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怖畏之相:“未能滅除諸惡趣因,未能成辦增上生因、決定勝因,即便沒亡而應恐怖”,即對于未能及時成辦後世義利便死去,心生畏懼。
叁、怖畏的作用:“則于此等有可修作,能令臨終無所怖畏”。以下士來說,因爲害怕今生當中不能及時成辦增上生因,死後將會墮入惡趣,于是便在生前勤修增上生之因、滅除惡趣之因,所以臨終時就能無所畏懼,轉生安樂善趣。以上士和中士來說,因爲害怕即生沒有成辦決定勝之因,死後將會墮入輪回,于是就在生前勤修決定勝之因、滅除生死之因,所以臨終時便能毫無畏懼。
經由上面二段的比較可以了知,世人畏懼死亡和修行人畏懼死亡有天壤之別,因爲:前者是由貪執現世而害怕死時與所愛分離,這種恐懼毫無意義,而且沒有任何助益;後者是由希求後世的義利,而畏懼今生不能及時成辦實義而墮落,這種畏懼能使自心轉入修善,所以有大利益。
【《本生論》雲:“雖勵不能住,何事不可醫,能作諸怖畏,其中有何益。如是若觀世法性[19],諸人作罪當憂悔,又未善作諸妙業,恐于後法起諸苦,臨終畏懼而蒙昧。若何能令我意悔,我未憶作如是事,複善修作白淨業,安住正法誰畏死。”】
往昔世尊轉生爲王子月時,有一個斯達薩子,想要吃王子,但王子月絲毫沒有畏懼之色,神態安然。斯達薩子非常詫異地問:“世人都害怕死,爲何你卻不怕?”
當時王子月的回答,就是《本生論》中這一段頌文:有情以惑業受生之後,縱然再如何努力也無法長久安住,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醫治死病,因此害怕死亡而怖畏又有什麼利益呢?如是若觀察有情的實相,臨死時人們想起生前所造的罪業,必將生起憂惱和悔恨,而且因爲生前沒有行持善業,害怕死後會在來世産生各種痛苦,因此臨終時內心便會處在恐懼而蒙昧的狀態。然而有什麼事能讓我心憂悔呢?我想不起曾經做過這樣的事,而且我一生當中勤修清淨的善法,身心始終安住在正法當中,那麼誰還畏懼死亡呢?
【《四百論》中亦雲:“思念我必死,若誰有決定,此棄怖畏故,豈畏于死主。”】
《四百論》中也說:如果誰能在心中決定,認爲自己必死無疑,那麼依靠這個念死的心就能夠舍棄怖畏,所以又怎麼會畏懼死主呢?
【故若數數思惟無常,念身受用定當速離,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,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,怖畏死沒皆不得生。】
因此,如果再叁思惟無常,憶念自己的身體、受用必將迅速舍離,就能遣除希望不離開身體、受用等的貪著,由于遠離了貪著所引起的憂惱之力,所以對死亡的怖畏都不會産生。
上面通過說明不念死的過患和念死的利益,成立了“以心執取不死爲一切衰損之門,憶念死亡是一切圓滿之門”,由此我們便能明確念死的必要性,從而發起修習念死的欲樂。有了這個欲樂之後,再進一步認定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,並不是隨念死亡而畏懼死時將與現世分離的心,而是畏懼死時未能成辦後世義利的心。
醜四、修念死理分四:一、思決定死 二、思惟死無定期 叁、思惟死時除法之外、余皆無益 四、攝義
【第四,如何修念死者,謂應由于叁種根本、九種因相、叁種決斷門中修習。此中有叁:一、思決定死;二、思惟死無定期;叁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。】
第四,“如何修習念死”,即應通過叁種根本、九種因相、叁種決斷來修習念死。“叁種根本”,即決定死、死無定期、死時除了正法之外余皆無益。其中,每一種根本都是以叁種因相成立,所以共有九種因相。
修習的方法,若以第一種根本來說,就是要通過反複思惟叁種因相而決定自己必死無疑,思惟到量時,心中就會發起一種決斷——我必須修行正法。後二種根本也是如此修習。修習的方法,重點是在于思惟,而思惟的結果就是內心發起決斷。
寅一、思決定死分四:一、思惟死主決定當來,此複無緣能令卻退 二、思惟壽無可添、無間有減 叁、思惟生時亦無閑暇修行妙法,決定當死 四、決斷必須修行正法
【初中分叁。】
第一,“思惟決定死”,分叁個方面思惟,首先思惟第一個方面。
卯一、思惟死主決定當來,此複無緣能令卻退分四:一、思惟任受何身,定皆死亡 二、思惟任住何境,定皆死亡 叁、思惟任處何時,定皆死亡 四、思惟無緣遮止死亡
【思惟死主決定當來,此複無緣能令卻退者。】
“思惟死主決定會來,而且沒有任何因緣能使他退卻”,即從身體、地方、時間以及無緣遮止四個方面來思惟。
辰一、思惟任受何身,定皆死亡
【謂任受生何等之身,定皆有死,《無常集》雲:“若佛若獨覺,若諸佛聲聞,尚須舍此身,何況諸庸夫。”】
不論受生爲何種身體,決定都有死亡,《無常集》說:已獲生死自在的佛陀、獨覺和諸佛之聲聞,尚且必須舍棄身體,何況毫無自在的凡夫,豈能避免死亡?
