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,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、普缘一切有情精进,如是如是策励寻求。”】

  “发起共同一切有情精进”:世人、声缘、菩萨有何种精进,自己也发起如是的精进。“发起普缘一切有情精进”:发起普缘一切有情、为其成办利乐的精进。

  乃至说:诸佛也不是成佛之后才现前正觉的,因此我也应对无上菩提现前正等觉,我也应发起与一切有情共同的精进、普缘一切有情的精进,如是如是策励寻求。

  【《无边功德赞》云:“虽诸已得善逝位,亦曾堕诸极下处,佛堕险时不自轻,不应自轻壮[21]亦怯。”

  《无边功德赞》说:虽然诸佛现在已证得了佛果,但是彼等也曾堕在恶趣深渊之中,然而佛堕险处时,并没有自轻。同样,我们也不应看轻自己,倘若自轻,即便是壮士也会胆怯。

  土三、宣说生起怯弱之因

  【生此怯弱,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,果随因行,故修道时,须无量门引发功德,及无量门灭除过失,次观自身而生怯弱。

  “果随因行”:果是随着因走,因怎么样,果就怎么样。所以,要得到圆满的果,因地就一定要圆满。

  生起这种怯弱心,是因为了解到佛的功德无边无际,果又唯一随因而行,故因地修道时,必须通过无量途径引发功德、灭除过失,所以再反观自己的身心状况时,就会心生怯弱。

  【若谓诸佛无量功德,于修行时,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,于道生此颠倒了解,则于现在全无所怯。

  如果认为修行时,只要专一恳切地修学一分微少功德,便能成就诸佛的无量功德,对道生起了这种颠倒的理解,那么现在就会毫无怯弱。

  【然此非是贤善之相,是于修道之理未获定解,或虽少有散涣了解,然皆未曾亲切修持,总觉容易障覆所致。

  但是,这种无怯弱的心并不是好现象,因为这是对于修道之理没有获得定解,或者虽有少许泛泛的了解,但都未曾亲自修持,总觉得容易,以这种心理障蔽而导致的。

  【若至实行,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,生恐惧云“若须如是,谁复能修”而舍弃故。

  “道之首尾”,即菩提道从最初一步到最后一步。“粗概次第满分之体”,即大概的、次第完整的道体。

  彼等到了实修时,虽然只是粗略显示菩提道从头到尾大概的次第、支分圆满的体性,他也会立即心生恐惧说:如果必须这样,谁还能修?由此而舍弃。

  【霞惹瓦亦云:“未曾实行诸菩萨行,如看射箭,总觉甚易,全无怯弱。现在之法无完善者,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;若善圆满,恐必多起怯惧自轻。”

  霞惹瓦也说:没有实践过菩萨行的人,就像在一旁观看射箭,总觉得很容易,心里一点也不怯弱。现在所学的法还不完善,所以不至于到怯弱自轻的地步;如果法完善圆满,多数人恐怕会生起怯弱、自轻的心。

  佛法如果只是泛泛而谈,或者只是片面了解,一般人都会自命不凡,认为修行很容易。然而,一旦要具体落实在修行上,严格要求每一步修心所应达到的量,这时再将自己的身心状态一一对照前后完整的修心次第,恐怕一般人的英雄气概立即会荡然无存。

  即便是一般善人的标准,若具体严格地制定出来,多数人都会认为要求太高,根本做不到,何况是要实践菩萨行,事事都要舍己为人,这件事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很难。没有承担责任时,谁都说得轻飘,但真正要负责时,姑且不说为了无量众生而长劫修行,即便只是付出一个月,也不一定愿意。

  【此言极实。

  宗大师说:霞惹瓦这番话说得非常真切实在。

  火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分二:一、破除认为不能布施手足等的怯退 二、由断疑而破除对施身怯退

  【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。

  “能得方便”,即能得佛果的方便——六度万行。

  土一、破除认为不能布施手足等的怯退

  【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,我不能尔。

  有人想:若要成佛就必须施舍手足等,这种难行我做不到。

  下面以理遮止这种怯退。

  【如此之苦应须堪忍:即不修行自任运住,流转生死,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,不可说数,然亦未能成办自利。为求菩提难行之苦,较其前苦尚无一分,然能成办自他大利。

  这样的苦应当安忍,理由是:即便我们不修行、放任而住,在流转生死的过程中,也曾无数次遭受砍斫、割裂、刺痛、灼烧等大苦,却没有为自己成办任何利益。如今,为了求证菩提的难行之苦还不如前苦的一分,却能成办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大利益。

  通过以上校量可知,修行人应当安忍求道的辛苦。

  【如云:“若谓舍手等,是我所怖畏,是未察轻重,愚故自恐怖。”

