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今初】
酉一、擐甲精进
“擐”是穿,“甲”是铠甲。“铠甲”是比喻具有强大势力的意乐,“穿”是比喻从心中引发。穿上菩萨大势力意乐之铠甲,不畏种种难行,即“擐甲精进”。
【《菩萨地》说:“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,其心勇悍,先应如是擐意乐甲:若为除一有情苦故,以千大劫等一昼夜,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,惟住有情那洛迦中,乃能成佛。我亦勇悍为正等觉,非不进趣,发精进已终不懈废,况时较短其苦极微。如是名为擐甲精进。”】
《菩萨地》说:菩萨在发起精进加行之前,其心勇悍(在次第上,发精进加行之前,应先修勇悍意乐),首先应当如是披上意乐铠甲:倘若为了遣除一位有情的痛苦,而需以一千劫为一昼夜,由此累积成百千俱胝倍的三无数劫,不在余道而唯一住在地狱中,如此渐次积资才能成佛。纵然如此,我的勇悍也丝毫不减,为求证无上菩提,非不进趣,而是发起勇猛精进之后,终究不松懈放弃,何况历时更为短暂、受苦极为轻微。这叫“擐甲精进”。
【“若有菩萨于此精进少发胜解、少生净信,亦名坚固,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,发起无量精进之因,何况成就如是精进,于求菩提饶益有情,无有少分难行事业,可生怯劣难作之心。”】
若有菩萨对如此勇悍的擐甲精进,能稍微发起胜解和净信,也堪称为坚固,仅仅如此,尚且就能长养为求证无上菩提而发起无量精进的因(以此少分胜解与净信,便能出生、增长为求证菩提所发的无量精进),何况真实成就此擐甲精进时,对于求证菩提、饶益有情,没有少分难行事业能够让菩萨生起怯弱难作之心。
这是说,一旦修成擐甲精进,不论修何种菩萨道,菩萨都没有怯弱、畏难之心,成为大无畏者。
【若能修习如是意乐,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,故应修习。】
若能串习这样的意乐,一定能苏醒大乘种性所有的功能,因此应当修习。
【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:“设等生死前后际,成为极长大昼夜,集此为年成长劫,以尽大海水滴量,发一最胜菩提心,须以此相渐集余,一一资粮悲无厌,无诸懈废修菩提。”】
《摄波罗蜜多论》说:假设从生死的前际到后际之间,算为极长的一昼夜,如此累积三百六十个大昼夜为一年,又以年积累成漫长的一劫,直到穷尽了大海水滴数量的大劫,才能发起一种最胜菩提心,纵然必须以这种方式,渐次修集其余每一种福慧资粮,随大悲心而转的菩萨也毫无疲厌,没有任何松懈地修习菩提。
【“自心莫思流转苦,而擐无量稳固甲,住戒悲性诸勇识[20],是为最初所应取。”】
内心不思惟自己长劫流转生死之苦,而披上利他的无量坚固铠甲,这对于安住戒律、以大悲为自性的菩萨来说,是最初入大乘道时所应摄取的。
【此亦是说擐甲精进。】
这也是宣说擐甲精进。
【又如《无尽慧经》所说:“设从无始生死以来,现在以前为一昼夜,三十昼夜而为一月,于十二月计为一年,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、见一次佛,如是等一殑伽沙数,始能知一有情心行。以如是理,须知一切有情心行,亦无怯弱而擐誓甲,为无尽甲。”】
又如《无尽慧经》所说:假设从无始生死到现在之间计为一昼夜,三十昼夜等于一月,十二月等于一年,经十万年才发一次菩提心、见一次佛,又需经过上述时间的恒河沙数倍,才能了知一位有情的心行。纵然必须以这种方式才能了知一切有情的心行,菩萨内心也毫无怯弱而披誓愿铠甲,即是无尽铠甲。
【是为无上擐甲精进。】
《无尽慧经》这段经文说的也是无上擐甲精进。
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说:“久劫行上勤,利物心无退,令生一念善,况欲善无量。”菩萨长劫行持无上的精进,为利有情而心无退转、厌足。菩萨以此方式精进成熟无量众生时,若见能让众生生起一念善心,即便要在百千万劫中精勤,也毫无疲厌,何况要使每个众生发起无量善根。
以下宣说引发擐甲精进意乐的利益以及长劫修道无勇悍心的过患。
【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乐,速能圆满无边资粮、净无量障,而成最胜不退转因;如于长劫能生喜乐,如是亦能速当成佛。】
总之,如果能引发少许如是的精进意乐,就能迅速圆满无边资粮、清净无量业障,而成为最殊胜的不退转之因,如果能对长劫行菩萨道生起喜乐,也就能快速成就佛果。(只要引发少许擐甲精进意乐,便具有快速、大量积资净障的功能,这一意乐力也是最殊胜的不退转之因。对于在越长的时间中利他,越能生欢喜心,就越能快速成佛。)
