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今初】

  酉一、擐甲精進

  “擐”是穿,“甲”是铠甲。“铠甲”是比喻具有強大勢力的意樂,“穿”是比喻從心中引發。穿上菩薩大勢力意樂之铠甲,不畏種種難行,即“擐甲精進”。

  【《菩薩地》說:“謂諸菩薩于發精進加行之前,其心勇悍,先應如是擐意樂甲:若爲除一有情苦故,以千大劫等一晝夜,集爲百千俱胝倍數叁無數劫,惟住有情那洛迦中,乃能成佛。我亦勇悍爲正等覺,非不進趣,發精進已終不懈廢,況時較短其苦極微。如是名爲擐甲精進。”

  《菩薩地》說:菩薩在發起精進加行之前,其心勇悍(在次第上,發精進加行之前,應先修勇悍意樂),首先應當如是披上意樂铠甲:倘若爲了遣除一位有情的痛苦,而需以一千劫爲一晝夜,由此累積成百千俱胝倍的叁無數劫,不在余道而唯一住在地獄中,如此漸次積資才能成佛。縱然如此,我的勇悍也絲毫不減,爲求證無上菩提,非不進趣,而是發起勇猛精進之後,終究不松懈放棄,何況曆時更爲短暫、受苦極爲輕微。這叫“擐甲精進”。

  【“若有菩薩于此精進少發勝解、少生淨信,亦名堅固,尚能長養爲求無上大菩提故,發起無量精進之因,何況成就如是精進,于求菩提饒益有情,無有少分難行事業,可生怯劣難作之心。”

  若有菩薩對如此勇悍的擐甲精進,能稍微發起勝解和淨信,也堪稱爲堅固,僅僅如此,尚且就能長養爲求證無上菩提而發起無量精進的因(以此少分勝解與淨信,便能出生、增長爲求證菩提所發的無量精進),何況真實成就此擐甲精進時,對于求證菩提、饒益有情,沒有少分難行事業能夠讓菩薩生起怯弱難作之心。

  這是說,一旦修成擐甲精進,不論修何種菩薩道,菩薩都沒有怯弱、畏難之心,成爲大無畏者。

  【若能修習如是意樂,定能醒覺大乘種性所有堪能,故應修習。

  若能串習這樣的意樂,一定能蘇醒大乘種性所有的功能,因此應當修習。

  【《攝波羅蜜多論》雲:“設等生死前後際,成爲極長大晝夜,集此爲年成長劫,以盡大海水滴量,發一最勝菩提心,須以此相漸集余,一一資糧悲無厭,無諸懈廢修菩提。”

  《攝波羅蜜多論》說:假設從生死的前際到後際之間,算爲極長的一晝夜,如此累積叁百六十個大晝夜爲一年,又以年積累成漫長的一劫,直到窮盡了大海水滴數量的大劫,才能發起一種最勝菩提心,縱然必須以這種方式,漸次修集其余每一種福慧資糧,隨大悲心而轉的菩薩也毫無疲厭,沒有任何松懈地修習菩提。

  【“自心莫思流轉苦,而擐無量穩固甲,住戒悲性諸勇識[20],是爲最初所應取。”

  內心不思惟自己長劫流轉生死之苦,而披上利他的無量堅固铠甲,這對于安住戒律、以大悲爲自性的菩薩來說,是最初入大乘道時所應攝取的。

  【此亦是說擐甲精進。

  這也是宣說擐甲精進。

  【又如《無盡慧經》所說:“設從無始生死以來,現在以前爲一晝夜,叁十晝夜而爲一月,于十二月計爲一年,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、見一次佛,如是等一殑伽沙數,始能知一有情心行。以如是理,須知一切有情心行,亦無怯弱而擐誓甲,爲無盡甲。”

  又如《無盡慧經》所說:假設從無始生死到現在之間計爲一晝夜,叁十晝夜等于一月,十二月等于一年,經十萬年才發一次菩提心、見一次佛,又需經過上述時間的恒河沙數倍,才能了知一位有情的心行。縱然必須以這種方式才能了知一切有情的心行,菩薩內心也毫無怯弱而披誓願铠甲,即是無盡铠甲。

  【是爲無上擐甲精進。

  《無盡慧經》這段經文說的也是無上擐甲精進。

  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說:“久劫行上勤,利物心無退,令生一念善,況欲善無量。”菩薩長劫行持無上的精進,爲利有情而心無退轉、厭足。菩薩以此方式精進成熟無量衆生時,若見能讓衆生生起一念善心,即便要在百千萬劫中精勤,也毫無疲厭,何況要使每個衆生發起無量善根。

  以下宣說引發擐甲精進意樂的利益以及長劫修道無勇悍心的過患。

  【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,速能圓滿無邊資糧、淨無量障,而成最勝不退轉因;如于長劫能生喜樂,如是亦能速當成佛。

