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舍,即便做了也是盲目而行。只有依靠智慧,才能辨别哪些清净、哪些低劣、哪些殊胜等,由此舍离杂染、积聚清净之法,舍离低劣、取证高胜,从而使前五度逐渐清净、圆满。因此说,前五度的金庄严具若以慧宝嵌饰,则更为稀有。

  【如吉祥勇云:“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诸金庄严,嵌宝尤光显。”

  就像吉祥勇所说:这些布施等福德若能借助妙慧的力量,那就像黄金饰品再镶上宝珠,尤其显得光彩夺目。

  【“慧于彼彼义,增广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显其力。”

  其它五度每一种遣除过失、成办功德的能力,都需要以智慧来增广。就像五根对于自己的所境,需由意识来显示它的力量。

  亥四、信等根以慧为主

  【如是信等根中以慧为主,若有慧主,则善了知施信等德、悭等过失,次乃善巧尽诸烦恼、增长功德所有方便。

  同样,信等五根(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)中以慧根为主,如果有了主要的慧根,就能无误了知布施、信心等的功德,以及悭吝、怀疑等的过失。其次,唯有智慧才能善巧掌握断除烦恼、增长功德的方法。

  总之,不论修习何种功德,最初要让未生者生起,中间要让已生者不退,最后要让不退者增长,步步都要依靠智慧。比如修信心:最初若未以智慧观察信心的对境——功德等,信心就无从生起;中间若不继续以智慧观察信心的对境,已生的信心将会退失;最后若未以智慧详加辨别分析,信心也难以增长。

  须以智慧为主的原因:其它善根不能依自力辨别自身的功德和违品的过失。比如,布施自身不能分析布施的功德和悭吝的过失,仅仅以布施不能成为遣除过失、增长功德的方便,而智慧则能依靠自力辨别功德和过失,成为断除过失、增长功德的方便。

  离开了智慧,其它功德就像盲人一样,无法成办任何所求。任何善法都必须依靠智慧来成就,因此无论要成办任何功德,都不能缺少主导者——智慧。

  【如云:“信等根中慧为主,如余根中须意识,有此为主知德失,亦能善巧断烦恼。”

  如吉祥勇所说:在信等五根中以慧根为主,就像眼等五根必须依靠意识,有慧根做主,就能认识功德和过失,也能善巧地断除烦恼。

  亥五、以慧为依能令施等五法清净

  【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,如从药树而取,无慢怯等分别变异,亦因智慧现证真实。

  “无慢怯等分别变异”:“慢”是内心高举,认为自己了不起;“怯”是内心畏缩,认为自己不堪能。慧力若强,就没有傲慢、怯弱等分别。

  菩萨把身肉施舍给乞者,就像从药树上摘取一样,没有傲慢、怯弱等分别念,这也是因为以智慧现证了实相的缘故。

  【又由慧故,能观生死、涅槃所有衰损,为利他故,修学尸罗,能令戒净。

  菩萨依靠智慧能够观见所有生死和涅槃的衰损,为了利他而修学尸罗,以此能使戒律清净。

  【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,令心调伏,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。

  菩萨由智慧通达安忍的功德和不安忍的过失,以慧力调伏自心,则任何有情以邪行损害等众苦都不能夺转。

  【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,即勤修彼,道极升进。

  以智慧了知所应精进之事,即对此勤修,而且,以慧力能使修道进步极快。

  以智慧力能使修行进展快、效率高。

  【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,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。

  又安住真实静虑的所有最胜喜乐,也是由智慧依止正理而得以引发的。

  【故净施等五法,以慧为依。

  因此,能让布施等前五度清净的依处,就是智慧。

  以下一一具体说明“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”。

  若无智慧而行布施,就会被烦恼染污,不是心生高慢认为只有自己行,就是心生怯弱认为自己不行。相反,若有智慧认识烦恼的过患,就能发心对治而遣除傲慢和怯弱。

  持戒方面,在生起“我能修头陀行”的慢心或者“我不堪行持”的怯弱时,均要依靠智慧遣除。而且,唯依智慧才能使持戒成为利他的方便,并且令戒律清净不杂违品。

  安忍方面,依靠智慧才能觉察自己生起了“我安忍工夫很好”的慢心,或者嗔恨、怯弱等障碍,而及时对治,使安忍清净并且增长;而且,以慧力才能在遭遇眷属的邪行或身心的痛苦时,安然不动心。

  以智慧能促发精进,比如:以智慧能了知如何善调身心,使精进持续不断,能让一切行为善巧、灵活、恰到好处。或者,依靠智慧能够抉择,需着重在哪些方面精进,如何按部就班地精进,如何利用环境、安排时间精进,如何有效率地精进,如何与人合作共行精进,如何围绕一个中心、多方面起到利益而精进,如何配合自力、他力来精进……。可以说,世上任何进步、改良与发明创造,都源自于智慧。