這個世間是否存在不死之身呢?根據佛菩薩的教言以及我們自身的經驗可以斷定,在凡夫分別心前顯現的一切有情的身體,無有一者能夠避免死亡。《解憂書》說:“地上或天間,有生然不死,此事汝豈見,豈聞或生疑。”不論地上或天上,能夠長生不死的事,你可曾見過、聽過或懷疑過?
天界的大梵天、帝釋、遍入天等,雖然具有神通,身體堅固而且有光明,壽命長達多劫,但是彼等天身終究都會壞滅,色界之天身在引業窮盡時,無不壞滅,欲天之身也終須出現五種衰相而死亡。在人間,福報最圓滿的轉輪王或者曆代帝王也無有一人能夠長生不死。其余人類,雖然身體的外貌、勢力、壽命等有所差異,但平等都是業惑所招感的有漏身,都無法超越刹那壞滅的本性,終將如水泡般幻滅。
因此,大恩上師在《無常道歌》中說:“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,禅悅爲食天神與仙人,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,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。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,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,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,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。”
不只是生死沒有自在的凡夫身都要壞滅,即便所有諸佛菩薩、阿羅漢等聖者在因緣窮盡時,也沒有一位不示現涅槃。這個世界過去曾有賢劫七佛出世,每一尊佛都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聲聞弟子,然而他們如今卻無一留存于世間。在釋尊的教法中,五百羅漢也都示現涅槃,其後在印度出現的二聖六莊嚴等,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,如今只能見到他們留傳下來的論典。此後佛法傳至漢藏二地,一千多年之中,前後曾出現過無數大成就者,例如: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,後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、宗喀巴大師等,漢地的六祖大師、智者大師等。然而這些曆史上的高僧大德,也只能活在後人的記憶之中。因此,在凡夫分別念的境界中,根本找不到一種不死之身。《無常道歌》中也說:“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,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,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,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。”
有人懷疑:諸佛菩薩既已獲得生死自在,爲何還會示現涅槃呢?
答:因爲諸佛菩薩是以因緣爲壽命而安住世間,一旦所化衆生的因緣已盡,就無緣住世而示現涅槃。
辰二、思惟任住何境,定皆死亡
【任住何境,其死定至者,即彼中雲:“住于何處死不入,如是方所定非有,空中非有海中無,亦非可住諸山間。”】
所謂“無論住在何處,死亡必定都會到來”,就是《無常集》中所說:住在什麼地方死亡不會進入呢?這樣的地方決定不會有,虛空中沒有,大海中也沒有,山林間也不會有。
《無常集》中的這一頌,是根據釋尊當年所開示的內容作成的。當年,琉璃王誅殺釋迦族時,世尊爲了向世人顯示業力不可思議,而藏匿了幾個釋迦族的孩子,其中,兩個孩子被放到月亮上,兩個被藏入大海中,又有兩個被納入佛的缽裏。但是屠殺結束之後,這些孩子全都死亡,無一幸免。佛陀因此爲弟子們宣說了上述的教言。所以當大限來臨時,不論你住在何處、逃往何方,死亡決定降臨,縱使佛陀也無法改變業力。
在這個叁有世間,下至無間地獄,上到非想非非想天,決定沒有死主到不了的地方。有情的生命行將結束之時,死主必定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迅猛而至。就我們所在的地球來說,有數十億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,盡管地域上存在差別,貧富也不均,生活狀態也不盡相同,但是卻存在一個共同點,即:凡是人類生存的地方,必定是死亡造訪之地。不論亞洲或歐洲,不論中國或美國,不論城市或鄉村,不論在家中或旅途中……,死亡隨處都有可能發生,死主的陰影籠罩全世界。不論空中或海上,不論江河或平原,不論山崖或沙灘,不論農田或工廠……,死亡隨處都在發生,死主的勢力滲透叁界每一個處所,無處可逃。
《無常道歌》中說:“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,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,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,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。”當死主來臨時,即使躲入無有絲毫縫隙、極其堅固的城堡中,並且試圖以十萬勇士護衛,但死主的魔掌仍會伸入城堡內,把我們帶走,終究無法在人間停留片刻。因此,不論身在何處,死亡決定會來臨。
辰叁、思惟任處何時,定皆死亡
【前後時中諸有情類,終爲死摧等無差別,即如彼雲:“盡其已生及當生,悉舍此身而他往,智者達此悉滅壞,當住正法決定行。”】
前後任何時代中所有種類的有情,最終都會被死亡摧毀,在這一點上完全平等,沒有任何差別。就像《無常集》所說:一切過去、現在已生以及未來將要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下士道(新廣論講記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