  總之,如果能引發少許如是的精進意樂,就能迅速圓滿無邊資糧、清淨無量業障,而成爲最殊勝的不退轉之因,如果能對長劫行菩薩道生起喜樂,也就能快速成就佛果。(只要引發少許擐甲精進意樂,便具有快速、大量積資淨障的功能,這一意樂力也是最殊勝的不退轉之因。對于在越長的時間中利他,越能生歡喜心,就越能快速成佛。)

  【若于無邊妙行及于極長時等,全無勇悍,惟樂短時速當成佛,反于成佛極爲遙遠,以能障礙諸菩薩衆發最殊勝大志力故。

  如果對于無邊妙行和極長的時間等,完全不具勇悍心,只喜歡短期內快速成佛,以這種求速成的心態,反而距離成佛極爲遙遠,原因是:這種心態能障礙菩薩發起最殊勝的大志力。

  以下引公案策勵發起精進。

  《持世經》中說:有一位寶光菩薩,在閻浮檀金佛處發大精進,一心求證佛法,二十億年未起一念惡心和求利養之心;又在二十億年中如是精進,從未生起淫、怒、癡等惡心。無量意菩薩和無量力菩薩四萬年中不臥不睡,常常腹不飽食,日日宴坐、經行,內心唯一憶念五蘊之相,沒有一點放松、懈怠,念念緣法。

  《大集經》中說:法語比丘二萬年中不睡不眠,他飛升到空中一棵多羅樹上,結跏趺坐,共一千年不動不搖,始終以法喜爲食,以此得大智慧,說法無礙。

  若欲成就無上佛道,必須蘇醒大乘種性所有的功能,發起大願力、大精進、大氣魄,如此才能成佛。對照菩薩的精進,我等應見賢思齊,發願隨行。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“悉除一切惡道苦,等與一切群生樂,如是經于剎塵劫,十方利益恒無盡。我常隨順諸衆生,盡于未來一切劫,恒修普賢廣大行,圓滿無上大菩提。”又說:“普能嚴淨諸剎海,解脫一切衆生海,善能分別諸法海,能甚深入智慧海。普能清淨諸行海,圓滿一切諸願海,親近供養諸佛海,修行無倦經劫海。”由于意樂如此廣大,才能成就佛果無邊功德。

  酉二、攝善法精進及饒益有情精進

  【爲何義故,如是擐甲發勤精進?其中有二。攝善法精進者,謂爲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,修彼加行;饒益有情精進者,謂于十一事,如其所應而發精進。

  問:爲了成辦何種義利而如此擐甲發勤精進呢?

  答:爲了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。攝善法精進,即爲了引發六種波羅蜜多,而勤修六度每一度的加行。饒益有情精進,是對十一種饒益有情之事,一一按照所應做的而發起精進行持。

  對應精進的自性解釋叁種精進:

  “擐甲精進”是發起勇悍心,所作的事業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。從發勇悍意樂上說“擐甲精進”,從對于何種事業精進而說“攝善法精進”和“饒益有情精進”。《菩薩地》中將精進定義爲:爲了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,其心勇悍、無有顛倒,以及由此發起的叁門動業。其中即統攝了叁種精進的意義。

  申二、發生精進之方便分二:一、連結 二、真實義

  【第二,發生精進之方便者。

  酉一、連結

  【如前所說,二種資糧、一切白法,由依此故生、住、增長,故修精進極爲重要。

  如上所說,福慧二種資糧及一切白法,皆依精進而生、依精進而住、依精進而增長,故修精進極爲重要。

  理證:

  在自相續中引生精進極爲重要,因爲二種資糧和一切白法的生、住、增長,完全依賴精進。

  精進是一切白法的源泉,依靠精進能讓一切白法和福慧資糧出生、安住、增長,對于想圓滿一切功德的菩薩來說,開發相續中的功德之源——精進,極爲重要。

  【此亦惟見寂天菩薩論說,易解、便修、最圓滿故,當說此宗。

  在修習精進方面,我(宗大師)也只見到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中的解說,容易理解、便于修習而且最爲完善,因此以下宣說此宗。

  《入行論》中精進的修法有叁種特點:一、易理解,即詞句容易理解;二、便于修,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;叁、最圓滿,即修習的方法最爲完善。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,此外雖也引用了其它論典,但都是作爲前者的補充。

  酉二、真實義分四:一、舍離障礙精進違緣 二、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叁、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

  【此中分四:一、舍離障礙精進違緣;二、修積順緣護助資糧;叁、依上二緣發勤精進;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。

 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,即先修前兩支——舍離障緣、修積順緣,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叁支,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。

  戍一、舍離障礙精進違緣分二:一、明所治品 二、修斷彼之方便

  【初中分二:一、明所治品;二、修斷彼之方便。

  一、認定精進的所治品或違品;二、修持斷除違品的方便。

  首先認定精進的違品和斷違品的方法,之後依之勤修,就能遣除精進的違緣。

  亥一、明所治品分二:一、明懈怠 二、明懈怠之因

  【今初

  金一、明懈怠

  【不入道者略有二類:一、雖見能修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