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胜:依菩提心发起而修静虑。

  二、物殊胜:总的所有种类的静虑都应无余行持(这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体现),而且,修某种静虑时,也不忘失修一切静虑的总意乐。

  三、所为殊胜:修静虑的目的,是为了让一切有情获得现前的安乐和究竟义利。

  四、善巧方便殊胜:以无分别智摄持,初学者以通达诸法无自性的智慧摄持。

  五、回向殊胜:每次修静虑的善根都回向无上菩提。

  六、清净殊胜: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。

  修静虑时,如果只是闭起眼睛修所缘境,修前不发菩提心,也没有“静虑无量誓愿学”的意乐,修静虑的目的也不是为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、究竟的利益,更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,最后又没有回向无上菩提,如此则非大乘的静虑修法。所以,对于六殊胜中自己能修的方面,都应实际修持。

  静虑具足六度:

  自己安住静虑的同时,将他人也安立在静虑中,是具有静虑的布施;防止声闻独觉的作意,是具有静虑的持戒;修静虑时安忍损害、辛苦,对于静虑胜解不动,是具有静虑的安忍;为了使静虑加倍增长而发起欲乐,是具有静虑的精进;系心一境,不杂小乘,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,是具有静虑的静虑;了知能静虑、所静虑、静虑如同幻化,是具有静虑的般若。

  为何对每一度都要提及“具足六种殊胜和六波罗蜜多”?

  答:因为受了菩萨戒之后,不修静虑有过失,修静虑则有功德,而修时又须具足六种殊胜和六波罗蜜多,若无此等内涵,则不能成为加行和意乐清净的菩萨行,最多只是世间或小乘的静虑。

  与世间、小乘共同的静虑——四禅八定等,若具足六种殊胜、六度而修习,便成为大乘不共的修法。此外,还有与世间、小乘不共的大乘静虑,比如《五波罗蜜多经》、《入行论》、《修行次第论》等中所说的自他相换、自轻他重、大悲、菩提心、善根普皆回向菩提、一心专注一切种智等等的三摩地,都属于大乘不共的静虑。

  未五、此等摄义

  【第五,此等摄义。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。

  随念发心是菩萨行的所依而修习,即忆念发心是诸行的所依而勤修菩提心。

  【则于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,策励修学。此坚固增长已,以地上诸静虑作所愿境。虽未能生圆满静虑,亦应时时精进不舍,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。

  若能依此勤修菩提心,就会为了将一切众生都安立在无漏静虑中,而策励自己修学。在此想法坚固、增长之后,须以登地以上圣者的诸静虑作为所希求的对境。虽然目前还不能生起圆满的静虑,也应恒时精进不舍,随自己的能力学习心一境性的各种三摩地。

  【若不尔者,恒违学处罪所染著,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。

  若不发愿、不时时随自己的能力勤修静虑,就会恒时被违犯学处的罪业染著,来世也很难修学菩萨等持的所有学处。

  受菩萨戒即是立誓修学六度四摄,若舍弃静虑而不修,就会恒时违背菩萨学处,而被犯戒的罪垢染污自己的相续。

  【若能学者,即于现法亦少散乱心,所修善行势力强盛,当来亦如《妙手问经》说,身心喜乐,静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。

  若能依此修学,即便今生也会减少散乱,能使所修善行的势力强盛,来世也会像《妙臂请问经》所说,身心喜乐,很容易圆满静虑波罗蜜多。

  【于奢摩他时当广解释,故此不说。

  

  静虑的修法将在奢摩他章中广泛解释,所以此处即不多说。

  

  

  

  上士道•般若波罗蜜

  

  

  

  午六、般若道理分五:一、慧之自性 二、生慧方便 三、慧之差别 四、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五、此等摄义

  【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分五:一、慧之自性;二、生慧方便;三、慧之差别;四、正修慧时应如何行;五、此等摄义。 今初

  

  未一、慧之自性

  【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,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。

  智慧总的来说,是对于所观的事能简择诸法,即能够辨别一切所知法,同时能够断除疑惑,此处则特别讲述通达五种明处等的智慧。

  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云何为慧?于所观境简择为性,断疑为业,谓观得失俱非境中,由慧推求,得决定故。”(慧的体性,是简择所观察的对境,其作业是断除疑惑,即在观功德、过失和非功德非过失的境中,通过慧的推求而获得决定的缘故。)所以,慧有分别事理、决断疑念的作用,也就是通达事理的作用。