【若于无边妙行及于极长时等,全无勇悍,惟乐短时速当成佛,反于成佛极为遥远,以能障碍诸菩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。】
如果对于无边妙行和极长的时间等,完全不具勇悍心,只喜欢短期内快速成佛,以这种求速成的心态,反而距离成佛极为遥远,原因是:这种心态能障碍菩萨发起最殊胜的大志力。
以下引公案策励发起精进。
《持世经》中说:有一位宝光菩萨,在阎浮檀金佛处发大精进,一心求证佛法,二十亿年未起一念恶心和求利养之心;又在二十亿年中如是精进,从未生起淫、怒、痴等恶心。无量意菩萨和无量力菩萨四万年中不卧不睡,常常腹不饱食,日日宴坐、经行,内心唯一忆念五蕴之相,没有一点放松、懈怠,念念缘法。
《大集经》中说:法语比丘二万年中不睡不眠,他飞升到空中一棵多罗树上,结跏趺坐,共一千年不动不摇,始终以法喜为食,以此得大智慧,说法无碍。
若欲成就无上佛道,必须苏醒大乘种性所有的功能,发起大愿力、大精进、大气魄,如此才能成佛。对照菩萨的精进,我等应见贤思齐,发愿随行。
《普贤行愿品》说:“悉除一切恶道苦,等与一切群生乐,如是经于剎尘劫,十方利益恒无尽。我常随顺诸众生,尽于未来一切劫,恒修普贤广大行,圆满无上大菩提。”又说:“普能严净诸剎海,解脱一切众生海,善能分别诸法海,能甚深入智慧海。普能清净诸行海,圆满一切诸愿海,亲近供养诸佛海,修行无倦经劫海。”由于意乐如此广大,才能成就佛果无边功德。
酉二、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精进
【为何义故,如是擐甲发勤精进?其中有二。摄善法精进者,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,修彼加行;饶益有情精进者,谓于十一事,如其所应而发精进。】
问:为了成办何种义利而如此擐甲发勤精进呢?
答:为了摄集善法和饶益有情。摄善法精进,即为了引发六种波罗蜜多,而勤修六度每一度的加行。饶益有情精进,是对十一种饶益有情之事,一一按照所应做的而发起精进行持。
对应精进的自性解释三种精进:
“擐甲精进”是发起勇悍心,所作的事业是摄集善法和饶益有情。从发勇悍意乐上说“擐甲精进”,从对于何种事业精进而说“摄善法精进”和“饶益有情精进”。《菩萨地》中将精进定义为:为了摄集善法和利益有情,其心勇悍、无有颠倒,以及由此发起的三门动业。其中即统摄了三种精进的意义。
申二、发生精进之方便分二:一、连结 二、真实义
【第二,发生精进之方便者。】
酉一、连结
【如前所说,二种资粮、一切白法,由依此故生、住、增长,故修精进极为重要。】
如上所说,福慧二种资粮及一切白法,皆依精进而生、依精进而住、依精进而增长,故修精进极为重要。
在自相续中引生精进极为重要,因为二种资粮和一切白法的生、住、增长,完全依赖精进。 精进是一切白法的源泉,依靠精进能让一切白法和福慧资粮出生、安住、增长,对于想圆满一切功德的菩萨来说,开发相续中的功德之源——精进,极为重要。 【此亦惟见寂天菩萨论说,易解、便修、最圆满故,当说此宗。】 在修习精进方面,我(宗大师)也只见到寂天菩萨在《入行论》中的解说,容易理解、便于修习而且最为完善,因此以下宣说此宗。 《入行论》中精进的修法有三种特点:一、易理解,即词句容易理解;二、便于修,指所说法义容易忆念受持;三、最圆满,即修习的方法最为完善。本论主要按寂天菩萨的教授宣说引生精进的方便,此外虽也引用了其它论典,但都是作为前者的补充。 酉二、真实义分四:一、舍离障碍精进违缘 二、修积顺缘护助资粮 三、依上二缘发勤精进 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【此中分四:一、舍离障碍精进违缘;二、修积顺缘护助资粮;三、依上二缘发勤精进;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。】 这四支的次第是决定的,即先修前两支——舍离障缘、修积顺缘,依此而正发精进是第三支,由修精进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。 戍一、舍离障碍精进违缘分二:一、明所治品 二、修断彼之方便 【初中分二:一、明所治品;二、修断彼之方便。】 一、认定精进的所治品或违品;二、修持断除违品的方便。 首先认定精进的违品和断违品的方法,之后依之勤修,就能遣除精进的违缘。 亥一、明所治品分二:一、明懈怠 二、明懈怠之因 【今初】 金一、明懈怠 【不入道者略有二类:一、虽见能修… 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