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放下现世,转入成办后世安乐的修行。由于刹那转变自心的缘故,从而超胜了没有改善相续的外相供养。

  寅二、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

  【总之能修士夫义时,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,我等多是久住恶趣,设有少时暂来善趣,亦多生于无暇之处,其中难获修法之时。纵得一次堪修之身,然未如理修正法者,是由遇此且不死心。故心执取不死方面,是为一切衰损之门;其能治此忆念死者,即是一切圆满之门。

  此段以“执取不死”是一切衰损之门,反显“念死”是一切圆满之门。

  总之,能够修持士夫义利的时机,唯一是在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期间,我们多数时间都是久住在恶趣中,即使有少数时间暂时转生善趣,但多数也是生在无暇之处,在那种处境当中很难获得修法的机会。纵然获得一次堪能修法的所依身,却不能如理修持正法,究其原因,正是由于“执著暂时不会死的心”。因此,内心执取不死的方面,是趣入一切衰损之门;相反,能够对治“不死执”的“念死心”,就是趣入一切圆满之门。

  “然未如理修正法者,是由遇此且不死心”:按藏文,“遇”是触到的意思,即追究不能如理修行的原因时,就会触到这个“且不死心”。也就是由于这种执著“现在还不会死”的颠倒心,而使我们一再地拖延修行,不肯舍弃追求现世的心,如此终将空过一生,趣入一切衰损。

  下面引用古德语录说明。

  普穹瓦说:“晨不念死,则昼空过;晚不念死,则夜空过。”

  金厄瓦格西说:“如果清晨没有观修一座无常之法,白天就会被执著今世的念头所左右。”

  香怎耶巴也说:“如果上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,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;如果中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,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俘虏。如果迈入贪图今世的轨道,则无论如何努力,也不能趣往正法。”

  若对照自己的心,便能有所体会。当我们没有忆念死亡无常时,内心就会习惯性地攀缘现法,很难控制,每天多在放逸中浪费时间,唯一增长烦恼和罪业。而修习念死,正是对治这种颠倒心最有效的方法,即依靠念死能够转变自心,而缘于死亡方面。由于畏惧死亡与死后的痛苦,便会一心寻求真正能够离苦得乐的方法,从而让心趣入正法,所以说“忆念死亡是一切圆满之门”。

  寅三、无常并非浅法也非略修之法

  【故不应执,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,及不应执,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,非是堪为恒所修持。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,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。

  因此,不应执著“忆念死亡无常仅仅是没有其余甚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”,也不应执著“虽是应修之法,但这只是最初阶段仅应略为修习的法,不能作为恒常所应修持的法门”,应当对初中后三时都必须修习无常的道理,从内心深处发起定解而真实修习。

  这是告诫我们应当断除二种邪见,以至诚心修习念死无常。“二种邪见”,即执著无常是一种浅法的邪见,以及执著无常只是最初略修之法的邪见。

  以下引古德语录说明,无常既非浅法,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。

  一、无常并非无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

  嘎当派大德卓位奢贡波说:“虽修至密部之王(密集金刚),若未生起死无常观,即为浅。若已生起死无常观,虽仅修学入法之门(三皈依),即为深。未生无常心而好高攀登者,如堕险处。”(虽然所修的法是密部之王——密集金刚,但自相续中若未生起死亡无常之想,则密部之王即是浅法。若已生起死亡无常之想,即使仅仅修学三皈依,也很殊胜。没有生起无常心而一味高攀的人,实际上,就像堕入了危险的境地一样。)

  夏沃瓦也曾说:“能迫不及待地观修无常的人,都是探询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,而观修空性也只不过是流于口头的浮夸之举,相比而言,就显得不深入、扎实。”

  大德阳滚巴也说:“一般人皆好高骛远,学低下者则心不乐,学空法、胜义谛皆为此而喜。但此诸法,每与有情器量不合,虽圆满次第亦无意义。不在所修法之深广,而在能修有情,须为圆满次第之有情。于所修法,虽夸如千金马价,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价值。故吾所修者,仅为死无常、业果诸法而已。(尊者说:一般人的心态都是好高骛远,如果学修低下的法门,心里就很不悦意,如果学修空法、胜义谛等,都会为此欢喜。然而这些甚深之法,往往和有情器量不相应,这样即使修的是圆满次第也没有意义。因此,不在于所修法的深广与否,而在于能修的有情必须是圆满次第的法器。虽然对所修之法,夸得像千金之马那样价值连城,但不堪修习的人其身价却不如死狗的价值。因此,我所修的法也只是死亡无常和业果诸法而已。)”

  由以上教言可知,死亡无常并不是没有深法可修之后,退而求其次的浅法,而是诸道的基石。如果没有修好无常,即便以增上慢谈论大圆满、大手印、大中观、大空性等,也只是狂妄而已,自欺欺人罢了,自己的心根本无法真正趣入甚深之法。因此,修持深法必须建立在前行稳固的基础上,即须从念死无常开始,逐渐调顺自心,从而成为堪修甚深法的法器。

  二、无常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

  此处再引语录说明,无常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,修行的初中后都需要观修无常。

  曾经有居士问博朵瓦格西:“如果要专修一法,修什么法最重要?”