  以智慧能使静虑清净,比如:修定而不生我慢、善巧修定的方便而获得禅定,安住禅定的善乐而不味著等,都需依靠智慧才能成办。

  所以,布施等前五度能否清净,都要观待智慧。总之,任何修行及事业的成办,都需要依靠智慧抉择并且善巧地处理,这是“以慧为依”的涵义。

  【如云:“菩萨开慧眼,虽施自身肉,如从药树取,无别无高下。”

  这是说,智慧能令布施清净。

  如云:菩萨现见实相,开了慧眼,虽然割下自己的身肉布施,却像从药树上摘取一样,没有我爱执以及对所施物执著的分别,也没有“唯我能做”的高慢和“我不堪施身之苦”的怯弱。

  我爱执、对所施物的我所执、布施时高慢或怯弱之心、对功德的执著、不清净的动机和行为,这些染污依靠智慧都能净除。因此,智慧能令布施清净。

  【又云:“慧见三有狱,胜解[41]度世间,持戒非自利,何况为三有!”

  这是说,智慧能令持戒清净。

  “三有狱”,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都困于生死之中,恒时遭受三苦逼迫,无一刻自在,因此将“三有”比喻为牢狱。

  又说:菩萨以智慧观见人天增上生等三界,如同火宅、牢狱,如实照见苦谛,由见苦而激发救度有情出离生死的欲乐。因此,菩萨持戒不是以自利为主,而是一心为了利他,尚且不求一己的解脱,何况三有的圆满。

  可见,以智慧能净除持戒动机上的染污。由于以慧眼如实照见苦谛,故而不为名闻利养、三有圆满、一己之解脱而持戒,成为动机极其清净的大乘持戒度。

  【又云:“慧者有忍德,怨敌莫能害,如调伏象王,堪多业差别。”

  这是说,智慧能令安忍清净。

  又说:菩萨具有智慧,能了知安忍的功德和不安忍的过失,即使受到怨敌损害,也无法动摇他的内心。就像性情温驯的象王,不论走多远的路、背负多重的货物,身心都能堪能。同样,具慧菩萨以成就安忍的伟大力量能够成办许多事业。

  【“唯勤堕苦边,有慧成大利。”

  这是说,智慧能令精进清净。

  唯有勤奋而没有智慧,不能善巧掌握正确的方法,精进便成了令身心疲劳、堕落苦边的事。相反,若有智慧相助(以智慧计划、调节),修行就能进展快、效率高,容易成办大利益。

  【又云:“诸已趣歧途,集过重罪染,恶人岂能成,静虑妙喜乐?”

  这是从反面说明没有智慧则难以成就静虑。前二句说因,后二句说果。

  若没有智慧分辨正道与歧途、罪业与善行,不明了烦恼未生时如何防护、已生时如何遣除,以此将趣入种种世间与外道的歧途,而造集罪业染污相续。身心充满罪恶的人又怎么能安住一缘、成就静虑善妙的喜乐?

  若无智慧抉择,见解与行为上的取舍多有错误,静虑则难以清净。

  亥六、似有相违的功德由慧能令无违

  【又二功德似有相违,由是慧故能令无违。

  这是总说,即:看似相违的两种功德,由智慧能让二者毫不相违。

  “似乎相违的两种功德”,比如:能够尽舍财富,这是超胜常人的崇高相,崇高却又谦下,看似相违。又如,大智若愚、大巧若拙、舍而无弃、高而不慢、为而不有、慈而无贪、悲而无忧、动而常静等,都是以智慧造就之德相。

  【譬如菩萨作转轮王,王四大洲,然能不随欲尘迁转,是由具足慧臣之力。

  比如,菩萨作为君临四天下的转轮王,享受各种五欲,却能不随欲尘迁转,这是因为具有智慧大臣的力量。

  下面再以慈悲喜舍为例分别解说。

  【如是虽生猛利慈心,见诸有情极可悦意,然无少分贪欲杂染[42]见有情苦,虽生恒常猛利难忍大悲,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;又虽具足欢喜无量,心于所缘全无散动;又虽具足大平等舍,然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。

  这一段讲了四对不相违:

  一、虽然生起了猛利的慈心,见有情为极悦意相,却未杂染少分贪欲。这是慈而无贪。

  二、虽然见到有情的苦难,而生起了恒常、猛利的难忍大悲,却不会被懈怠、忧恼障蔽而不乐行善。这是悲而无忧。

  三、虽然具有喜无量心,心于所缘境却毫无散乱、动摇。这是喜而无动。

  四、虽有平等舍心,却能刹那也不舍弃有情的义利。这是舍而无弃。

  【此皆由慧成,以慧力故,灭除此等力均之障。

  “力均之障”:随着善心生起的、势均力敌的障碍。比如,慈心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