  如果说:修大乘道必须施舍手足、头目等,这样的难行令我怖畏。

  答:这是由于没有观察苦的轻重差别、对于利害取舍愚痴,才会让你感到恐怖。

  【“无量俱胝劫,曾多受割截,刺烧及解裂,然未证菩提。”

  试想:无始以来转生恶趣时,在无量劫中,曾多次遭受刀割、砍截、剑刺、火烧、肢解分裂等大苦,将来仍需无数次感受此等大苦;然而这样毫无意义地受苦,并没有成为成就菩提的因。

  【“我今修菩提,此苦有分齐[22],为除腹内病,如受割身苦。”

  思惟恶趣大苦之后,再比较:如今我修行无上菩提的难行之苦,比前者时间短、程度轻,而且此苦是有限量的,容易忍受。好比为了遣除病苦,理应忍受开刀的疼痛。

  【“诸医以小苦,能治令病愈,故为除众苦,小苦应堪忍。”

  许多医生用苦药、针灸、烧烤等方法来治病,以小苦遣除大病苦。所以,为了遣除轮回无量诸苦,理应忍受菩提难行的小苦,因为以此便能寂灭自他无量的大苦。

  《华严经》说:“汝应忆念为诸欲,徒耗诸身前边际,今求菩提具禁戒,由禁于此摧诸欲。汝应忆念为诸欲,徒耗诸身前边际,未能承事恒沙佛,未从佛闻如是语。(你应当忆念自己曾经为了追求五欲,无义空耗了此身之前的所有身体,而未摄取任何实义。今天为了求证菩提,应当具足禁戒,通过止恶行善摧毁诸欲。你应当忆念自己曾经为了追求五欲,无义空耗了此身之前的所有身体,而未能以此身承事恒沙诸佛,未曾依止诸佛听闻如是法语。)”所以,为了摄取大义,应忍受修行的辛苦。

  《集学论》也说:无始以来流转轮回,我们都未曾学修菩萨行,虽然感受了难以言表、无法思量的无量大苦,但对自他却未成办任何究竟利益,因此利益极小。相比之下,虽然为了证得菩提而行持难行,但在得地之后,难行之苦很微少,却能以此获得如海般的佛果功德,因此意义极大。

  土二、由断疑而破除对施身怯退

  【又舍身者,初怖畏时非可即舍,先于布施渐次学习,至于自身全无贪著,大悲心力开发之时,若有大利方可施舍,故正舍时全无难行。

  而且,最初心中仍有怖畏时,不可冒然施身,应先对布施渐次串习,到了对身体毫不贪著、大悲心力已经开发时,如果有大利益,才可以施舍。因此,到了真正施身时,完全没有困难。

  【如云:“如此治疗法,胜医且不用,以柔和仪轨,治无量大病。”

  “柔和仪轨”,即依安乐道获得安乐果的方便。因为是远离纵情享乐边和苦行折磨边的中道,并非粗暴的方法,故称为“柔和”。

  如云:像剖腹、截肢、放疗等粗猛的疗法,大医王佛陀教导我们修菩提之因时,并没有如此设立,而是教导我们以柔和仪轨来治疗无量的烦恼大病,因此不必对难行怖畏。

  问:最后还是要布施自己的身体,不还是难行吗?

  答:没有这种过失,因为只要按方法逐渐串习,最后不难行持。

  【“导师先令行,惠施蔬菜等,习此故而后,自肉渐能施。”

  在未串习过布施的最初阶段,大师佛陀先让我们布施蔬菜等物质,等到施舍这些不觉困难时,再行难度较大的布施。这样逐渐串习,让舍心扩大、增长,最后连自己的身肉都能轻松地布施。

  【“若时于自身,觉如诸菜叶,尔时舍肉等,于此有何难?”

  这是说,施身有时间上的界限。

  布施串习到最后,施身感觉如施菜叶一般时,就可以直接施舍身肉等。在此之前,仅仅以意乐施身就足够了,因此施身并没有什么难行的。

  【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,是难作道。今此教典善为破除,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,如与菜等极易舍时,方可舍故。

  所以,有人说:显宗波罗蜜多乘必须施舍身命的缘故,让身心遭受很大的逼恼,这是难行道。现在《入行论》对此善加破斥说:在对施身仍会生起难行想的阶段,不必立即施舍,到了如施菜叶般容易时,才可舍身,因此波罗蜜多乘并不是难行道。

  小结:

  一般人为了病愈的暂时安乐,都能忍受针灸、开刀等粗猛的疗法,现在为了成办究竟安乐的佛果,修行时稍受些苦,理应忍受。况且,佛并没有让我们行持难以忍受的苦行,而是教人以柔和的方法消除烦恼障和所知障。

  从阶段上观察,佛陀并未让我们最初就做力所难及的事,故佛从未开许初学者直接施舍身肉,而是说,当布施的善心已经能胜伏贪著身体的心,不需造作便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