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第二,正取心要分三:一、于共下士道次修心;二、于共中士道次修心;三、于上士夫道次修心。】
在讲正论之前,首先分析这五种道[16]各自的体相、例喻和范围。
一、下士道
体相:从成为下士道相续、能获得轮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识。
例如:唯一希求增上生,而趣入成办善趣安乐的方便。
范围:唯下士。
二、共下士道
体相:从成为上中下三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。
例如:通达死亡无常之心。
范围:从下士阶段到佛地之间。
三、中士道
体相:从成为中士道相续、能获得小乘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。
例如:唯一希求小乘解脱而修学戒定慧三学。
范围:从了达细无常到声缘阿罗汉之间。
四、共中士道
体相:从成办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。
例如: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。
范围:从中士阶段到佛地之间。
五、上士道
体相:从成为上士道相续、能获得一切种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。
例如:增上意乐和菩提心。
范围:从苏醒大乘种性到佛地之间。
辛一、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:一、正修下士意乐 二、发此意乐之量 三、除遣此中邪执
【初中分三:一、正修下士意乐;二、发此意乐之量;三、除遣此中邪执。】
壬一、正修下士意乐分二:一、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二、依止后世安乐方便
【初中分二:一、发生希求后世之心;二、依止后世安乐方便。】
癸一、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: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二、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
【初中分二: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;二、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。】
子一、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:一、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二、修习胜利 三、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四、修念死理
【初中分四:一、未修念死所有过患;二、修习胜利;三、当发何等念死之心;四、修念死理。】
丑一、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分六:一、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二、障碍希求后世之理 三、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 四、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之理 五、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 六、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
【今初】
这六个科判中,第一个科判是总说,后面五个科判是别说“不修忆念死亡无常的的过患”。
寅一、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
【如是于其有暇身时,取心藏中有四颠倒,于诸无常执为常倒,即是第一损害之门。】
如是获得暇满人身时,在摄取心要当中有四种颠倒,其中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,就是第一损害之门。
“四颠倒”,即常倒、乐倒、我倒、净倒。“常倒”,是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;“乐倒”,是将痛苦执著为安乐的颠倒;“我倒”,是将无我执著为有我的颠倒;“净倒”,是将不净执著为清净的颠倒。
【其中有二,谓粗及细,于其粗劣死无常中,分别不死是损害门。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,虽皆共有,然日日中,乃至临终皆起是念,今日不死,今亦不死,其心终执不死方面。】
常倒又有粗、细二种,其中在粗大的死亡无常当中,以心分别执著自己不死是损害之门。而且,仅仅认为今生最终决定会死亡,虽然是人人共有的想法,但是日复一日,人们直到临死时,都一直生起这样的念头:“今天不会死,现在也不会死”,内心始终执著不死的方面。
本来获得暇满人身,应当利用暇身成办大义;然而,是什么障碍了我们,使我们不能及时摄取心要呢?须知,首要的障碍就是追求现世利益的心,而这种心态正是由于执著自己不会死的常执所导致的,这是第一损害之门。为什么说常执是第一损害之门呢?以下从五个方面作分析。
寅二、障碍希求后世之理
【若不作意此执对治,被如是心之所盖覆,便起久住现法之心。于此时中,谓须如是如是众事,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,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,故不令起趣法之意。】
如果不作意常执的对治,而被执著自己不会死的念头所盖覆,那就会生起想要在今生长久安住的心。在生起这种想法的时候,就会考虑需要做这样那样的事,并且反复思惟仅仅在今生当中除苦引乐的方便,而不会产生观察后世的解脱和一切种智等广大义利的心,也就是由于常执而导致人们不能发起趣向正法的心。
凡夫的分别心有一种特点,就是缘此便不能缘彼,所以内心若执著现世的利益,便不可能缘后世的义利而转。为了现世生活的长久安稳,人们将全部精力都投注在追求现世的利益上,日日夜夜都在考虑如何在今生当中除苦引乐的方法,即考虑在今生当中如何得到名利、如何养身、如何打败对手等,根本不思惟后世的义利。
因此,相续若被执著现法的心所覆盖,肯定不能发起希求后世的心。世人大多都是这种心态,终其一生,唯一关注现世的小利,不曾有一刻关注后世的解脱、成佛等大义,深受常执的损害。
寅三、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
【设有时趣闻思修等,然亦唯为现法利故,令所修善势力微弱。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,故未糅杂恶趣因者,极为希贵。】
即使有时候趣入闻思修等善行,但由于修善也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,所以导致所修的善根力量微弱。而且,这些善行往往与恶行罪犯相连,没有混杂恶趣因的情况非常稀有。
为何由执著不死的常执能令修善的势力微弱呢?
