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比這更加厲害的愚癡懈怠呢!
死主的叁種特征,即“叁世主”、“自作”、“無教者”。“叁世主”,是能支配地上、地下、天上這叁種世間的主宰;“自作”,就是非他作;“無教者”,即不是受人派遣。下面就以比喻來說明這叁種特征。
第一種特征:
譬如,如果是受到一國之主的懲罰,那還可以逃往異國他鄉,但如果是受到統治全世界的君主懲罰,則無處可逃。同樣,死主在地上、地下、人間自在而轉,普遍行于叁界之中,沒有任何死主到不了的地方,所以衆生決定無法逃出死主的掌心。
第二種特征:
譬如,國王如果是派遣大臣來懲辦,則還有通過行賄而脫免的機會,但如果是國王親自懲辦,則沒有一點回轉的余地。同樣,死主並非派遣使者而是親自降臨,因此衆生根本無法逃脫。
第叁種特征:
譬如,如果是大臣受命前來懲辦,則由于他沒有主權,唯一聽命于國王,所以還可以乞求教者國王,而得到赦免,但如果是國王自主而作,則完全沒有逃脫的機會。同樣,死主對一切衆生也是自主而轉,沒有任何教者,所以任何人都無法逃脫。
如果人們終究要面對死主,卻絲毫不考慮應對的方法,毫不在乎,則是極其愚癡的行爲。
【《入行論》亦雲:“須棄一切走,我未如是知,爲親非親故,作種種罪惡。”】
《入行論》中也說:死時必須舍棄一切而離去,我不但沒有這樣了知,反而爲了親與非親的緣故,造作各種罪惡。
以上宣說了常執的第六種過患——由常執引生種種罪惡。觀察後面這五個科判中所說的過患,就可以理解“常執是第一損害之門”的涵義。
醜二、修習勝利分叁:一、有大利益 二、念死無常是一切圓滿之門 叁、無常並非淺法也非略修之法
【第二,修習之勝利者。】
這是從正面宣說“修習念死”的利益。
寅一、有大利益分叁:一、比喻 二、喻義 叁、教證
卯一、比喻
【謂若真起隨念死心,譬如決斷今明定死,則于正法稍知之士,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,多能任運遮彼貪愛,由施等門樂取堅實。】
如果真正生起了隨念死亡的心,就會遮止惡行而精進修善。譬如,若斷定今天或明天自己肯定會死,則對正法稍有了知的人,由于見到親屬、財産等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前往後世,所以大多數的人自然都能遮止對親屬等的貪愛,而樂意通過布施等善行攝取堅實。
譬如:對正法稍有了解的絕症患者,如果知道自己來日不多,便會認真考慮有關死亡的問題。見到死時自己所擁有的房屋、財産等毫無用處,又不能帶走絲毫,這時就會放下這些身外之物,樂意將之供養叁寶或作公益事業。
卯二、喻義
【如是若見爲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,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谷殼,全無心實,是欺诳處,便能遮止諸罪惡行。由其恒常殷重精進,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,遂于無堅身等諸事,取勝堅實。由是自能升勝妙位,亦能于此導諸衆生,更有何事義大于此?】
同樣,如果通過憶念死亡,而觀見爲了追求利養、恭敬、名聲等世間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勞,都像是被風吹揚的空谷殼一樣,完全沒有精華和實義,唯一是欺诳人心之處,由此便能遮止各種惡行,不再爲了追求現法而造惡。再者,由于發起恒常精進與殷重精進,修集皈依、淨戒等微妙善業,這樣就能以本無堅實的身體、財富等諸事,攝取殊勝堅實。因此自己便能逐漸向上趣入勝妙的地位,也能引導衆生趣入這樣殊勝的境界,所以,還有什麼事比憶念死亡的意義更爲重大?
此段宣說修習念死具有遮止罪惡、攝取堅實的意義。下面對此再進一步具體分析。
爲何由憶念死亡能夠遮止罪惡呢?
我們只要觀察罪惡的起因,就能明白原因。人人都想離苦得樂,但由于迷亂而誤以爲恭敬、利養等現法能帶來真實的安樂,于是爲了追求看似安樂的現法而造作各種罪業。所以,罪業源自于對現法的貪執,貪執來自于妄計現法具有實義的迷亂。而隨念死亡無常,正是觀察死時我們所追求的名利等,根本毫無用處,由此便能醒悟:自己一向渴望的名利等,唯是欺诳之處,爲此所付出的辛勞,就像是被風吹揚的空谷殼一樣,毫無實義。因此,由念死而觀見現世八法欺诳的自性,便能放下對現法貪執而遮止罪惡。
爲何通過念死無常能夠讓人修集善業呢?
