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而不趣入;二、怯弱不入,谓我岂能如是修习。】

  不入道的情况略说有两类:一、虽然能修,但心不趣入;二、由于怯弱而不趣入,即心想:我怎么有能力这样修呢?

  【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,然此是说求解脱者,彼非此说。

  虽然还有不曾思择能否修持而不趣入的情况,但不属于此处所说范畴,此处是专门针对希求解脱者宣说的。

  世人没有解脱之心,所以不会考虑自己能否修持,他们没有入道的动机,当然不会趣入修行。此处是针对内道修行人宣说的,因此不必涉及这种情况。

  【初中有二:一、推延懈怠,谓念后时有暇能修;二、虽非如是,然于庸常诸下劣事,贪著覆蔽。

  “初”是指“虽然能修而不趣入”的情况,这也有两种情况:

  一、推延懈怠,即认为“以后还有时间可以修持”。

  二、虽然不拖延,但却贪著世俗的下劣事业,由于贪著而障蔽了行善的勇悍心。

  “下劣事业”,包括世间各种不善业和无记业。比如:增加散乱的娱乐业——上网、观赏歌舞影视、打电子游戏等,增长贪欲的业——经商、炒股、阅读各种世间书籍,贪著这些就会导致懈怠。须知,行善不勇悍是懈怠,而对不善业和无记业勇悍精进也是懈怠。

  为什么贪著下劣事业会障碍精进呢?因为二者所缘不同,贪是心缘可意境随逐耽著,而精进是缘善法勇悍。若心缘下劣事耽著难舍,则无法对善法勇悍,两者不能同时发起,亦即:心缘下劣事,就不能缘善法;缘下劣事重,缘善法就轻。所以,贪著下劣事必定无法精进。

  【如《入行论》云:“说其所治品,懈怠耽恶事,自轻而退屈。”

  如《入行论》所说,精进有三种所治品:一、懈怠;二、耽著恶事;三、自轻而退怯。

  小结:

  障碍我们入道的情况有两类:一是自己能修而不趣入;二是以自轻、怯弱之心而不趣入。“能修而不趣入”中又有两种:一是推延懈怠,二是耽著恶事。因此,精进有三种违品——推延懈怠、耽著恶事和自轻怯弱。

  金二、明懈怠之因

  【能生懈怠之因者,谓诸懒惰、味著微乐、爱睡眠乐、不厌生死。

  能生起懈怠的因缘,即懒惰、耽著微小乐受、爱著睡眠乐受、不厌离生死。

  【如云:“懒惰受乐味,爱习近睡眠,不厌生死苦,当生诸懈怠。”

  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懒惰、耽著世间乐受、喜欢睡眠、不厌离生死诸苦,依靠这些因缘将会生起种种懈怠。

  【有释前二句文,谓明如何生起之相。

  有些注释将前两句解释为:这是说明懈怠生起的相状,即若有懒惰、爱享受、贪睡眠等现象,就是生起了懈怠烦恼。

  认定了懈怠之因后,应当精进断除,而要断除又需掌握方法。以下就学习断除懈怠的方法。

  亥二、修断彼之方便分三:一、破除推延懈怠 二、破除贪著恶劣事业 三、破除退屈或自轻

  【修断彼方便分三。

  金一、破除推延懈怠

  【初破除推延懈怠者,略有三种,谓已得之身速当坏灭,命终之后堕诸恶趣,如此人身极难再得。

  破除推延懈怠的方法,略说有三种,即思惟:一、人身无常,很快就会失去;二、死后将堕入恶趣;三、这样的人身很难再获得。

  【由修此三能除执为有暇懈怠,引发恒觉无暇之心。此三于前下士之时,已广宣说。

  通过思惟这三者,就能破除执著还有时间的推延懈怠,引发常常感觉没有闲暇的心(即觉得来日无多的紧迫感)。这三者在前面下士道时,已广泛宣说。

  金二、破除贪著恶劣事业

  【二、破除贪著恶劣事业者,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,无义狂谈、掉等散乱,是能失坏现前大利,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,修习对治而正灭除。

  破除贪著恶劣事业,即应观察唯有正法是能出生今生和来世无边喜乐的因,而无意义的狂谈、掉动等散乱,是能失坏现前大利益、引发来世众多无义痛苦的来源。

  了知贪著劣事的过患之后,即应努力修习对治法,灭除耽著恶劣事业的颠倒心。

  【如云:“弃妙喜正法,无边欢喜因,汝何故反喜,苦因散掉等。”

  “无边欢喜因”,即出生无边欢喜的来源——正法。

  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正法是能出生无边欢喜的来源,为何你偏偏舍弃这殊胜的欢喜,反而耽著诸苦之因——愦闹、散乱、掉举等?不应欢喜,这些是苦因的缘故。