  【如《菩萨地》云:“谓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,普缘一切五明[37]处转,一、内明,二、因明,三、医方明,四、声明,五、工巧明,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。”

  如《菩萨地》说: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而简择诸法,缘一切五明之处而转,应知这就是菩萨智慧的自性。

  【能悟入慧者,是未得地前慧;已悟入者,是得地慧。

  “能悟入慧”是指登地前的智慧;“已悟入慧”是指登地的智慧。

  未二、生慧方便分二:一、真实义 二、旁述

  申一、真实义分三:一、总说 二、广说 三、摄义

  酉一、总说

  【第二,生慧方便,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。

  让心趣入智慧的方法,就是思惟智慧生起的功德和未生的过失。

  【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,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。

  “通达如实无我性慧”:通达空性的智慧。

  其中,具有证悟空性智慧的功德和缺少证空慧的过失,将在毗钵舍那章中详细讲述。

  【今当略说所余德失。

  以下简略讲述其它方面的功德和过失。

  酉二、广说分二:一、具有智慧的功德 二、不具智慧的过失

  【先说功德。

  戍一、具有智慧的功德分八:一、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 二、慧如施等五度之目 三、其余功德皆需智慧 四、信等根以慧为主 五、以慧为依能令施等五法清净 六、似有相违的功德由慧能令无违 七、二谛的建立及诸经论开遮的差别,由慧能令无违 八、总说一切功德从慧生

  亥一、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

  【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。

  智慧是今生和来世一切功德的根本。

  【如龙猛菩萨云:“慧为见不见,一切功德本,为办[38]此二故,应当摄受慧。”

  如龙猛菩萨所说:智慧是能现见的现世功德和不能现见的后世功德这一切的根本,为了成办这两类功德,应当摄取智慧。

  【“明是求法义,及大解脱本,故应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[39]。”

  “明”是智慧。“法”、“义”、“解脱”,分别是指今生安乐之法、来世增上生之义利、出世间之解脱。“本”是根本,意为能生或依处,如枝叶花果从根产生,根即能生。

  能令今生安乐之法、来世增上生之义利乃至出世间之解脱生起的根本,即是智慧,因此求解脱者首先应当恭敬受持此大般若佛母。

  亥二、慧如施等五度之目

  【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。

  智慧就像布施等其余五度的眼目。

  何以将智慧比喻为眼目呢?

  【如《摄颂》云:“若时为慧所摄持,尔时获眼得此名,如画事毕若无眼,未画眼来不得值。”

  如《般若摄颂》所说:何时若被智慧摄持,尔时就获得了眼目,而得到波罗蜜多的名称。就像唐卡画完,如果没有画上眼睛,就得不到绘画的工钱。

  画家画完唐卡的总体之后,会选择一个吉祥日画上眼睛,若不开眼就得不到工资。这是比喻:若无般若摄持而修布施等前五度,则得不到波罗蜜多的名称和功德。

  亥三、其余功德皆需智慧

  【于余功德皆须慧者。

  其余功德都需要智慧。

  【譬如妙金所作庄严,虽已殊妙,若更嵌饰帝青等宝,尤为可意。如是从施乃至静虑五种金庄严具,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[40]嵌饰,更为希有。

  比如,金子所打造的首饰虽然已经很美观,但如果再镶嵌上蓝宝石等珍宝,就更加赏心悦目了。同样,布施乃至静虑等五种金庄严具,若以简择是理、非理的慧宝镶嵌,则更加珍贵稀有。

  为何说智慧能令布施等更加稀有呢?

  【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,犹如意识能于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,而为进止。

  因为通过智慧抉择的作用,能让布施等五法成为清净的缘故,犹如第六意识能对眼等五根的所缘境分别功德和过失,从而如理取舍。

  六识中的前五识只能取境而不能分别,全靠第六意识辨别所境的好坏等,而进行取舍。比如:耳识取声音,由意识辨别声音有害,才知舍离;辨明声音有益,才知继续缘取。所以,意识能对五根的对境辨别功德、过失,从而指挥三门合理地取舍。

  同样,若无智慧的抉择、引导,前五度则就不知如何取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