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二、怖畏之相:“未能灭除诸恶趣因,未能成办增上生因、决定胜因,即便没亡而应恐怖”,即对于未能及时成办后世义利便死去,心生畏惧。

  三、怖畏的作用:“则于此等有可修作,能令临终无所怖畏”。以下士来说,因为害怕今生当中不能及时成办增上生因,死后将会堕入恶趣,于是便在生前勤修增上生之因、灭除恶趣之因,所以临终时就能无所畏惧,转生安乐善趣。以上士和中士来说,因为害怕即生没有成办决定胜之因,死后将会堕入轮回,于是就在生前勤修决定胜之因、灭除生死之因,所以临终时便能毫无畏惧。

  经由上面二段的比较可以了知,世人畏惧死亡和修行人畏惧死亡有天壤之别,因为:前者是由贪执现世而害怕死时与所爱分离,这种恐惧毫无意义,而且没有任何助益;后者是由希求后世的义利,而畏惧今生不能及时成办实义而堕落,这种畏惧能使自心转入修善,所以有大利益。

  【《本生论》云:“虽励不能住,何事不可医,能作诸怖畏,其中有何益。如是若观世法性[19],诸人作罪当忧悔,又未善作诸妙业,恐于后法起诸苦,临终畏惧而蒙昧。若何能令我意悔,我未忆作如是事,复善修作白净业,安住正法谁畏死。”

  往昔世尊转生为王子月时,有一个斯达萨子,想要吃王子,但王子月丝毫没有畏惧之色,神态安然。斯达萨子非常诧异地问:“世人都害怕死,为何你却不怕?”

  当时王子月的回答,就是《本生论》中这一段颂文:有情以惑业受生之后,纵然再如何努力也无法长久安住,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医治死病,因此害怕死亡而怖畏又有什么利益呢?如是若观察有情的实相,临死时人们想起生前所造的罪业,必将生起忧恼和悔恨,而且因为生前没有行持善业,害怕死后会在来世产生各种痛苦,因此临终时内心便会处在恐惧而蒙昧的状态。然而有什么事能让我心忧悔呢?我想不起曾经做过这样的事,而且我一生当中勤修清净的善法,身心始终安住在正法当中,那么谁还畏惧死亡呢?

  【《四百论》中亦云:“思念我必死,若谁有决定,此弃怖畏故,岂畏于死主。”

  《四百论》中也说:如果谁能在心中决定,认为自己必死无疑,那么依靠这个念死的心就能够舍弃怖畏,所以又怎么会畏惧死主呢?

  【故若数数思惟无常,念身受用定当速离,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,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,怖畏死没皆不得生。

  因此,如果再三思惟无常,忆念自己的身体、受用必将迅速舍离,就能遣除希望不离开身体、受用等的贪著,由于远离了贪著所引起的忧恼之力,所以对死亡的怖畏都不会产生。

  上面通过说明不念死的过患和念死的利益,成立了“以心执取不死为一切衰损之门,忆念死亡是一切圆满之门”,由此我们便能明确念死的必要性,从而发起修习念死的欲乐。有了这个欲乐之后,再进一步认定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,并不是随念死亡而畏惧死时将与现世分离的心,而是畏惧死时未能成办后世义利的心。

  丑四、修念死理分四:一、思决定死 二、思惟死无定期 三、思惟死时除法之外、余皆无益 四、摄义

  【第四,如何修念死者,谓应由于三种根本、九种因相、三种决断门中修习。此中有三:一、思决定死;二、思惟死无定期;三、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。

  第四,“如何修习念死”,即应通过三种根本、九种因相、三种决断来修习念死。“三种根本”,即决定死、死无定期、死时除了正法之外余皆无益。其中,每一种根本都是以三种因相成立,所以共有九种因相。

  修习的方法,若以第一种根本来说,就是要通过反复思惟三种因相而决定自己必死无疑,思惟到量时,心中就会发起一种决断——我必须修行正法。后二种根本也是如此修习。修习的方法,重点是在于思惟,而思惟的结果就是内心发起决断。

  寅一、思决定死分四:一、思惟死主决定当来,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二、思惟寿无可添、无间有减 三、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,决定当死 四、决断必须修行正法

  【初中分三。

  第一,“思惟决定死”,分三个方面思惟,首先思惟第一个方面。

  卯一、思惟死主决定当来,此复无缘能令却退分四:一、思惟任受何身,定皆死亡 二、思惟任住何境,定皆死亡 三、思惟任处何时,定皆死亡 四、思惟无缘遮止死亡

  【思惟死主决定当来,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。

  “思惟死主决定会来,而且没有任何因缘能使他退却”,即从身体、地方、时间以及无缘遮止四个方面来思惟。

  辰一、思惟任受何身,定皆死亡

  【谓任受生何等之身,定皆有死,《无常集》云:“若佛若独觉,若诸佛声闻,尚须舍此身,何况诸庸夫。”

 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,决定都有死亡,《无常集》说:已获生死自在的佛陀、独觉和诸佛之声闻,尚且必须舍弃身体,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,岂能避免死亡?

