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不趣入;二、怯弱不入,謂我豈能如是修習。】

  不入道的情況略說有兩類:一、雖然能修,但心不趣入;二、由于怯弱而不趣入,即心想:我怎麼有能力這樣修呢?

  【雖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,然此是說求解脫者,彼非此說。

  雖然還有不曾思擇能否修持而不趣入的情況,但不屬于此處所說範疇,此處是專門針對希求解脫者宣說的。

  世人沒有解脫之心,所以不會考慮自己能否修持,他們沒有入道的動機,當然不會趣入修行。此處是針對內道修行人宣說的,因此不必涉及這種情況。

  【初中有二:一、推延懈怠,謂念後時有暇能修;二、雖非如是,然于庸常諸下劣事,貪著覆蔽。

  “初”是指“雖然能修而不趣入”的情況,這也有兩種情況:

  一、推延懈怠,即認爲“以後還有時間可以修持”。

  二、雖然不拖延,但卻貪著世俗的下劣事業,由于貪著而障蔽了行善的勇悍心。

  “下劣事業”,包括世間各種不善業和無記業。比如:增加散亂的娛樂業——上網、觀賞歌舞影視、打電子遊戲等,增長貪欲的業——經商、炒股、閱讀各種世間書籍,貪著這些就會導致懈怠。須知,行善不勇悍是懈怠,而對不善業和無記業勇悍精進也是懈怠。

  爲什麼貪著下劣事業會障礙精進呢?因爲二者所緣不同,貪是心緣可意境隨逐耽著,而精進是緣善法勇悍。若心緣下劣事耽著難舍,則無法對善法勇悍,兩者不能同時發起,亦即:心緣下劣事,就不能緣善法;緣下劣事重,緣善法就輕。所以,貪著下劣事必定無法精進。

  【如《入行論》雲:“說其所治品,懈怠耽惡事,自輕而退屈。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所說,精進有叁種所治品:一、懈怠;二、耽著惡事;叁、自輕而退怯。

  小結:

  障礙我們入道的情況有兩類:一是自己能修而不趣入;二是以自輕、怯弱之心而不趣入。“能修而不趣入”中又有兩種:一是推延懈怠,二是耽著惡事。因此,精進有叁種違品——推延懈怠、耽著惡事和自輕怯弱。

  金二、明懈怠之因

  【能生懈怠之因者,謂諸懶惰、味著微樂、愛睡眠樂、不厭生死。

  能生起懈怠的因緣,即懶惰、耽著微小樂受、愛著睡眠樂受、不厭離生死。

  【如雲:“懶惰受樂味,愛習近睡眠,不厭生死苦,當生諸懈怠。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懶惰、耽著世間樂受、喜歡睡眠、不厭離生死諸苦,依靠這些因緣將會生起種種懈怠。

  【有釋前二句文,謂明如何生起之相。

  有些注釋將前兩句解釋爲:這是說明懈怠生起的相狀,即若有懶惰、愛享受、貪睡眠等現象,就是生起了懈怠煩惱。

  認定了懈怠之因後,應當精進斷除,而要斷除又需掌握方法。以下就學習斷除懈怠的方法。

  亥二、修斷彼之方便分叁:一、破除推延懈怠 二、破除貪著惡劣事業 叁、破除退屈或自輕

  【修斷彼方便分叁。

  金一、破除推延懈怠

  【初破除推延懈怠者,略有叁種,謂已得之身速當壞滅,命終之後墮諸惡趣,如此人身極難再得。

  破除推延懈怠的方法,略說有叁種,即思惟:一、人身無常,很快就會失去;二、死後將墮入惡趣;叁、這樣的人身很難再獲得。

  【由修此叁能除執爲有暇懈怠,引發恒覺無暇之心。此叁于前下士之時,已廣宣說。

  通過思惟這叁者,就能破除執著還有時間的推延懈怠,引發常常感覺沒有閑暇的心(即覺得來日無多的緊迫感)。這叁者在前面下士道時,已廣泛宣說。

  金二、破除貪著惡劣事業

  【二、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,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,無義狂談、掉等散亂,是能失壞現前大利,引發當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,修習對治而正滅除。

  破除貪著惡劣事業,即應觀察唯有正法是能出生今生和來世無邊喜樂的因,而無意義的狂談、掉動等散亂,是能失壞現前大利益、引發來世衆多無義痛苦的來源。

  了知貪著劣事的過患之後,即應努力修習對治法,滅除耽著惡劣事業的顛倒心。

  【如雲:“棄妙喜正法,無邊歡喜因,汝何故反喜,苦因散掉等。”

  “無邊歡喜因”,即出生無邊歡喜的來源——正法。

  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正法是能出生無邊歡喜的來源,爲何你偏偏舍棄這殊勝的歡喜,反而耽著諸苦之因——愦鬧、散亂、掉舉等?不應歡喜,這些是苦因的緣故。

