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

  

  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

  

  

  

上士道

  

安忍波羅蜜

  忍之差別

  耐怨害忍(見講記九)

  安受苦忍

  

  思擇法忍

  

  精進波羅蜜

  

  

靜慮波羅蜜

  

  

般若波羅蜜

  

  

四攝法

  

思考題

  

  

  

  上士道•安忍波羅蜜

  忍之差別

  耐怨害忍

  安受苦忍

  思擇法忍

  

  

  

  

  申二、安受苦忍分叁:一、必須安受苦之理 二、引發此之方便 叁、處門廣釋

  【第二,引發安受苦忍分叁:一、必須安受苦之理;二、引發此之方便;叁、處門廣釋。

  所謂安受苦忍,即安然領受在生死中或修行中所遇到的諸多苦惱,而不動心。

  【今初

  酉一、必須安受苦之理分二:一、從作用上觀察助道和障道,斷定必須以苦爲道 二、從結果上觀察增苦和減苦,斷定必須安受衆苦

  “必須安受苦之理”,即不可不安然接受痛苦的道理。如理觀察必須安受衆苦的理由,以思擇的力量就能生起“我必須修安受苦忍”的認識。

  戍一、從作用上觀察助道和障道,斷定必須以苦爲道

  【如《入行論》雲:“樂因惟少許,苦因極繁多。”我等恒有衆苦隨逐,故以苦爲道不可不知。

  就像《入行論》所說:能引生安樂的因緣只是少量,而能引生痛苦的因緣卻極其繁多。如此由因推果即可預知:我們未來的生涯中時常會有痛苦跟隨,時時都有痛苦降臨。因此,對于“苦轉爲道用”的道理不可不知。

  所謂“苦轉爲道用”,即將痛苦轉爲修道的助緣。就像鴉片可以製成藥品來治病,水力可以轉成電能來發電,痛苦也可以轉化爲修行的助緣,猛利推進修道的進程。

  比如:幹牛糞取來做燃料,牛糞就變成火,可以煮飯、取暖;河水挑來做湯或泡茶,水便成了美味的飲品。牛糞本身不是火,水也不是湯,但是經過善加利用之後,就轉化成提供人類生活便利的資具。

  同理,當我們發現痛苦原來可以引發出離心、大悲心、慚愧心等善心時,就應當合理地利用痛苦這種奇妙的燃料,引燃相續中的善心之火。這就是苦轉爲道用的涵義。

  正像人類認識了物質規律之後,能夠充分利用核能、電能一樣,當我們了解了心靈的規律之後,也可以合理地利用苦能,讓它爲修道所用,使深廣的苦海變成善心功德的海洋。

  【若不爾者,如《集學論》說,或生瞋恚,或于修道而生怯弱,即能障礙修善行故。

  若不知將痛苦轉爲道用,就會像《集學論》所說,或者由于苦而生起嗔心,或者由于苦而對修道心生怯弱,由此就能障礙修持善行。

  以上總的是說:我們已輪回流轉了無量世,在識田中已播下無量種子,其中善樂種子只是少量,苦種卻極其繁多;而且,苦種子並不會自動消失,只要尚未生起聖道,因緣和合時,這些種子必然現行,故可預見我們未來隨時都會遭遇痛苦。若不將這些痛苦轉爲道用,痛苦就會成爲障道因緣;若能轉爲道用,借苦修行,苦難就會成爲修道助緣。在痛苦生起時,能轉就能增長道業、攝取利益,不能轉就將毀壞道業、遭受損害。因此,爲了在苦難中成就道業,必須學會將苦轉爲道用。

  身爲人,就不可不學爲人處事的道理;身在苦海之中,就不可不知處理痛苦的方法。凡是修行者,都應學會將苦轉化爲菩提道的助緣。

  唐代禅宗祖師趙州和尚說:“時人被十二時所使,老僧使得十二時。”古代的一時爲一時辰,即現在的兩小時。趙州和尚是將每天二十四小時,不論好壞苦樂統統轉爲道用,一切都是佛法的妙用。

  戍二、從結果上觀察增苦和減苦,斷定必須安受衆苦

  【此複[1]有苦是由他起,亦有諸苦無論于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,又有一類如下所說,由修善行始得發起,若不修善則不發生。

  另外,有叁類苦:一是由其它因素偶然引起的衆苦;二是不論修道與否,由宿世惡業引起的衆苦;叁是如下文“處門廣釋”中所說,由于修善才得以發起的衆苦,不修善就不會産生。

  比如:因爲操作不規範而導致觸電,這是由現前因緣偶然引起的痛苦;由于前世輕慢尊長的業力,今生常感頭痛,這是由宿世業力感召的痛苦,不論修道與否都會出現;還有修般舟叁昧,九十天常行不坐不臥,這是修此善才有、不修此善便無的勞苦。