  这个世间是否存在不死之身呢?根据佛菩萨的教言以及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断定,在凡夫分别心前显现的一切有情的身体,无有一者能够避免死亡。《解忧书》说:“地上或天间,有生然不死,此事汝岂见,岂闻或生疑。”不论地上或天上,能够长生不死的事,你可曾见过、听过或怀疑过?

  天界的大梵天、帝释、遍入天等,虽然具有神通,身体坚固而且有光明,寿命长达多劫,但是彼等天身终究都会坏灭,色界之天身在引业穷尽时,无不坏灭,欲天之身也终须出现五种衰相而死亡。在人间,福报最圆满的转轮王或者历代帝王也无有一人能够长生不死。其余人类,虽然身体的外貌、势力、寿命等有所差异,但平等都是业惑所招感的有漏身,都无法超越刹那坏灭的本性,终将如水泡般幻灭。

  因此,大恩上师在《无常道歌》中说:“具有神变通灵寿长劫,禅悦为食天神与仙人,无法躲避阎罗与怨敌,未念己亡即是颠倒想。昔日四洲权势圆满者,虽有少数闻名转轮王,如今忆念只剩名字已,微弱自身更无坚固性。”

  不只是生死没有自在的凡夫身都要坏灭,即便所有诸佛菩萨、阿罗汉等圣者在因缘穷尽时,也没有一位不示现涅槃。这个世界过去曾有贤劫七佛出世,每一尊佛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,然而他们如今却无一留存于世间。在释尊的教法中,五百罗汉也都示现涅槃,其后在印度出现的二圣六庄严等,也都离开了这个世界,如今只能见到他们留传下来的论典。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,一千多年之中,前后曾出现过无数大成就者,例如: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,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、宗喀巴大师等,汉地的六祖大师、智者大师等。然而这些历史上的高僧大德,也只能活在后人的记忆之中。因此,在凡夫分别念的境界中,根本找不到一种不死之身。《无常道歌》中也说:“断证圆满能仁与佛子,虽曾现如空中群星般,正因揭示无常而涅槃,回想此义深知皆无常。”

  有人怀疑:诸佛菩萨既已获得生死自在,为何还会示现涅槃呢?

  答:因为诸佛菩萨是以因缘为寿命而安住世间,一旦所化众生的因缘已尽,就无缘住世而示现涅槃。

  辰二、思惟任住何境,定皆死亡

  【任住何境,其死定至者,即彼中云:“住于何处死不入,如是方所定非有,空中非有海中无,亦非可住诸山间。”

  所谓“无论住在何处,死亡必定都会到来”,就是《无常集》中所说:住在什么地方死亡不会进入呢?这样的地方决定不会有,虚空中没有,大海中也没有,山林间也不会有。

  《无常集》中的这一颂,是根据释尊当年所开示的内容作成的。当年,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,世尊为了向世人显示业力不可思议,而藏匿了几个释迦族的孩子,其中,两个孩子被放到月亮上,两个被藏入大海中,又有两个被纳入佛的钵里。但是屠杀结束之后,这些孩子全都死亡,无一幸免。佛陀因此为弟子们宣说了上述的教言。所以当大限来临时,不论你住在何处、逃往何方,死亡决定降临,纵使佛陀也无法改变业力。

  在这个三有世间,下至无间地狱,上到非想非非想天,决定没有死主到不了的地方。有情的生命行将结束之时,死主必定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迅猛而至。就我们所在的地球来说,有数十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,尽管地域上存在差别,贫富也不均,生活状态也不尽相同,但是却存在一个共同点,即:凡是人类生存的地方,必定是死亡造访之地。不论亚洲或欧洲,不论中国或美国,不论城市或乡村,不论在家中或旅途中……,死亡随处都有可能发生,死主的阴影笼罩全世界。不论空中或海上,不论江河或平原,不论山崖或沙滩,不论农田或工厂……,死亡随处都在发生,死主的势力渗透三界每一个处所,无处可逃。

  《无常道歌》中说:“难忍阎罗使者来到时,无缝坚固城堡中躲避,图以十万甲胄作护卫,然终无法人间停一时。”当死主来临时,即使躲入无有丝毫缝隙、极其坚固的城堡中,并且试图以十万勇士护卫,但死主的魔掌仍会伸入城堡内,把我们带走,终究无法在人间停留片刻。因此,不论身在何处,死亡决定会来临。

  辰三、思惟任处何时,定皆死亡

  【前后时中诸有情类,终为死摧等无差别,即如彼云:“尽其已生及当生,悉舍此身而他往,智者达此悉灭坏,当住正法决定行。”

  前后任何时代中所有种类的有情,最终都会被死亡摧毁,在这一点上完全平等,没有任何差别。就像《无常集》所说:一切过去、现在已生以及未来将要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广论讲记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