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勝:依菩提心發起而修靜慮。
二、物殊勝:總的所有種類的靜慮都應無余行持(這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體現),而且,修某種靜慮時,也不忘失修一切靜慮的總意樂。
叁、所爲殊勝:修靜慮的目的,是爲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的安樂和究竟義利。
四、善巧方便殊勝:以無分別智攝持,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。
五、回向殊勝:每次修靜慮的善根都回向無上菩提。
六、清淨殊勝: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。
修靜慮時,如果只是閉起眼睛修所緣境,修前不發菩提心,也沒有“靜慮無量誓願學”的意樂,修靜慮的目的也不是爲令一切衆生獲得暫時、究竟的利益,更沒有以空性智慧攝持,最後又沒有回向無上菩提,如此則非大乘的靜慮修法。所以,對于六殊勝中自己能修的方面,都應實際修持。
靜慮具足六度:
自己安住靜慮的同時,將他人也安立在靜慮中,是具有靜慮的布施;防止聲聞獨覺的作意,是具有靜慮的持戒;修靜慮時安忍損害、辛苦,對于靜慮勝解不動,是具有靜慮的安忍;爲了使靜慮加倍增長而發起欲樂,是具有靜慮的精進;系心一境,不雜小乘,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,是具有靜慮的靜慮;了知能靜慮、所靜慮、靜慮如同幻化,是具有靜慮的般若。
爲何對每一度都要提及“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”?
答:因爲受了菩薩戒之後,不修靜慮有過失,修靜慮則有功德,而修時又須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,若無此等內涵,則不能成爲加行和意樂清淨的菩薩行,最多只是世間或小乘的靜慮。
與世間、小乘共同的靜慮——四禅八定等,若具足六種殊勝、六度而修習,便成爲大乘不共的修法。此外,還有與世間、小乘不共的大乘靜慮,比如《五波羅蜜多經》、《入行論》、《修行次第論》等中所說的自他相換、自輕他重、大悲、菩提心、善根普皆回向菩提、一心專注一切種智等等的叁摩地,都屬于大乘不共的靜慮。
未五、此等攝義
【第五,此等攝義。隨念發心爲諸行依而正修習。】
隨念發心是菩薩行的所依而修習,即憶念發心是諸行的所依而勤修菩提心。
【則于無漏靜慮爲欲安立一切有情,策勵修學。此堅固增長已,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。雖未能生圓滿靜慮,亦應時時精進不舍,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叁摩地。】
若能依此勤修菩提心,就會爲了將一切衆生都安立在無漏靜慮中,而策勵自己修學。在此想法堅固、增長之後,須以登地以上聖者的諸靜慮作爲所希求的對境。雖然目前還不能生起圓滿的靜慮,也應恒時精進不舍,隨自己的能力學習心一境性的各種叁摩地。
【若不爾者,恒違學處罪所染著,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。】
若不發願、不時時隨自己的能力勤修靜慮,就會恒時被違犯學處的罪業染著,來世也很難修學菩薩等持的所有學處。
受菩薩戒即是立誓修學六度四攝,若舍棄靜慮而不修,就會恒時違背菩薩學處,而被犯戒的罪垢染汙自己的相續。
【若能學者,即于現法亦少散亂心,所修善行勢力強盛,當來亦如《妙手問經》說,身心喜樂,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。】
若能依此修學,即便今生也會減少散亂,能使所修善行的勢力強盛,來世也會像《妙臂請問經》所說,身心喜樂,很容易圓滿靜慮波羅蜜多。
【于奢摩他時當廣解釋,故此不說。】
靜慮的修法將在奢摩他章中廣泛解釋,所以此處即不多說。
上士道•般若波羅蜜
午六、般若道理分五:一、慧之自性 二、生慧方便 叁、慧之差別 四、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五、此等攝義
【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:一、慧之自性;二、生慧方便;叁、慧之差別;四、正修慧時應如何行;五、此等攝義。 今初】
未一、慧之自性
【慧謂于所觀事能揀擇法,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。】
智慧總的來說,是對于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,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,同時能夠斷除疑惑,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。
