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9)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汝有何可乐?仅由汝希愿,岂为损他因?”】

  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怨敌不欢喜,你有什么可高兴呢?这样做,对你毫无利益只有损害,因为单凭你的恶愿,也不会成为让他受到损害的因缘。既然愿望丝毫不会实现,又何必动这样无义的嗔心?

  【“纵由汝愿成,他苦汝何喜?若谓满我心,损失岂过此?”

  即使你的恶愿实现了,但是让他人受苦,你又有什么可欢喜呢?如果说“这样可以让我的心感到满足”,你生起如此严重的害心,哪有比这更严重的损失?你将以此害心而堕入恶趣。

  【“彼烦恼渔夫,利钩之所执,我于地狱镬,定受狱卒煎。”

  鱼儿只要被渔夫的利钩钩上,就难逃在油锅里被煎炸的厄运。同样,我若被嗔心渔夫以猛利恶业的利钩钩住,一定会被扔进地狱油锅内,感受猛烈的煎炸之苦。

  以下归纳“破除欢喜怨家衰损”。

  邪见者说:我当然乐意怨敌衰损,因为他对我作了许多损害。

  驳斥:不应如此!因为仅以希望怨敌衰损的恶心并不能让怨敌衰损,即使以此恶愿损害了怨敌,但最后仍是“自他俱损”,如此没有任何意义。

  邪见者说:虽然损害我个人,我生嗔不合理,但他如果损害三宝,我就应该嗔恚。

  驳斥:不成立!因为三宝不是可以被损害的对境,既然他无法损害三宝,你又何须生嗔呢?

  邪见者又说:应对损害自己亲友的怨家生嗔。

  驳斥:不应如此!因为,是由怨敌和武器二者同时损害亲友,你只嗔怨敌而不怪武器并不合理;而且亲友和怨家斗争,实际是过去互相损害的恶业现行的果报,是由宿业而感果,怎么能嗔恨怨家呢?就像稻草遇缘而燃烧,菩萨应当想方设法地灭火,而不是添油加柴。同样,见怨敌损害亲友时,应当设法消除冲突,让双方重归于好,让一切有情彼此慈爱。

  酉三、摄义

  以下是对耐怨害忍的修行原理和方法,以提要的方式总结。

  【如是若于障碍我乐及我亲乐、为作非乐并于怨家所有盛事,一向视为不可乐相,由此生忧,忧增发瞋。

  这是说明嗔心生起的次第。

  如果对于“障碍我和我的亲人获得安乐”,或者对“在我和我的亲人身上制造痛苦”,或者对“怨家的圆满盛事”,一向视为不可乐之相,由此就会引生忧恼,忧恼增长即引发嗔心。

  【若能破其一向不喜,则止其忧;由忧息故,瞋则不生。

  若能破除一向不欢喜的心态,就能止息忧恼;忧恼止息了,嗔心就会失去所依而无从生起。

  以上宣说了嗔心的生起和灭除两种次第。生起次第是:不可乐相生故,忧恼生;忧恼生故,嗔心生。灭除次第是:不可乐相灭故,忧恼灭;忧恼灭故,嗔心灭。

  此处开示了修耐怨害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。从果推因,即生起嗔心的原因是内心忧恼,忧恼的原因是内心观不可爱之相,而被我们视为不可乐的相共有三类:一、别人障碍我们或亲人获取安乐、赞誉、称颂、利养等;二、别人伤害我们或亲人,以及对我们或亲人毁谤、说粗语、传恶名;三、怨敌得到圆满兴盛。

  由此可见,嗔心的根源是执取不可乐相。正因为视其为不可乐,所以这些境界一现前,内心便会陷入忧恼,忧恼一旦加深,嗔恨就会爆发。

  现在修耐怨害忍,一定要违逆以往的习性,从根上对治,否则很难修成安忍度。如何从根上对治呢?总的是以如理思惟转换原先的想法。比如:把不可乐想转成可乐想,此想一旦坚固,心中就能欢喜地面对、接受,不致忧恼而生嗔。或者,把不可乐想换成悲悯想,心随悲悯想转,就能增上饶益对方之心,也一定能遮止嗔心。其它修亲善想、唯法想、摄受想、善知识想、苦想、还债想、无常想等等,都是由“依想堪忍”这一原理分门别类所演述的。

  【故应以前所显正理,于此破其一向不喜,由众多门灭除瞋恚,以其过失最重大故。

  因此,应当运用以上所开显的各种正理,来破除一向不欢喜的心态,通过多种途径来灭除嗔恚,因为嗔心的过失最为严重的缘故。

  对大乘菩萨来说,起一百念贪心的罪过不如起一念嗔心的罪过大,因为嗔心是损坏菩提心、毁坏菩萨戒最大的怨敌,因此须主动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灭除。