  【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,此等暫時無能遮止,起已必須安然忍受。

  這叁類苦中,若是前兩類苦,即由于宿世惡業力和現前因緣的力量而決定生起的痛苦,對這些苦暫時無法遮止,則在苦生起之後必須安然忍受。

  爲何要安然忍受呢?以下從反面和正面解釋原因。

  從反面觀察:

  【若不能忍,則反于此原有苦上,由自分別更生心苦,極難堪忍。

  如果不能安忍,就會在原有的痛苦之上,由于自己的分別而更添一層心苦,令心極難忍受。

  比如,某人得了癌症,當他知道病情之後,一直執著分別,結果心情越發惡劣,常常陷入恐懼、憂慮、絕望之中,致使痛苦加深、病情惡化。不到幾天,人便明顯衰老。

  這說明心理的作用很大。如果沒有安忍的力量,一旦心理防線被沖垮,就只會傷害自己而已。

  從正面觀察:

  【若能安忍,雖根本苦未能即退,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;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,則苦極微而能堪忍。

  首先須了解“根本苦”和“衍生苦”的意義。“根本苦”是原先已有的基本之苦,“衍生苦”是緣此苦又生起的新苦。比如:遭遇車禍壓斷了雙腿,肢體殘缺的苦,是根本苦;由此而悲傷絕望,是衍生苦。

  若能安忍,則雖然根本苦不能立即減退,但不至于緣此苦而又引起內心憂慮等苦;如果在此基礎上,還能修持其它苦轉爲道用的方法,痛苦就會變得輕微而能夠忍受。

  【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爲切要。

  所以,由“不忍必定增加痛苦,安忍則能減輕痛苦”這一道理,引發安受苦忍,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切身、最緊要的事。

  人最關心自己的苦樂,誰都不願受到傷害,而引發安受苦忍則與自己的苦樂密切相關,也是身在苦海中的衆生時時都要運用的方法,因此“極爲切要”。

  總之,對于那些不可避免的苦,我們能做的,只有改變自己的心境。若能以良好的心態安然接受,就能將痛苦控製在最小的範圍內;若能進一步將苦轉爲道用,更可將苦的程度降到最低。但是,平時若未修成安受苦忍,則當痛苦降臨時,心會不由自主地緣痛苦分別執著,結果苦上加苦,令痛苦更加深重,因此必須實修安受苦忍。

  苦有叁類,上面講了前兩類苦生起時,必須安然忍受並利用苦來成就道業,唯有如此,才是對苦最明智的處理方式。至于第叁類修行中的苦,後文將會講述必須安受的理由,所以此處不再贅述。

  對于“必須生起安受苦忍”有所認識之後,接下來則須了解生起安受苦忍的方法。不懂方法或方法不當則無法生起,這是緣起的規律。

  酉二、引發此之方便分二:一、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 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

  【第二,引發方便分二:一、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;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。

  “引發此之方便”,即引發安受苦忍的方法。一切有情都有善的潛能,只要方法得當,就能開發有情相續中善的潛能,引發善的力量。

  要引發菩薩相續中的安忍,乃至引發無邊的安忍境界,必有其巧妙的方法,而這些方法便是造就佛菩薩的妙法。

  忍有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和法思勝解忍叁種,不論修哪一種,都要運用妙慧觀察思惟遮止其違品,才能修成。(耐怨害忍的違品是嗔恚,安受苦忍的違品是嗔恚和怯弱,法思勝解忍的違品是不解法義而對法沒有樂欲。)

  修耐怨害忍的關鍵,是要按照正理反複思惟,加強如理思惟的力量,轉變原先的想法,如此就能消除不可樂想,從而止息憂惱,即從根止息嗔心而堪能忍受。

  此處修安受苦忍,同樣要先運用道理來思惟。首先,以如理思惟,破除苦生起時一向不歡喜的心態,若能做到這一點,就是釜底抽薪,從根本上遮止嗔恚和怯弱。其次,再從功德方面思惟,苦有哪些助道的作用、忍苦修行有何等意義,一旦思惟到量就會引起歡喜吃苦、忍苦的意樂。以這兩種方法,能真正引發安受苦忍。

  【今初

  戍一、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

  以能破、所破來分析。所要破除的是:在痛苦生起時,一貫執持不歡喜的心態;能破的方法是:思惟不歡喜毫無意義。

  面對痛苦時,我們一貫是以不歡喜的心態對待。但是,這樣的心態合理嗎?從利益上觀察:如果堅持不歡喜的態度對我們有益,大可堅持而不必放棄;如果沒有利益而只有損害,那麼有何必要堅持呢?

  【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則其意無須不喜;若不可治,縱不歡喜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