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舍,即便做了也是盲目而行。只有依靠智慧,才能辨別哪些清淨、哪些低劣、哪些殊勝等,由此舍離雜染、積聚清淨之法,舍離低劣、取證高勝,從而使前五度逐漸清淨、圓滿。因此說,前五度的金莊嚴具若以慧寶嵌飾,則更爲稀有。

  【如吉祥勇雲:“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諸金莊嚴,嵌寶尤光顯。”

  就像吉祥勇所說:這些布施等福德若能借助妙慧的力量,那就像黃金飾品再鑲上寶珠,尤其顯得光彩奪目。

  【“慧于彼彼義,增廣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顯其力。”

  其它五度每一種遣除過失、成辦功德的能力,都需要以智慧來增廣。就像五根對于自己的所境,需由意識來顯示它的力量。

  亥四、信等根以慧爲主

  【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爲主,若有慧主,則善了知施信等德、悭等過失,次乃善巧盡諸煩惱、增長功德所有方便。

  同樣,信等五根(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)中以慧根爲主,如果有了主要的慧根,就能無誤了知布施、信心等的功德,以及悭吝、懷疑等的過失。其次,唯有智慧才能善巧掌握斷除煩惱、增長功德的方法。

  總之,不論修習何種功德,最初要讓未生者生起,中間要讓已生者不退,最後要讓不退者增長,步步都要依靠智慧。比如修信心:最初若未以智慧觀察信心的對境——功德等,信心就無從生起;中間若不繼續以智慧觀察信心的對境,已生的信心將會退失;最後若未以智慧詳加辨別分析,信心也難以增長。

  須以智慧爲主的原因:其它善根不能依自力辨別自身的功德和違品的過失。比如,布施自身不能分析布施的功德和悭吝的過失,僅僅以布施不能成爲遣除過失、增長功德的方便,而智慧則能依靠自力辨別功德和過失,成爲斷除過失、增長功德的方便。

  離開了智慧,其它功德就像盲人一樣,無法成辦任何所求。任何善法都必須依靠智慧來成就,因此無論要成辦任何功德,都不能缺少主導者——智慧。

  【如雲:“信等根中慧爲主,如余根中須意識,有此爲主知德失,亦能善巧斷煩惱。”

  如吉祥勇所說:在信等五根中以慧根爲主,就像眼等五根必須依靠意識,有慧根做主,就能認識功德和過失,也能善巧地斷除煩惱。

  亥五、以慧爲依能令施等五法清淨

  【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,如從藥樹而取,無慢怯等分別變異,亦因智慧現證真實。

  “無慢怯等分別變異”:“慢”是內心高舉,認爲自己了不起;“怯”是內心畏縮,認爲自己不堪能。慧力若強,就沒有傲慢、怯弱等分別。

  菩薩把身肉施舍給乞者,就像從藥樹上摘取一樣,沒有傲慢、怯弱等分別念,這也是因爲以智慧現證了實相的緣故。

  【又由慧故,能觀生死、涅槃所有衰損,爲利他故,修學屍羅,能令戒淨。

  菩薩依靠智慧能夠觀見所有生死和涅槃的衰損,爲了利他而修學屍羅,以此能使戒律清淨。

  【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,令心調伏,則邪行衆苦無能奪轉。

  菩薩由智慧通達安忍的功德和不安忍的過失,以慧力調伏自心,則任何有情以邪行損害等衆苦都不能奪轉。

  【由慧善知爲應精進事,即勤修彼,道極升進。

  以智慧了知所應精進之事,即對此勤修,而且,以慧力能使修道進步極快。

  以智慧力能使修行進展快、效率高。

  【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,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。

  又安住真實靜慮的所有最勝喜樂,也是由智慧依止正理而得以引發的。

  【故淨施等五法,以慧爲依。

  因此,能讓布施等前五度清淨的依處,就是智慧。

  以下一一具體說明“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”。

  若無智慧而行布施,就會被煩惱染汙,不是心生高慢認爲只有自己行,就是心生怯弱認爲自己不行。相反,若有智慧認識煩惱的過患,就能發心對治而遣除傲慢和怯弱。

  持戒方面,在生起“我能修頭陀行”的慢心或者“我不堪行持”的怯弱時,均要依靠智慧遣除。而且,唯依智慧才能使持戒成爲利他的方便,並且令戒律清淨不雜違品。

  安忍方面,依靠智慧才能覺察自己生起了“我安忍工夫很好”的慢心,或者嗔恨、怯弱等障礙,而及時對治,使安忍清淨並且增長;而且,以慧力才能在遭遇眷屬的邪行或身心的痛苦時,安然不動心。

  以智慧能促發精進,比如:以智慧能了知如何善調身心,使精進持續不斷,能讓一切行爲善巧、靈活、恰到好處。或者,依靠智慧能夠抉擇,需著重在哪些方面精進,如何按部就班地精進,如何利用環境、安排時間精進,如何有效率地精進,如何與人合作共行精進,如何圍繞一個中心、多方面起到利益而精進,如何配合自力、他力來精進……。可以說,世上任何進步、改良與發明創造,都源自于智慧。