  金叁、破除退屈或自輕分叁:一、略說 二、廣說 叁、攝義

  【叁、破除退屈或自輕者。

  木一、略說

  【如是破除推延、耽惡事已,雖于正法能起勇悍,然非以此便爲喜足,應于大乘精勤修學。故應除遣于彼怯弱,謂念如我何能修證。

  這樣破除了推延和耽著惡事之後,雖然能對正法發起勇悍,但不能以此而滿足,應對大乘精勤修學。所以應當遣除對菩薩行的怯弱心,即遣除認爲“我怎麼能修證”的自輕心理。

  我們破除了推延和貪著惡事之後,內心會有很大的轉變,不再拖延修法或者耽著睡眠、無義閑談等,時時會有想修正法的歡喜心。然而,菩薩行的難度大、數量多而且極其廣大,初發心者容易因此心生怯弱,故應進一步遣除對難行精進的違品。

  按照《入行論》所說:菩薩修道時,內心必須要有無比的勇氣,面對衆多難行,應當發起不退屈的擐甲精進和勤積二資糧的加行精進;而且,正行時應以正知正念對于實修發起精進,身心要在調柔自在的狀態中圓滿菩薩行。

  木二、廣說分二:一、依寂天菩薩論典宣說 二、依龍猛菩薩論典宣說

  水一、依寂天菩薩論典宣說分叁:一、于所應得破除退屈 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 叁、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

  【此中分叁:于所應得破除退屈;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;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。

  “破除退屈或自輕之理”又分爲叁部分:一、對于所得破除退屈;二、對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;叁、對于所安住的修道處所破除怯弱。

  “所得”,是指斷證圓滿的佛果;“能得方便”,即能得佛果的方便——成佛的菩提道;“所安住修道處所”,指修習菩薩道的處所——生死輪回。

  火一、于所應得破除退屈分叁:一、破除退屈之必要 二、破除退屈之理 叁、宣說生起怯弱之因

  土一、破除退屈之必要

  【所得佛者,謂是永盡一切過失,畢竟圓滿一切功德,我修一德、斷一過失且極艱難,故我豈能獲如是果?

  所得之佛果是永斷一切過失、究竟圓滿一切功德的果位,而我要修一種功德、斷一種過失尚且極其艱難,所以我怎麼能獲得這樣的佛果?

  【若實發起如此退怯,已舍發心,過患極重。設未實起,亦應從初滅不令起。

  如果內心真實生起了這樣的退怯心,則是舍棄了菩提心,過患極其嚴重。假如沒有真實生起,也應從最初就滅除,而不讓生起。

  理證:

  對于修學證一切德、離一切過的佛果,菩薩最初即應遮止怯弱心,因爲如果心生怯弱,認爲“我如何能修如此廣大的佛果”,則有舍菩提心的極大危險。

  土二、破除退屈之理分二:一、所有衆生皆當成佛,故應遮止怯弱 二、叁世諸佛最初與自己相同而能成佛,故應遮止怯弱

  一、所有衆生皆當成佛,故應遮止怯弱

  【破除道理者,應作是念策舉其心:佛薄伽梵定量士夫,是谛語者、是實語者,不虛妄語、不顛倒語。彼尚記說蚊虻等類能證菩提,何況我今生在人中,身報賢善,有智慧力觀擇取舍。故我若能精進不廢,何故不能證得菩提?

  破除退屈的道理,即應如是思惟而提起心力:量士夫佛陀是谛語者、實語者,不說妄語和顛倒語。佛陀尚且授記螞蟻、蚊蟲等類的細小旁生都能證得菩提,何況我現在生爲人類,身報善妙,有智力觀察抉擇取舍。因此,我若能精進不舍,爲何不能證得菩提?

  【如雲:“不應自退怯,謂不證菩提,如來谛語者,作此谛實說,所有蚊虻蜂,如是諸蟲蛆,彼發精進力,證無上菩提。況我生人中,能知利非利,不舍菩提行,何不證菩提?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說:不應自己退怯,認爲自己無法成就菩提。如來是谛實語者,曾以谛實語說:所有的蚊蟲、蜜蜂、昆蟲、蛆等若發起精進力,尚且都能證得無上菩提,何況我生爲人,貴爲萬物靈長,有智力明辨利益和非利益,若我修習菩提行精進不舍,爲何不能證得菩提?

  二、叁世諸佛最初與自己相同而能成佛,故應遮止怯弱

  【又于往昔過去諸佛及現在佛並未來佛,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諸道,初惟如我,由漸升進而得成佛及當成佛。由如是思,破除怯弱。

  往昔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和未來諸佛,也不是先成佛之後再修菩薩道。他們最初唯像我一樣,也是由逐漸進步而得以成佛和將成佛的。由這樣思惟,去除怯弱之心。

  【《寶雲經》雲:“菩薩應念所有如來應正等覺,謂諸已現等覺、今現等覺、當現等覺,此等皆以如是方便、如是修道、如是精進,已現等覺、今現等覺、當現等覺。”

  《寶雲經》說:菩薩應當憶念所有已經現前正覺、正現前正覺、將現前正覺的佛陀,都是依靠如是的方便、如是的修道、如是的精進,而已經現前正覺、正現前正覺、將現前正覺。

  【乃至說雲:“此諸如來亦非皆是成如來已而現等覺,故我亦當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