  以下从正反面说明:以妙慧观察修对于灭除嗔恚极其重要,故若舍弃妙慧观察修,极不应理。

  正面:

  【能灭教授亦即上说佛子正理,要与烦恼而兴驳难,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即此等故[68],若能以观察慧善为思择,以多正理而正破除,则能遮止多类瞋恚,由众多门发生堪忍,能得坚固微妙习气,以是由其无垢正理,于正教义获定解故。

  能灭除嗔恚的教授也就是上述的佛子正理,要和烦恼兴起驳难、向内摧坏第一仇敌——嗔恚的正理,就是这些的缘故,如果能以观察妙慧善加思惟抉择,运用多种正理正确破除,就能遮止多种嗔恚,从多方面发起堪忍,能获得坚固、微妙的善法串习力。这是通过了知无垢的正理,而对真实教法的意义获得坚固定解的缘故。

  反面:

  【有舍观慧思择修者,即舍此等菩萨一切广大妙行,当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无上障碍,犹如毒蛇应当远离。

  若有人舍弃以观察妙慧思择修习,就是舍弃了上述一切菩萨广大妙行。须知,这是自他依靠暇满人身领受大乘佛法心要的最大障碍,犹如毒蛇,应当及早远离。

  这是说,如果舍弃以观察妙慧思择修(即舍弃对上述正理如理的观察思惟),就是舍弃了殊胜之道,因此要像远离毒蛇一样舍弃。

  

  附录(一):

  

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

  

  

复次,慈氏!以食施者当施五事。云何为五。一者施命,若人无食难以济命。二者施色,因得食故颜色和悦。三者施力,以是食故增益气力。四者施乐,以此食故身心安乐。五者施辩,若饥饿者身心怯弱,言说謇讷不能辩了,饮食充足身心勇锐,得大辩才智慧无碍。菩萨摩诃萨施饭食时,应作如是回向发愿:“我施食时施此五事。若施命者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寿命长远无尽,一劫二劫随愿而住。二施色者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色身如紫金色,照曜世间过百千日。三施力者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十力,一一节中皆有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。四施乐者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比涅槃安乐。五施辩者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世尊四无碍辩。若施味时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甘露法味具足充满,安置无比清净涅槃。若施浆时,愿与一切众生除其渴爱。若施美饮砂糖石蜜甘蔗蒲萄种种香饮,得如来口中四牙,所有饮食及诸毒药,至此牙时变成甘露。若施医药,愿与一切众生得六度药疗生死病,悉得痊除获涅槃乐。若施衣服,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以覆其身,离诸陋形端严殊胜,获金色身最胜无比。若施涂香种种末香,愿与一切众生戒香涂身,悉除烦恼臭秽习气。若施象马车乘辇舆船筏,愿与一切众生皆得如来随心三昧,游止自在无所障碍。施桥梁时,愿与一切众生得六度桥,越生死河至涅槃岸。若施璎珞,愿与一切众生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璎珞庄严。若于旷野沙碛之处,往来渴乏为日所曝,施以井池饮水沐浴,愿与一切众生离于流转生死旷野,三毒炎火渴爱之苦。复愿我身为法泉池,一切智水充满其中,随彼众生饮水沐浴,竭生死源得真解脱。施义堂屋令诸众生,离风雨怨贼恶兽怖惧,身得安乐,愿与一切众生悉得入于涅槃堂屋,离烦恼贼地狱寒热生死风雨,永无怖畏。若施毡褥细软敷具,愿与众生坐菩提座,自然觉悟得真平等。若施种种上妙衣服,愿与一切众生得三乘法衣,普覆一切苦恼众生。若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,愿与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眼。若施音乐,愿与一切众生得真天耳,十方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。若于迥远无佛法处,建立僧坊及招提舍,置诸资具饮食汤药,愿与一切众生置涅槃城安乐之处,永离流转生死之苦。若施汤药,愿与一切众生施以法药除烦恼病。若施仆使,愿与一切众生悉如阿难奉侍如来。若救囚系令得解脱,愿与众生远离一切烦恼囚系,得真解脱住法王位。若施金银及无价宝,愿与一切众生得百福相庄严其身。若施宝冠庄严之具,璎珞环钏耳珰珠鬘种种校饰,愿与一切众生获八十种好庄严法身。若施阿兰若修道之处,愿与一切众生得四圣种依止之所。若施伏藏,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功德法财。若施七宝及转轮王位自在安乐,愿与一切众生得大力用,以妙法手拔济众生出十恶业,以十善水洗令清净,以净戒香用涂其身,除断一切恶名臭气,以惭愧衣服而为覆盖,以佛功德而为璎珞,以忍辱为花鬘庄严其身,以静虑为床座安处不动,以菩提冠置于顶上,处法王位而受灌顶。”慈氏!当知如是施者,此即名为菩萨行于小施。

  

复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