因爲:見到死時唯有皈依、持戒等善業,才能讓人獲得安樂,生前若能修集這些善業,則臨終與後世皆得安樂。這樣觀見佛法具有大義之後,就會發起兩種精進,日夜恭敬修集善業,以無堅之身等攝取堅實。
《普賢上師言教》說:“如果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常觀,那麼就一定能夠徹底舍棄對今生世間一切事物的貪執,就像嘔吐症患者不願取油食一樣。我的至尊上師(如來芽尊者)也不止一次地說過:“我無論看見世間如何高貴、如何權威、如何富裕、如何俊美之人,也不會生起羨慕之心,而注重前輩高僧大德的事迹,這就是因爲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了少許無常觀的緣故。””
卯叁、教證
【是故經以多喻贊美,《大般涅槃經》雲:“一切耕種之中,秋實第一;一切迹中,象迹第一;一切想中,無常死想是爲第一。由是諸想能除叁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。”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,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,而爲贊美。】
因此,經中以多種比喻贊美無常死想的利益。譬如,《涅槃經》中說:“一切耕種之中,秋天的耕種實爲第一;一切足迹之中,大象的足迹最爲第一;在一切想當中,無常死想最爲第一。依靠無常死想能夠遣除叁界所有的貪欲、無明和我慢。”如是經中還以“是在一時之間摧毀一切煩惱惡行的大椎,是能趣入頓時成辦一切的勝妙大門”等的比喻,贊美無常死想。
以下分析這些比喻的涵義。
一、“一切耕種之中,秋實第一”
爲何一切耕種之中,以秋耕爲第一呢?因爲秋天耕耘時要除去田中的雜草,並且將土地翻松,這樣便能長出好莊稼,所以,秋耕是所有耕種中的第一。同樣,依靠無常死想,能夠遣除自相續中對現世乃至叁界的一切貪執,又能使自相續調柔,産生功德苗芽。所以,無常死想如同秋耕一樣,是一切想中的第一。
二、“一切迹中,象迹第一”
這個比喻有幾種解釋的方法,這裏選擇相合意義的解釋:
大象走路非常有智慧,它能預知何處有危險而繞開這些地方,唯一選擇安穩的道路,可謂“一路平安”。後來者只要沿著大象的足迹,就可以避免一切危害,所以說象迹是一切足迹當中最殊勝的足迹。同樣,生起念死無常的心,就不會耽著今生而造種種罪業,能夠遣除叁界一切無明、煩惱等的損害,並且只會遵行對後世有利益的安樂之道。所以說,無常死想如同象迹。
叁、“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”
“頓摧”:頓時摧毀,這是比喻無常死想具有強大對治煩惱的力量。普穹瓦尊者說:“多修死無常和業果吧!哪怕犯了四他勝罪,也能淨治,這是我的遺囑。”
在《涅槃經》中,佛以各種比喻贊美“一切想中,無常死想第一”,這裏所說的“一切想”,應該是指緣世俗有漏有爲法的一切想,依靠無常死想能遣除叁界一切貪執、無明、我慢等,所以是一切想中第一。
【《集法句》中亦雲:“應達此身如瓦器,如是知法等陽焰,魔花刃劍于此折,能趣死王無見位。”】
《集法句經》中也說:應當了達這個身體就像瓦器一樣危脆不堅固,如是了知諸法如同陽焰一般毫無自性,五毒的魔花刃劍將會從此折斷,由此便能趣向死主也見不到的無死果位。
這是說,無常死想具有“魔花刃劍于此折,能趣死王無見位”的殊勝利益。
“魔花刃劍”,即色界天魔王射向人間的五毒魔箭。我們如果執著此身恒常實有,就會被貪婪、嗔恨、愚癡、傲慢、嫉妒的魔箭射中而喪心病狂,導致在六道中輪轉不休。相反,如果了達此身是四大假合,猶如瓦器般無常危脆或空無實質,如陽焰般現而無自性,如水泡般須臾不住,就不會被身體的假相欺蒙,更不會因愛執自身而引發五毒煩惱,由此便能令心趣入正法,息滅五毒煩惱而了脫生死。這就是念死無常進而觀修空性的殊勝利益。
【又雲:“如見衰老及病苦,並見心離而死亡,勇士能斷如牢家,世庸豈能遠離欲。”】
《集法句經》又說:若以智慧觀見衰老、疾病等痛苦,並且見到心識終將脫離身體而死亡,菩薩勇士由此便能斷除猶如牢獄般的叁界之家,然而沒有觀見輪回過患的世間凡夫,又怎麼能遠離貪欲呢?
頌中第叁句“勇士能斷如牢家”,是講念死無常的利益。菩薩依靠何種因緣才能遠離叁界的系縛呢?即依靠觀見身命無常的本質、了知輪回的過患而遠離。頌中前二句就是說,菩薩以智慧觀見無常的過患,即:人老時體力衰退,背駝牙缺,滿臉皺紋,六根功能衰退,還有種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病苦,最終心識和身體分離而死亡,死後由于我執的牽引仍將繼續轉生輪回。由于見到了無常的過患,所以菩薩能夠發心求道斷除生死,但是凡夫則因愚癡而不見此等過患,故如飛蛾撲火般追求五欲,以苦爲樂,至死也不肯放下,所以說“世庸豈能遠離欲”。
《毗奈耶經》說:“我之眷屬中,猶如妙瓶者,比丘舍利子,及目犍連等,于如是百人,供齋與供物,不如一刹那,憶念有爲法,爲無常殊勝。”
按照一般人的想法,供養的對境既然是百位聖者,則應當是大福田,對他們作供養的功德一定很大,而佛陀卻說這種供養還比不上一刹那間念修無常殊勝。這是因爲:如果沒有觀修無常,即便是對殊勝的福田作供養,其內心仍然會耽著現世;然而,即便是在刹那間觀修無常,內心也能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