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放下現世,轉入成辦後世安樂的修行。由于刹那轉變自心的緣故,從而超勝了沒有改善相續的外相供養。
寅二、念死無常是一切圓滿之門
【總之能修士夫義時,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,我等多是久住惡趣,設有少時暫來善趣,亦多生于無暇之處,其中難獲修法之時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,然未如理修正法者,是由遇此且不死心。故心執取不死方面,是爲一切衰損之門;其能治此憶念死者,即是一切圓滿之門。】
此段以“執取不死”是一切衰損之門,反顯“念死”是一切圓滿之門。
總之,能夠修持士夫義利的時機,唯一是在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期間,我們多數時間都是久住在惡趣中,即使有少數時間暫時轉生善趣,但多數也是生在無暇之處,在那種處境當中很難獲得修法的機會。縱然獲得一次堪能修法的所依身,卻不能如理修持正法,究其原因,正是由于“執著暫時不會死的心”。因此,內心執取不死的方面,是趣入一切衰損之門;相反,能夠對治“不死執”的“念死心”,就是趣入一切圓滿之門。
“然未如理修正法者,是由遇此且不死心”:按藏文,“遇”是觸到的意思,即追究不能如理修行的原因時,就會觸到這個“且不死心”。也就是由于這種執著“現在還不會死”的顛倒心,而使我們一再地拖延修行,不肯舍棄追求現世的心,如此終將空過一生,趣入一切衰損。
下面引用古德語錄說明。
普穹瓦說:“晨不念死,則晝空過;晚不念死,則夜空過。”
金厄瓦格西說:“如果清晨沒有觀修一座無常之法,白天就會被執著今世的念頭所左右。”
香怎耶巴也說:“如果上午沒有生起無常之念,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擡頭;如果中午沒有生起無常之念,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俘虜。如果邁入貪圖今世的軌道,則無論如何努力,也不能趣往正法。”
若對照自己的心,便能有所體會。當我們沒有憶念死亡無常時,內心就會習慣性地攀緣現法,很難控製,每天多在放逸中浪費時間,唯一增長煩惱和罪業。而修習念死,正是對治這種顛倒心最有效的方法,即依靠念死能夠轉變自心,而緣于死亡方面。由于畏懼死亡與死後的痛苦,便會一心尋求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的方法,從而讓心趣入正法,所以說“憶念死亡是一切圓滿之門”。
寅叁、無常並非淺法也非略修之法
【故不應執,此是無余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,及不應執,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,非是堪爲恒所修持。應于初中後叁須此之理,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。】
因此,不應執著“憶念死亡無常僅僅是沒有其余甚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”,也不應執著“雖是應修之法,但這只是最初階段僅應略爲修習的法,不能作爲恒常所應修持的法門”,應當對初中後叁時都必須修習無常的道理,從內心深處發起定解而真實修習。
這是告誡我們應當斷除二種邪見,以至誠心修習念死無常。“二種邪見”,即執著無常是一種淺法的邪見,以及執著無常只是最初略修之法的邪見。
以下引古德語錄說明,無常既非淺法,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。
一、無常並非無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
嘎當派大德卓位奢貢波說:“雖修至密部之王(密集金剛),若未生起死無常觀,即爲淺。若已生起死無常觀,雖僅修學入法之門(叁皈依),即爲深。未生無常心而好高攀登者,如墮險處。”(雖然所修的法是密部之王——密集金剛,但自相續中若未生起死亡無常之想,則密部之王即是淺法。若已生起死亡無常之想,即使僅僅修學叁皈依,也很殊勝。沒有生起無常心而一味高攀的人,實際上,就像墮入了危險的境地一樣。)
夏沃瓦也曾說:“能迫不及待地觀修無常的人,都是探詢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,而觀修空性也只不過是流于口頭的浮誇之舉,相比而言,就顯得不深入、紮實。”
大德陽滾巴也說:“一般人皆好高骛遠,學低下者則心不樂,學空法、勝義谛皆爲此而喜。但此諸法,每與有情器量不合,雖圓滿次第亦無意義。不在所修法之深廣,而在能修有情,須爲圓滿次第之有情。于所修法,雖誇如千金馬價,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價值。故吾所修者,僅爲死無常、業果諸法而已。(尊者說:一般人的心態都是好高骛遠,如果學修低下的法門,心裏就很不悅意,如果學修空法、勝義谛等,都會爲此歡喜。然而這些甚深之法,往往和有情器量不相應,這樣即使修的是圓滿次第也沒有意義。因此,不在于所修法的深廣與否,而在于能修的有情必須是圓滿次第的法器。雖然對所修之法,誇得像千金之馬那樣價值連城,但不堪修習的人其身價卻不如死狗的價值。因此,我所修的法也只是死亡無常和業果諸法而已。)”
由以上教言可知,死亡無常並不是沒有深法可修之後,退而求其次的淺法,而是諸道的基石。如果沒有修好無常,即便以增上慢談論大圓滿、大手印、大中觀、大空性等,也只是狂妄而已,自欺欺人罷了,自己的心根本無法真正趣入甚深之法。因此,修持深法必須建立在前行穩固的基礎上,即須從念死無常開始,逐漸調順自心,從而成爲堪修甚深法的法器。
二、無常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
此處再引語錄說明,無常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,修行的初中後都需要觀修無常。
曾經有居士問博朵瓦格西:“如果要專修一法,修什麼法最重要?”