  格西回答:“若唯修一法,无常最为重要。”

  一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,首先可作为趣入佛法之因,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,最后也有助于证悟诸法等性;二、又倘若修行无常,最初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,中间作为舍弃贪著诸轮回之缘,最后也有助于趣入涅槃之道;三、又倘若修行无常,最初为生起信心之因,中间作为精进之缘,最后作为生慧助伴;四、又倘若修行无常,且于相续中能生起者,初可成为求法之因,中间可作修法之缘,最后有助于证悟法性;五、又倘若修行无常,并于相续中能生起无常之念,则初为盔甲精进之因,中为加行精进之缘,后可成为无退精进之助伴。

  博朵瓦格西从五个侧面开示了无常修法对于修行的初中后都很重要。

  下面以前两个侧面为例,略作解释。

  最初念死无常,由怖畏死后堕入恶趣而至心皈依怙主三宝,所以可以作为趣入佛法的因;中间念死无常,由了知死期不定、死缘极多、死时唯正法有益,而对治推延懈怠,成为精进修善的助缘;最后念死无常,了达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,也有助于证悟诸法本无自性的大平等性。

  而且,最初念死无常,由了知追求现法最终没有任何实义,而成为断除此生系缚之因;中间念死无常,由了知轮回刹那不住、本无任何实义,容易悟入行苦自性,所以成为舍弃贪著轮回的助缘;最后念死无常,由遮止常执而容易趣入不生不灭的法性,所以有助于趣入涅槃。如《涅槃经》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

  因此,不可认为念死无常仅仅是最初所应略修的法,实际上,对于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来说,修习无常都十分重要。

  丑三、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分二:一、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、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

  【第三,当发何等念死心者。

  应当发起何等念死之心呢?论中首先说明,念死无常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,并不是由贪执亲友等所产生的怖畏心。然后,再认定此处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,并且从因、体相、作用三个方面分析这二者的差别。

  寅一、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

  【若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,恐与彼离起怖畏者,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,此中非是令发彼心。

  如果由于对亲属等强烈执著的缘故,恐惧和他们分离而生起怖畏,这是对于道完全没有修习畏惧死亡之理所导致的,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发起这种怖畏心。

  这种念死心,就是一般常人怖畏死亡的心态,对此分别从因、体相、作用三个方面分析。

  一、怖畏之因:“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”,即由于强烈贪执今生的亲属、财产、权力等,而对死亡时的分离生起大怖畏。

  二、怖畏之相:“恐与彼离起怖畏者”,即由于贪执增上的缘故,恐惧死时和儿女亲人离别,失去现世的财产、权力等,而心生怖畏。

  三、怖畏的作用:“虽生怖畏,暂无能遮”,这个身体是由业惑力的牵引而入胎结生,终究不免一死,所以虽然死亡充满恐惧,但也没有任何助益,无论人们再怎么恐惧,终须被业力牵引而诀别此生的一切。

  寅二、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

  【若尔者何,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,皆定不能超出于死,故于彼事虽生怖惧,暂无能遮。为后当来世间义故,未能灭除诸恶趣因,未能成办增上生因、决定胜因,即便没亡而应恐怖。若于此事思惟怖畏,则于此等有可修作,能令临终无所怖畏,若未成办如是诸义,总之不能脱离生死,特当堕落诸恶趣,故深生畏惧,临终悔恼。

  那么,修习死亡无常所应发起的是何种心呢?即由惑业力所招感的所有身体,决定都无法超越死亡,因此对于死亡时将与所爱分离这件事,虽然心生恐惧,但暂时也无法遮止。为了后世义利的缘故,没有能够灭除诸恶趣因,不能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,便这样死去,对此事则应当感到恐惧。如果思惟此事而深感怖畏,就会对后世的义利有所作为,由此便能使自己临终时没有任何怖畏。如果即生当中不能成办后世的义利,总的来说,就不能脱离生死轮回,特别则将堕入三恶趣中,所以临终时必定深生恐惧,悔恨忧恼。

  这是指出修习无常所应发起的怖畏心,对此也可以从因、体相和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。

  一、怖畏之因:“为后当来世间义故”,即希求后世义利之心。“后世义利”,包括增上生与决定胜二种义利。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