  以智慧能使靜慮清淨,比如:修定而不生我慢、善巧修定的方便而獲得禅定,安住禅定的善樂而不味著等,都需依靠智慧才能成辦。

  所以,布施等前五度能否清淨,都要觀待智慧。總之,任何修行及事業的成辦,都需要依靠智慧抉擇並且善巧地處理,這是“以慧爲依”的涵義。

  【如雲:“菩薩開慧眼,雖施自身肉,如從藥樹取,無別無高下。”

  這是說,智慧能令布施清淨。

  如雲:菩薩現見實相,開了慧眼,雖然割下自己的身肉布施,卻像從藥樹上摘取一樣,沒有我愛執以及對所施物執著的分別,也沒有“唯我能做”的高慢和“我不堪施身之苦”的怯弱。

  我愛執、對所施物的我所執、布施時高慢或怯弱之心、對功德的執著、不清淨的動機和行爲,這些染汙依靠智慧都能淨除。因此,智慧能令布施清淨。

  【又雲:“慧見叁有獄,勝解[41]度世間,持戒非自利,何況爲叁有!”

  這是說,智慧能令持戒清淨。

  “叁有獄”,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都困于生死之中,恒時遭受叁苦逼迫,無一刻自在,因此將“叁有”比喻爲牢獄。

  又說:菩薩以智慧觀見人天增上生等叁界,如同火宅、牢獄,如實照見苦谛,由見苦而激發救度有情出離生死的欲樂。因此,菩薩持戒不是以自利爲主,而是一心爲了利他,尚且不求一己的解脫,何況叁有的圓滿。

  可見,以智慧能淨除持戒動機上的染汙。由于以慧眼如實照見苦谛,故而不爲名聞利養、叁有圓滿、一己之解脫而持戒,成爲動機極其清淨的大乘持戒度。

  【又雲:“慧者有忍德,怨敵莫能害,如調伏象王,堪多業差別。”

  這是說,智慧能令安忍清淨。

  又說:菩薩具有智慧,能了知安忍的功德和不安忍的過失,即使受到怨敵損害,也無法動搖他的內心。就像性情溫馴的象王,不論走多遠的路、背負多重的貨物,身心都能堪能。同樣,具慧菩薩以成就安忍的偉大力量能夠成辦許多事業。

  【“唯勤墮苦邊,有慧成大利。”

  這是說,智慧能令精進清淨。

  唯有勤奮而沒有智慧,不能善巧掌握正確的方法,精進便成了令身心疲勞、墮落苦邊的事。相反,若有智慧相助(以智慧計劃、調節),修行就能進展快、效率高,容易成辦大利益。

  【又雲:“諸已趣歧途,集過重罪染,惡人豈能成,靜慮妙喜樂?”

  這是從反面說明沒有智慧則難以成就靜慮。前二句說因,後二句說果。

  若沒有智慧分辨正道與歧途、罪業與善行,不明了煩惱未生時如何防護、已生時如何遣除,以此將趣入種種世間與外道的歧途,而造集罪業染汙相續。身心充滿罪惡的人又怎麼能安住一緣、成就靜慮善妙的喜樂?

  若無智慧抉擇,見解與行爲上的取舍多有錯誤,靜慮則難以清淨。

  亥六、似有相違的功德由慧能令無違

  【又二功德似有相違,由是慧故能令無違。

  這是總說,即:看似相違的兩種功德,由智慧能讓二者毫不相違。

  “似乎相違的兩種功德”,比如:能夠盡舍財富,這是超勝常人的崇高相,崇高卻又謙下,看似相違。又如,大智若愚、大巧若拙、舍而無棄、高而不慢、爲而不有、慈而無貪、悲而無憂、動而常靜等,都是以智慧造就之德相。

  【譬如菩薩作轉輪王,王四大洲,然能不隨欲塵遷轉,是由具足慧臣之力。

  比如,菩薩作爲君臨四天下的轉輪王,享受各種五欲,卻能不隨欲塵遷轉,這是因爲具有智慧大臣的力量。

  下面再以慈悲喜舍爲例分別解說。

  【如是雖生猛利慈心,見諸有情極可悅意,然無少分貪欲雜染[42]見有情苦,雖生恒常猛利難忍大悲,然無懈怠憂惱蔽覆不樂善行;又雖具足歡喜無量,心于所緣全無散動;又雖具足大平等舍,然于衆生所有義利刹那不舍。

  這一段講了四對不相違:

  一、雖然生起了猛利的慈心,見有情爲極悅意相,卻未雜染少分貪欲。這是慈而無貪。

  二、雖然見到有情的苦難,而生起了恒常、猛利的難忍大悲,卻不會被懈怠、憂惱障蔽而不樂行善。這是悲而無憂。

  叁、雖然具有喜無量心,心于所緣境卻毫無散亂、動搖。這是喜而無動。

  四、雖有平等舍心,卻能刹那也不舍棄有情的義利。這是舍而無棄。

  【此皆由慧成,以慧力故,滅除此等力均之障。

  “力均之障”:隨著善心生起的、勢均力敵的障礙。比如,慈心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