因为修善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今生的利益,由这种发心能导致所修的善根势力微弱。或者说:虽然外相上是作闻思修,但由于内心贪执现世,以致心力大多都耗散在追求今生的利益上,因此修善时不能以强大的心力趣入,以致所修善根势力的微弱。
为何由常执能导致所修善行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呢?
因为没有破除贪执现法的颠倒心,即便修行善法,也会夹杂希求名利、恭敬等的恶行,而导致善行不清净。
因此,常执会导致修善无力和混杂恶因。
寅四、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之理
【设能缘虑后世而修,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,遂以睡眠、昏沉、杂言、饮食等事,散耗时日,故不能发广大精勤,如理修行。】
即便内心能够缘虑后世的义利而修行,但由于被执著不死的常执所障碍,而不能遮止拖延到以后再慢慢修的延缓懈怠,于是便以睡眠、昏沉、绮语、饮食等无义琐事浪费时间,因此不能发起广大的精进而如理地修行。
我们平时为何不能改变松懈拖延的状态呢?正是因为没有发起忆念死亡无常的心,日日执著今天不死,没有如救头燃般的紧迫感,所以即便考虑到后世,但也很难发起广大的精进。
寅五、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
【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,遂于利养恭敬等上,起猛利贪,于此障碍,或疑作碍,起猛利嗔,于彼过患蒙昧愚痴。由利等故,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,如瀑流转。】
由于被希求身命长久安住的颠倒心所欺诳,便在利养、恭敬等上生起猛利的贪心,而对妨碍自己得到这些利益,或者对怀疑作障碍的人事物等,生起猛利的嗔心。在生起贪嗔等时,也是蒙昧愚痴,不知道这些烦恼的过患。而且,由于贪执利养、恭敬等,而引起猛利的我慢、嫉妒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,就像瀑流一样相续不断。
为何会生起如此猛利的烦恼呢?其根源就是常执,即因贪执现世的利益而引生贪嗔等烦恼。设若念死无常,一心但求后世,则不会缘现世的名利等生起贪嗔,可见常执是烦恼的根源。
寅六、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
【复由此故,于日日中渐令增长,诸有胜势、能引恶趣猛利大苦、身语意摄十种恶行,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。】
而且,由于这种贪执现世利益的常执,人们每天都在逐渐增长具有强大势力、能引生恶趣猛利大苦、以身语意所摄的十恶、五无间罪、近五无间罪、诽谤正法等各种不善业。
“诸不善业”,从功能来说,具有能招感恶趣猛利大苦的强大势力;从种类来说,即以身语意所摄的十种恶行、五无间罪[17]、近五无间罪[18]、诽谤正法等恶业。
【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,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。】
此外,由于颠倒的常执,而使人们逐渐舍弃能够对治这些恶行的善说甘露正法,由此斩断了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命根,即从根本上远离了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意乐与加行。
世人因为执著不死而贪执现世的利益,因此将正法抛置脑后,一生之中唯有增长恶行,最终也只有堕落恶趣。
【遭死坏已,为诸恶业引导,令赴苦痛粗猛、炎烧、非爱诸恶趣处,何有过此暴恶之门?】
今生的命根遭到死主摧坏之后,被生前所造的恶业牵引,而趣入痛苦粗猛、炽热燃烧、不可爱乐的恶趣险处,哪里还有超过常执的暴恶之门呢?
【《四百论》亦云:“若有三世主,自死无教者,彼若安然睡,岂有暴于此。”】
《四百论》也说:如果有在三世间自在主宰的死主,不是教别人去作而是亲自作,这种自作也不是受他派遣而是自主而作,明明有具足这三种特征的死主,人们却还像已解脱生死的圣者一样安然入睡,哪里还有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