《成唯識論》說:“雲何爲慧?于所觀境簡擇爲性,斷疑爲業,謂觀得失俱非境中,由慧推求,得決定故。”(慧的體性,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,其作業是斷除疑惑,即在觀功德、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,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。)所以,慧有分別事理、決斷疑念的作用,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。
【如《菩薩地》雲:“謂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,普緣一切五明[37]處轉,一、內明,二、因明,叁、醫方明,四、聲明,五、工巧明,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。”】
如《菩薩地》說: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而簡擇諸法,緣一切五明之處而轉,應知這就是菩薩智慧的自性。
【能悟入慧者,是未得地前慧;已悟入者,是得地慧。】
“能悟入慧”是指登地前的智慧;“已悟入慧”是指登地的智慧。
未二、生慧方便分二:一、真實義 二、旁述
申一、真實義分叁:一、總說 二、廣說 叁、攝義
酉一、總說
【第二,生慧方便,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。】
讓心趣入智慧的方法,就是思惟智慧生起的功德和未生的過失。
【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,毗缽舍那時茲當廣說。】
“通達如實無我性慧”:通達空性的智慧。
其中,具有證悟空性智慧的功德和缺少證空慧的過失,將在毗缽舍那章中詳細講述。
【今當略說所余德失。】
以下簡略講述其它方面的功德和過失。
酉二、廣說分二:一、具有智慧的功德 二、不具智慧的過失
【先說功德。】
戍一、具有智慧的功德分八:一、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 二、慧如施等五度之目 叁、其余功德皆需智慧 四、信等根以慧爲主 五、以慧爲依能令施等五法清淨 六、似有相違的功德由慧能令無違 七、二谛的建立及諸經論開遮的差別,由慧能令無違 八、總說一切功德從慧生
亥一、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
【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。】
智慧是今生和來世一切功德的根本。
【如龍猛菩薩雲:“慧爲見不見,一切功德本,爲辦[38]此二故,應當攝受慧。”】
如龍猛菩薩所說:智慧是能現見的現世功德和不能現見的後世功德這一切的根本,爲了成辦這兩類功德,應當攝取智慧。
【“明是求法義,及大解脫本,故應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[39]。”】
“明”是智慧。“法”、“義”、“解脫”,分別是指今生安樂之法、來世增上生之義利、出世間之解脫。“本”是根本,意爲能生或依處,如枝葉花果從根産生,根即能生。
能令今生安樂之法、來世增上生之義利乃至出世間之解脫生起的根本,即是智慧,因此求解脫者首先應當恭敬受持此大般若佛母。
亥二、慧如施等五度之目
【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。】
智慧就像布施等其余五度的眼目。
何以將智慧比喻爲眼目呢?
【如《攝頌》雲:“若時爲慧所攝持,爾時獲眼得此名,如畫事畢若無眼,未畫眼來不得值。”】
如《般若攝頌》所說:何時若被智慧攝持,爾時就獲得了眼目,而得到波羅蜜多的名稱。就像唐卡畫完,如果沒有畫上眼睛,就得不到繪畫的工錢。
畫家畫完唐卡的總體之後,會選擇一個吉祥日畫上眼睛,若不開眼就得不到工資。這是比喻:若無般若攝持而修布施等前五度,則得不到波羅蜜多的名稱和功德。
亥叁、其余功德皆需智慧
【于余功德皆須慧者。】
其余功德都需要智慧。
【譬如妙金所作莊嚴,雖已殊妙,若更嵌飾帝青等寶,尤爲可意。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,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钿寶[40]嵌飾,更爲希有。】
比如,金子所打造的首飾雖然已經很美觀,但如果再鑲嵌上藍寶石等珍寶,就更加賞心悅目了。同樣,布施乃至靜慮等五種金莊嚴具,若以簡擇是理、非理的慧寶鑲嵌,則更加珍貴稀有。
爲何說智慧能令布施等更加稀有呢?
【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,猶如意識能于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,而爲進止。】
因爲通過智慧抉擇的作用,能讓布施等五法成爲清淨的緣故,猶如第六意識能對眼等五根的所緣境分別功德和過失,從而如理取舍。
六識中的前五識只能取境而不能分別,全靠第六意識辨別所境的好壞等,而進行取舍。比如:耳識取聲音,由意識辨別聲音有害,才知舍離;辨明聲音有益,才知繼續緣取。所以,意識能對五根的對境辨別功德、過失,從而指揮叁門合理地取舍。
同樣,若無智慧的抉擇、引導,前五度則就不知如何取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