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強烈,見有情爲極可愛相時,貪愛也會隨之增強,所以“貪愛”是慈心的力均之障。又如,歡喜心強烈時,心便隨之散動,所以“散動”是喜心的力均之障。

  以上這些功德都是由智慧所成就的,因爲有智慧力就能滅除這些功德的力均之障。

  在凡夫看來相違的顯現,通過智慧就能毫不相違地圓融貫通,此即智慧無與倫比的獨特功德。

  【如雲:“菩薩具王位,根境如天物,性不變非理,是慧臣德力。”

  如雲:菩薩成爲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王,雖然眼根等受用的對境(色等五欲)如同天宮的妙欲,但菩薩大丈夫的本性卻不因貪著五欲而變得不合理,這是由于菩薩所擁有的智慧大臣[43]具有殊勝的功德力所致。

  【“慈心純利他,然無貪薰染,悲不忍他苦,不憂懈低劣。雖喜無散動,舍不棄利他,諸德所治品,由慧滅故妙。”

  “不忍他苦”,即見別人有苦,內心難以忍受,這是悲憫之相。

  菩薩純粹以大慈心利益衆生,視衆生猶如獨子,卻不會因此而染上貪愛;菩薩不忍他苦的悲心猛利、持久,卻不會被憂惱抑製而對行善不歡喜或懈怠,也不會讓自己的勇氣減弱而低劣;雖有無量歡喜,內心卻不會緣對境而散亂動搖;安住平等舍心卻不舍棄或拖延利他。

  各種伴隨修慈悲喜舍等功德,而生起的違品——貪愛、憂惱、散亂等,以智慧的妙力都能滅除,以此贊歎智慧善妙。

  換言之,能不雜貪愛而修成慈心,能不雜憂惱而修成悲心……,總之,能夠不雜違品而修成各種清淨的功德,即是智慧的妙處。“妙”在不雜違品,又能修成。

  亥七、二谛的建立及諸經論開遮的差別,由慧能令無違分叁:一、二谛無違是智慧的作用 二、通達教典的開遮等互不相違,唯一依賴智慧 叁、攝義

  金一、二谛無違是智慧的作用

  【又如《贊應贊》雲:“不棄舍法性,亦隨順世俗。”謂諸相縛所執之事,雖微塵許亦不可得,于此法性獲大定解而不棄舍,然與世俗內外因緣各別生果所獲定解,無違隨順。

  又如《贊應贊》所說:不舍棄法性的同時,還能隨順世俗。這是說,一切所執著的事,即使極微塵許也得不到,對此法性獲得大定解而不舍棄的同時,卻又能與世俗內外因緣各自産生各自果法所獲的定解,互不相違而隨順。

  愚者感到矛盾而智者認爲無違的事有很多,其中最稀有的,就是空性和世俗緣起互不相違,即:所有的執著相連極微塵許也不存在,對此空性生起堅固定解的同時,又能對內外因緣各自産生各自之果,生起不可奪的定解。能這樣見“性空緣起”,正是智慧極其稀有的作用。

  一般有事宗,不論外道還是內道的有部、經部及唯識,都認爲性空和緣起互相矛盾,是空性就不可能有因果,有因果就絕非空性。能將二者毫不相違地圓融貫通,確實是智慧的無上功德。照見諸法實相,唯一是智慧的作用。

  金二、通達教典的開遮等互不相違,唯一依賴智慧

  【又諸余人認爲極相違事,然具慧者皆能隨順,令無所違。

  別人看來極其矛盾的事,具慧者卻能讓這些彼此隨順,毫無相違。

  這是說,一般人認爲極其矛盾的事,依靠智慧都能圓融貫通。

  【如前論雲:“若開若遮止,佛語或有定,或是不決定,然皆不相違。”

  佛在大小乘和顯密教典中,一律開許或一律遮止的方面,稱爲“決定”。在部分教典中開許,而在另一部分教典中不開許的方面,稱爲“不決定”。

  如《贊應贊》所說:有時候開許、有時候遮止,佛語有些決定、有些不決定,但是這些都不矛盾。

  【謂大小乘及經咒中,見有衆多開遮不同,若以一人雙修二事,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,諸愚無慧雖覺相違,然諸智者實見無違,亦是慧之所作。

  在大小乘和顯密經續中,可以見到很多開許和遮止不同的地方,如果一個人要雙修兩種法,尋求無邊經論密意的時候,沒有智慧的愚者雖會感到矛盾,但智者們卻實際見到毫不相違,這也唯一是智慧的作用。

  佛陀是觀待衆生的根機、環境等差異而應機說法,因此會出現有時遮止、有時開許的情況,即:存在對此人遮止、對彼人開許,在此時遮止、于彼時開許等差異,就如同對症下藥一樣,一旦以智慧通達之後,便不會感覺有何相違。

  金叁、攝義

  【如是無慧覺爲相違及有慧者見不相違事,雖有無邊,然二谛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衆多不同,以慧分辨意趣無違,即是智慧無上功德。

