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汝有何可樂?僅由汝希願,豈爲損他因?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怨敵不歡喜,你有什麼可高興呢?這樣做,對你毫無利益只有損害,因爲單憑你的惡願,也不會成爲讓他受到損害的因緣。既然願望絲毫不會實現,又何必動這樣無義的嗔心?
【“縱由汝願成,他苦汝何喜?若謂滿我心,損失豈過此?”】
即使你的惡願實現了,但是讓他人受苦,你又有什麼可歡喜呢?如果說“這樣可以讓我的心感到滿足”,你生起如此嚴重的害心,哪有比這更嚴重的損失?你將以此害心而墮入惡趣。
【“彼煩惱漁夫,利鈎之所執,我于地獄镬,定受獄卒煎。”】
魚兒只要被漁夫的利鈎鈎上,就難逃在油鍋裏被煎炸的厄運。同樣,我若被嗔心漁夫以猛利惡業的利鈎鈎住,一定會被扔進地獄油鍋內,感受猛烈的煎炸之苦。
以下歸納“破除歡喜怨家衰損”。
邪見者說:我當然樂意怨敵衰損,因爲他對我作了許多損害。
駁斥:不應如此!因爲僅以希望怨敵衰損的惡心並不能讓怨敵衰損,即使以此惡願損害了怨敵,但最後仍是“自他俱損”,如此沒有任何意義。
邪見者說:雖然損害我個人,我生嗔不合理,但他如果損害叁寶,我就應該嗔恚。
駁斥:不成立!因爲叁寶不是可以被損害的對境,既然他無法損害叁寶,你又何須生嗔呢?
邪見者又說:應對損害自己親友的怨家生嗔。
駁斥:不應如此!因爲,是由怨敵和武器二者同時損害親友,你只嗔怨敵而不怪武器並不合理;而且親友和怨家鬥爭,實際是過去互相損害的惡業現行的果報,是由宿業而感果,怎麼能嗔恨怨家呢?就像稻草遇緣而燃燒,菩薩應當想方設法地滅火,而不是添油加柴。同樣,見怨敵損害親友時,應當設法消除沖突,讓雙方重歸于好,讓一切有情彼此慈愛。
酉叁、攝義
以下是對耐怨害忍的修行原理和方法,以提要的方式總結。
【如是若于障礙我樂及我親樂、爲作非樂並于怨家所有盛事,一向視爲不可樂相,由此生憂,憂增發瞋。】
這是說明嗔心生起的次第。
如果對于“障礙我和我的親人獲得安樂”,或者對“在我和我的親人身上製造痛苦”,或者對“怨家的圓滿盛事”,一向視爲不可樂之相,由此就會引生憂惱,憂惱增長即引發嗔心。
【若能破其一向不喜,則止其憂;由憂息故,瞋則不生。】
若能破除一向不歡喜的心態,就能止息憂惱;憂惱止息了,嗔心就會失去所依而無從生起。
以上宣說了嗔心的生起和滅除兩種次第。生起次第是:不可樂相生故,憂惱生;憂惱生故,嗔心生。滅除次第是:不可樂相滅故,憂惱滅;憂惱滅故,嗔心滅。
此處開示了修耐怨害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。從果推因,即生起嗔心的原因是內心憂惱,憂惱的原因是內心觀不可愛之相,而被我們視爲不可樂的相共有叁類:一、別人障礙我們或親人獲取安樂、贊譽、稱頌、利養等;二、別人傷害我們或親人,以及對我們或親人毀謗、說粗語、傳惡名;叁、怨敵得到圓滿興盛。
由此可見,嗔心的根源是執取不可樂相。正因爲視其爲不可樂,所以這些境界一現前,內心便會陷入憂惱,憂惱一旦加深,嗔恨就會爆發。
現在修耐怨害忍,一定要違逆以往的習性,從根上對治,否則很難修成安忍度。如何從根上對治呢?總的是以如理思惟轉換原先的想法。比如:把不可樂想轉成可樂想,此想一旦堅固,心中就能歡喜地面對、接受,不致憂惱而生嗔。或者,把不可樂想換成悲憫想,心隨悲憫想轉,就能增上饒益對方之心,也一定能遮止嗔心。其它修親善想、唯法想、攝受想、善知識想、苦想、還債想、無常想等等,都是由“依想堪忍”這一原理分門別類所演述的。
【故應以前所顯正理,于此破其一向不喜,由衆多門滅除瞋恚,以其過失最重大故。】
因此,應當運用以上所開顯的各種正理,來破除一向不歡喜的心態,通過多種途徑來滅除嗔恚,因爲嗔心的過失最爲嚴重的緣故。
對大乘菩薩來說,起一百念貪心的罪過不如起一念嗔心的罪過大,因爲嗔心是損壞菩提心、毀壞菩薩戒最大的怨敵,因此須主動通過不同的途徑來滅除。
以下從正反面說明:以妙慧觀察修對于滅除嗔恚極其重要,故若舍棄妙慧觀察修,極不應理。
正面:
【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,要與煩惱而興駁難,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即此等故[68],若能以觀察慧善爲思擇,以多正理而正破除,則能遮止多類瞋恚,由衆多門發生堪忍,能得堅固微妙習氣,以是由其無垢正理,于正教義獲定解故。】
能滅除嗔恚的教授也就是上述的佛子正理,要和煩惱興起駁難、向內摧壞第一仇敵——嗔恚的正理,就是這些的緣故,如果能以觀察妙慧善加思惟抉擇,運用多種正理正確破除,就能遮止多種嗔恚,從多方面發起堪忍,能獲得堅固、微妙的善法串習力。這是通過了知無垢的正理,而對真實教法的意義獲得堅固定解的緣故。
