炎燒、非愛諸惡趣處,何有過此暴惡之門?

  今生的命根遭到死主摧壞之後,被生前所造的惡業牽引,而趣入痛苦粗猛、熾熱燃燒、不可愛樂的惡趣險處,哪裏還有超過常執的暴惡之門呢?

  【《四百論》亦雲:“若有叁世主,自死無教者,彼若安然睡,豈有暴于此。”

  《四百論》也說:如果有在叁世間自在主宰的死主,不是教別人去作而是親自作,這種自作也不是受他派遣而是自主而作,明明有具足這叁種特征的死主,人們卻還像已解脫生死的聖者一樣安然入睡,哪裏還有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