  雖然無智慧時感覺相違、有智慧時見到毫不相違的事例有無量無邊,但二谛的建立和經論中許多開遮不同之處,依靠智慧便能分辨其中意趣毫無相違,這就是智慧無上的功德。

  智慧不足時覺得水火不容、無法圓融之處,有了智慧就能完全融通,而且能在一人身上全部修集。

  對于浩瀚如海的佛法,了義與不了義、顯教與密教、大乘與小乘等中所有開遮不同之處,能夠通達彼此不相違,而且通達之後能夠善巧地修習,都是以智慧所顯現的境界。一個人竟能將這些全部圓融貫通,竟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,正是由于智慧的大用,因此應當希求智慧。

  亥八、總說一切功德從慧生

  【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。

  一切功德都是從智慧出生。

  【如雲:“世間圓滿從慧生,如母育子有何奇。”

  這是以喻義合說:既然母親能夠養育孩子,那麼母親讓孩子衣食無憂,又有什麼可驚奇?同樣,如慈母般的智慧能夠讓人得到世間的圓滿,這有什麼可稀奇?(一切增上生和解脫的安樂都能依靠智慧産生,何況區區世間的圓滿。)

  【“善逝十力超勝力,一切無等最勝事,及余一切功德聚,皆依如是慧因[44]生。”

  從究竟來說,佛的十力等功德,超勝聲緣、菩薩的智力。比如,入法性定乃至輪回未空之間,無勤任運成就利生的事業,是佛陀最殊勝的事業之一。諸如此類究竟的功德,都是依靠慈母般的智慧産生。

  從暫時來說,一切世間、出世間的暫時功德,也都是依靠慈母般的智慧這一正因而産生。

  下面展開闡述。

  【“世間藝術及勝藏,所有如眼諸經典,救護覺慧及咒等,種種建立法差別,衆多異門解脫門,彼彼利益世間相,大力佛子所顯示,此等皆從慧力生。”

  前五句是說智慧的九種成果:

  一、“世間藝術”:世間的六十四種藝術等等。

  二、“勝藏”:法和財的殊勝寶藏。

  叁、“所有如眼諸經典”:所有如眼目般開示取舍之處和解脫正道的經典。

  四、“救護”:對于一切現後的損害——疾病、魔障等,能從中救護的方便。比如,藥物、針灸、飲食、日常行爲的取舍等,有益于人類身心健康的方法。

  五、“覺慧”:由智慧力所引發的覺慧。

  從智慧能出生智慧,比如:從聞慧能生思慧,從思慧能生修慧;從今生修習的智慧,能生來世的智慧;從入定智慧,能引後得智慧;從了達緣起的智慧,能生了達空性的智慧;從個別分析的智慧,能生了達總體的智慧;從觀察過去、現在的智慧,能生預測未來的智慧。

  六、“咒等”:通過諸佛菩薩的加持而在經、續、論中所宣說的咒語等,以及仙人以谛實語所說的咒語等。

  七、“種種建立法差別”:包括建立的各種成辦息、增、懷、誅的方法。

  八、“衆多異門”:許多種分類。

  九、“解脫門”:空、無相、無願叁解脫門。

  後叁句是總結“一切皆從智慧所生”:

  “彼彼利益世間相”,是指從“世間藝術”到“解脫門”之間,種種利益世間的方便相。

  佛子在成就有情利樂和遣除有情痛苦時,以大力量所顯現的上述種種利益世間的方便相,都是從智慧力所産生。

  總之,從最初視善知識爲真佛的信心,到五道十地漸次現前的功德、最終成佛之時相續不斷的事業,這一切未生起的能讓它生起,已生起的能讓它增長,乃至能究竟圓滿,都是依賴智慧。應當對此生起堅固、徹底的定解。

  戍二、不具智慧的過失

  【無慧過患中,施等無慧,如無眼目。

  無慧的過患:行布施等時沒有智慧,就像沒有眼目一樣。

  【《攝頌》雲:“俱胝廋他[45]無導盲,路且無知豈入城?五度無慧如無眼,無導非能證菩提。”

  《般若攝頌》說:無量盲人沒有向導的引導,連腳下的路都看不見,又怎能沿路走到遙遠的城市?同樣,從布施等前五度所展開的無量修行,若無智慧引導,就如同沒有眼目一般,不能證得大菩提的果位。

  所以,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,若無般若指導,單憑前五度,則無法進趣無上菩提。

  【是故施等不能清淨,亦複不能獲得正見。

  所以,沒有智慧,布施等(包括持戒、安忍、直道)善行不能清淨,也不能獲得正見。

  以下五段頌文皆引自《般若攝頌》。

  【如雲:“無慧求果報,施體不能淨,利他爲勝施,余惟爲增財。”

  這是說,無慧則布施不能清淨。

  “無慧”:並非一點智慧都沒有,而是因智慧小而用否定詞說爲“無慧”。

  沒有智慧而只爲自己求殊勝果報,布施的性質便不清淨。大智慧的菩薩以利他心緣無上菩提,一切布施都轉爲波羅蜜多。其余沒有慧眼明見大道者,如智慧中等的人和聲聞緣覺,僅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