反面:
【有舍觀慧思擇修者,即舍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,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,猶如毒蛇應當遠離。】
若有人舍棄以觀察妙慧思擇修習,就是舍棄了上述一切菩薩廣大妙行。須知,這是自他依靠暇滿人身領受大乘佛法心要的最大障礙,猶如毒蛇,應當及早遠離。
這是說,如果舍棄以觀察妙慧思擇修(即舍棄對上述正理如理的觀察思惟),就是舍棄了殊勝之道,因此要像遠離毒蛇一樣舍棄。
附錄(一):
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
複次,慈氏!以食施者當施五事。雲何爲五。一者施命,若人無食難以濟命。二者施色,因得食故顔色和悅。叁者施力,以是食故增益氣力。四者施樂,以此食故身心安樂。五者施辯,若饑餓者身心怯弱,言說謇讷不能辯了,飲食充足身心勇銳,得大辯才智慧無礙。菩薩摩诃薩施飯食時,應作如是回向發願:“我施食時施此五事。若施命者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壽命長遠無盡,一劫二劫隨願而住。二施色者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色身如紫金色,照曜世間過百千日。叁施力者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十力,一一節中皆有八萬四千六百六十叁種那羅延力。四施樂者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無比涅槃安樂。五施辯者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世尊四無礙辯。若施味時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無上甘露法味具足充滿,安置無比清淨涅槃。若施漿時,願與一切衆生除其渴愛。若施美飲砂糖石蜜甘蔗蒲萄種種香飲,得如來口中四牙,所有飲食及諸毒藥,至此牙時變成甘露。若施醫藥,願與一切衆生得六度藥療生死病,悉得痊除獲涅槃樂。若施衣服,願與一切衆生得慚愧服以覆其身,離諸陋形端嚴殊勝,獲金色身最勝無比。若施塗香種種末香,願與一切衆生戒香塗身,悉除煩惱臭穢習氣。若施象馬車乘辇輿船筏,願與一切衆生皆得如來隨心叁昧,遊止自在無所障礙。施橋梁時,願與一切衆生得六度橋,越生死河至涅槃岸。若施璎珞,願與一切衆生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璎珞莊嚴。若于曠野沙碛之處,往來渴乏爲日所曝,施以井池飲水沐浴,願與一切衆生離于流轉生死曠野,叁毒炎火渴愛之苦。複願我身爲法泉池,一切智水充滿其中,隨彼衆生飲水沐浴,竭生死源得真解脫。施義堂屋令諸衆生,離風雨怨賊惡獸怖懼,身得安樂,願與一切衆生悉得入于涅槃堂屋,離煩惱賊地獄寒熱生死風雨,永無怖畏。若施氈褥細軟敷具,願與衆生坐菩提座,自然覺悟得真平等。若施種種上妙衣服,願與一切衆生得叁乘法衣,普覆一切苦惱衆生。若施叁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,願與一切衆生得一切智眼。若施音樂,願與一切衆生得真天耳,十方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。若于迥遠無佛法處,建立僧坊及招提舍,置諸資具飲食湯藥,願與一切衆生置涅槃城安樂之處,永離流轉生死之苦。若施湯藥,願與一切衆生施以法藥除煩惱病。若施仆使,願與一切衆生悉如阿難奉侍如來。若救囚系令得解脫,願與衆生遠離一切煩惱囚系,得真解脫住法王位。若施金銀及無價寶,願與一切衆生得百福相莊嚴其身。若施寶冠莊嚴之具,璎珞環钏耳珰珠鬘種種校飾,願與一切衆生獲八十種好莊嚴法身。若施阿蘭若修道之處,願與一切衆生得四聖種依止之所。若施伏藏,願與一切衆生得佛無上功德法財。若施七寶及轉輪王位自在安樂,願與一切衆生得大力用,以妙法手拔濟衆生出十惡業,以十善水洗令清淨,以淨戒香用塗其身,除斷一切惡名臭氣,以慚愧衣服而爲覆蓋,以佛功德而爲璎珞,以忍辱爲花鬘莊嚴其身,以靜慮爲床座安處不動,以菩提冠置于頂上,處法王位而受灌頂。”慈氏!當知如是施者,此即名爲菩薩行于小施。
複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