  金三、破除退屈或自轻分三:一、略说 二、广说 三、摄义

  【三、破除退屈或自轻者。

  木一、略说

  【如是破除推延、耽恶事已,虽于正法能起勇悍,然非以此便为喜足,应于大乘精勤修学。故应除遣于彼怯弱,谓念如我何能修证。

  这样破除了推延和耽著恶事之后,虽然能对正法发起勇悍,但不能以此而满足,应对大乘精勤修学。所以应当遣除对菩萨行的怯弱心,即遣除认为“我怎么能修证”的自轻心理。

  我们破除了推延和贪著恶事之后,内心会有很大的转变,不再拖延修法或者耽著睡眠、无义闲谈等,时时会有想修正法的欢喜心。然而,菩萨行的难度大、数量多而且极其广大,初发心者容易因此心生怯弱,故应进一步遣除对难行精进的违品。

  按照《入行论》所说:菩萨修道时,内心必须要有无比的勇气,面对众多难行,应当发起不退屈的擐甲精进和勤积二资粮的加行精进;而且,正行时应以正知正念对于实修发起精进,身心要在调柔自在的状态中圆满菩萨行。

  木二、广说分二:一、依寂天菩萨论典宣说 二、依龙猛菩萨论典宣说

  水一、依寂天菩萨论典宣说分三:一、于所应得破除退屈 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 三、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

  【此中分三:于所应得破除退屈;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;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。

  “破除退屈或自轻之理”又分为三部分:一、对于所得破除退屈;二、对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;三、对于所安住的修道处所破除怯弱。

  “所得”,是指断证圆满的佛果;“能得方便”,即能得佛果的方便——成佛的菩提道;“所安住修道处所”,指修习菩萨道的处所——生死轮回。

  火一、于所应得破除退屈分三:一、破除退屈之必要 二、破除退屈之理 三、宣说生起怯弱之因

  土一、破除退屈之必要

  【所得佛者,谓是永尽一切过失,毕竟圆满一切功德,我修一德、断一过失且极艰难,故我岂能获如是果?

  所得之佛果是永断一切过失、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的果位,而我要修一种功德、断一种过失尚且极其艰难,所以我怎么能获得这样的佛果?

  【若实发起如此退怯,已舍发心,过患极重。设未实起,亦应从初灭不令起。

  如果内心真实生起了这样的退怯心,则是舍弃了菩提心,过患极其严重。假如没有真实生起,也应从最初就灭除,而不让生起。

  理证:

  对于修学证一切德、离一切过的佛果,菩萨最初即应遮止怯弱心,因为如果心生怯弱,认为“我如何能修如此广大的佛果”,则有舍菩提心的极大危险。

  土二、破除退屈之理分二:一、所有众生皆当成佛,故应遮止怯弱 二、三世诸佛最初与自己相同而能成佛,故应遮止怯弱

  一、所有众生皆当成佛,故应遮止怯弱

  【破除道理者,应作是念策举其心:佛薄伽梵定量士夫,是谛语者、是实语者,不虚妄语、不颠倒语。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,何况我今生在人中,身报贤善,有智慧力观择取舍。故我若能精进不废,何故不能证得菩提?

  破除退屈的道理,即应如是思惟而提起心力:量士夫佛陀是谛语者、实语者,不说妄语和颠倒语。佛陀尚且授记蚂蚁、蚊虫等类的细小旁生都能证得菩提,何况我现在生为人类,身报善妙,有智力观察抉择取舍。因此,我若能精进不舍,为何不能证得菩提?

  【如云:“不应自退怯,谓不证菩提,如来谛语者,作此谛实说,所有蚊虻蜂,如是诸虫蛆,彼发精进力,证无上菩提。况我生人中,能知利非利,不舍菩提行,何不证菩提?”

  如《入行论》说:不应自己退怯,认为自己无法成就菩提。如来是谛实语者,曾以谛实语说:所有的蚊虫、蜜蜂、昆虫、蛆等若发起精进力,尚且都能证得无上菩提,何况我生为人,贵为万物灵长,有智力明辨利益和非利益,若我修习菩提行精进不舍,为何不能证得菩提?

  二、三世诸佛最初与自己相同而能成佛,故应遮止怯弱

  【又于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,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,初惟如我,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。由如是思,破除怯弱。

  往昔过去诸佛、现在诸佛和未来诸佛,也不是先成佛之后再修菩萨道。他们最初唯像我一样,也是由逐渐进步而得以成佛和将成佛的。由这样思惟,去除怯弱之心。

  【《宝云经》云:“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,谓诸已现等觉、今现等觉、当现等觉,此等皆以如是方便、如是修道、如是精进,已现等觉、今现等觉、当现等觉。”

  《宝云经》说:菩萨应当忆念所有已经现前正觉、正现前正觉、将现前正觉的佛陀,都是依靠如是的方便、如是的修道、如是的精进,而已经现前正觉、正现前正觉、将现前正觉。

  【乃至说云:“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,故我亦当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