格西回答:“若唯修一法,無常最爲重要。”
一、倘若修行死亡無常,首先可作爲趣入佛法之因,中間可作爲勤修善法之緣,最後也有助于證悟諸法等性;二、又倘若修行無常,最初爲斷除此生繩索之因,中間作爲舍棄貪著諸輪回之緣,最後也有助于趣入涅槃之道;叁、又倘若修行無常,最初爲生起信心之因,中間作爲精進之緣,最後作爲生慧助伴;四、又倘若修行無常,且于相續中能生起者,初可成爲求法之因,中間可作修法之緣,最後有助于證悟法性;五、又倘若修行無常,並于相續中能生起無常之念,則初爲盔甲精進之因,中爲加行精進之緣,後可成爲無退精進之助伴。
博朵瓦格西從五個側面開示了無常修法對于修行的初中後都很重要。
下面以前兩個側面爲例,略作解釋。
最初念死無常,由怖畏死後墮入惡趣而至心皈依怙主叁寶,所以可以作爲趣入佛法的因;中間念死無常,由了知死期不定、死緣極多、死時唯正法有益,而對治推延懈怠,成爲精進修善的助緣;最後念死無常,了達一切有爲法生滅無常,也有助于證悟諸法本無自性的大平等性。
而且,最初念死無常,由了知追求現法最終沒有任何實義,而成爲斷除此生系縛之因;中間念死無常,由了知輪回刹那不住、本無任何實義,容易悟入行苦自性,所以成爲舍棄貪著輪回的助緣;最後念死無常,由遮止常執而容易趣入不生不滅的法性,所以有助于趣入涅槃。如《涅槃經》說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”
因此,不可認爲念死無常僅僅是最初所應略修的法,實際上,對于修行的初中後叁個階段來說,修習無常都十分重要。
醜叁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分二:一、非此處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、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
【第叁,當發何等念死心者。】
應當發起何等念死之心呢?論中首先說明,念死無常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,並不是由貪執親友等所産生的怖畏心。然後,再認定此處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,並且從因、體相、作用叁個方面分析這二者的差別。
寅一、非此處所指的念死之心
【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,恐與彼離起怖畏者,乃是于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,此中非是令發彼心。】
如果由于對親屬等強烈執著的緣故,恐懼和他們分離而生起怖畏,這是對于道完全沒有修習畏懼死亡之理所導致的,這裏並不是要讓我們發起這種怖畏心。
這種念死心,就是一般常人怖畏死亡的心態,對此分別從因、體相、作用叁個方面分析。
一、怖畏之因:“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”,即由于強烈貪執今生的親屬、財産、權力等,而對死亡時的分離生起大怖畏。
二、怖畏之相:“恐與彼離起怖畏者”,即由于貪執增上的緣故,恐懼死時和兒女親人離別,失去現世的財産、權力等,而心生怖畏。
叁、怖畏的作用:“雖生怖畏,暫無能遮”,這個身體是由業惑力的牽引而入胎結生,終究不免一死,所以雖然死亡充滿恐懼,但也沒有任何助益,無論人們再怎麼恐懼,終須被業力牽引而訣別此生的一切。
寅二、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
【若爾者何,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,皆定不能超出于死,故于彼事雖生怖懼,暫無能遮。爲後當來世間義故,未能滅除諸惡趣因,未能成辦增上生因、決定勝因,即便沒亡而應恐怖。若于此事思惟怖畏,則于此等有可修作,能令臨終無所怖畏,若未成辦如是諸義,總之不能脫離生死,特當墮落諸惡趣,故深生畏懼,臨終悔惱。】
那麼,修習死亡無常所應發起的是何種心呢?即由惑業力所招感的所有身體,決定都無法超越死亡,因此對于死亡時將與所愛分離這件事,雖然心生恐懼,但暫時也無法遮止。爲了後世義利的緣故,沒有能夠滅除諸惡趣因,不能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,便這樣死去,對此事則應當感到恐懼。如果思惟此事而深感怖畏,就會對後世的義利有所作爲,由此便能使自己臨終時沒有任何怖畏。如果即生當中不能成辦後世的義利,總的來說,就不能脫離生死輪回,特別則將墮入叁惡趣中,所以臨終時必定深生恐懼,悔恨憂惱。
這是指出修習無常所應發起的怖畏心,對此也可以從因、體相和作用叁個方面來分析。
一、怖畏之因:“爲後當來世間義故”,即希求後世義利之心。“後世義利”,包括增上生與決定勝二種義利。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