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僅爲求自利而布施,就像商人爲了贏利而施舍一樣。

  【又雲:“無破暗慧光,不能成淨戒,多由無慧故,屍羅成濁染。”

  這是說,無慧則持戒不能清淨。

  “暗”,是指對于何者應取、何者應舍愚癡不明的狀態。

  沒有以破暗的慧光遣除取舍的顛倒,則不能成就清淨的戒律。多數由于沒有智慧,不明了開遮、持犯的緣故,而造下佛製罪和自性罪,以罪垢染汙了屍羅。

  【又雲:“慧倒心混亂,不信住忍德,不樂觀善惡,如無德王名。”

  這是說,無慧則安忍不能清淨。

  邪慧導致內心混亂,不能明了安忍的利益和嗔恚的過失,由此不能信解住于安忍的功德,而沒有修安忍的欲樂。

  沒有智慧則不樂于觀察善惡,由此導致顛倒取舍,應求取的反而舍棄,應舍棄的卻求取,就像無德行的國王,名聲一度顯揚,隨後立即消失。

  比喻所對應的意義是:沒有智慧的人不觀察善惡、不謹慎取舍,即使暫時顯現一些功德、福報,也會因惡業增上、福德損耗而迅速消失。

  【又雲:“智者所稱贊,無余最細深,欲未障直道,無慧不能住。”

  這是說,無慧則不能安住直道。

  智者所稱贊的殊勝功德之中,除了證悟無我的智慧外,再沒有更深細的功德。(般若是最細、最深的功德。)沒有被欲和分別念等過失障礙的直道,即諸佛所走過的正直無曲的大道,遠離了斷見、常見的歧途。這樣正直的大道,沒有智慧是不能安住的。

  【又雲:“心不勤修慧,其見不能淨。”

  這是說,無慧則見解不能清淨。

  內心不勤修智慧,見解就不可能清淨。

  若不勤修智慧,就得不到正見,如同不挖井就得不到井水。

  “無德王名”的意義:

  【王名稱者,謂如無德之王,名稱一揚,後仍退失。

  “王名”,即如沒有德行的國王,名稱一度顯揚,之後仍會消失。

  酉叁、攝義

  【乃至未發大慧光明,愚癡黑暗終不可滅,慧發即滅,故于發慧應隨力能精勤修習。

  只要還未發出大智慧的光明,愚癡黑暗終究不可能滅除;慧光一發,愚暗當即消滅。所以,對于開發智慧應隨自己的能力精勤地修習。

  【如雲:“由發大慧光明力,猶如出現大日光,衆生身中黑暗覆,悉皆除遣惟余名。”

  如《般若攝頌》說:由發大智慧光明的威力,猶如出現大日光一樣,徹底遣除衆生相續中覆蓋的黑暗,只留下一個虛名。

  這是說,智慧能徹底遣除相續中的無明,最後無明只剩下一個名字,而沒有實質。

  【又雲:“故應盡自一切力,于如是慧勤修習。”

  又說:因此,對于如此妙不可言的智慧,應當盡心竭力地勤修。

  爲了讓證悟無我的智慧相續不斷地産生,應當精勤地修習。

  申二、旁述分二:一、認定愚癡之因 二、爲斷彼故必須精進聞法

  酉一、認定愚癡之因

  【愚癡之因,謂近惡友,懈怠,懶惰,極重睡眠,不樂觀擇,不解方廣,未知謂知起增上慢,上品邪見,或生怯弱念我不能、不樂親近諸有智者。

  導致愚癡的九個因素:

  一、近惡友:親近見解和行爲不清淨的惡友,會使自己造下許多身口意的惡業,而增長無明。

  二、懈怠:拖延的懈怠。

  叁、懶惰:在放逸、散亂的狀態中休息。

  四、極重睡眠:睡眠嚴重,導致心識昏沈愚昧,不能修習無上菩提。

  五、不樂觀擇:對于觀察、抉擇缺乏欲樂。比如,沒有欲樂觀察善惡因果,行爲將墮在業果愚中,無法脫離。又如,不喜歡觀察諸法如幻,則無法遠離對世間享受、事業、技藝的耽著,其結果只會增長愚執。

  六、不解方廣:“方廣”可解釋爲佛的廣大智慧,或者最上乘甚深、廣大的妙理。由于不信解佛的最勝智、不信最上乘的妙理,而障礙自己趣入甚深佛法,因此也是愚癡之因。

  七、未知謂知起增上慢:明明不知道卻說知道,不懂裝懂而生起增上慢。若被這種慢心障礙,縱遇善友也不能虛心請問受教。

  八、上品邪見:有嚴重的邪見,能障礙生起正見。

  九、心生怯弱念我不能,不樂親近諸有智者:生起“我不能”的怯弱心,而不喜歡親近有智慧的人。

  【如雲:“懈怠懶惰近惡友,隨睡眠轉不觀擇,不信能仁最勝智,邪慢所覆而輕問,心劣自眈以爲因,不信親近有智士,邪妄[46]分別毒邪見,此等皆爲愚癡因。[47]

  一、懈怠;二、懶惰;叁、親近惡友;四、心隨睡眠而轉;五、不觀察思擇;六、不相信佛的最勝智慧;七、內心被顛倒邪慢覆蓋而輕視向他人問難;八、因爲心性下劣耽著自我,而不能親近智者勤求多聞;九、俱生和遍計的衆多顛倒虛妄的惡毒邪見充滿心相續。以上是造成愚癡的九種原因。

  認識了導致愚癡的因緣之後,應當努力斷除:

  遠離懈怠、懶惰,精勤奮發;不接觸惡友,依止善知識,聽聞正法;減少睡眠,常自覺醒;樂于觀察抉擇世俗中的種種因果取舍和勝義空性,于世間事業常觀如夢如幻;不自以爲是,不固執自己的惡見,仰信佛陀最勝智,誠信佛語,深入佛慧;改正我慢覆藏的惡習,無所隱藏,“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”,不懂之處即謙虛請教;努力生起正見;去除怯弱,不耽著自己,而歡喜親近智者。

  《六波羅蜜多經》中說:“複次,慈氏!有十種事能障智燈,掩蔽光明不能顯了,增長癡暗無所覺知。一者懶惰,于世事業皆不成就,豈能修行出世妙善;二者近惡知識,造諸惡業,增長無明;叁者耽著睡眠,身心昏昧,不能修習無上菩提;四者聽聞大乘,尋複忘失;五者樂習世間一切技藝,不知如幻而生執著;六者我慢覆藏,雖遇善友,不能谘問無上正法;七者于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,我慢自高,便生退屈;八者恥己愚昧,不能親近有智之人;九者攻乎異端,詐謂知見,有所論難,皆涉邪徒;十者于最上乘不生信樂,設有所聞,師心邪解。由是十事障礙大乘,正法不聞,淪溺生死。

  離此十事,有十勝法,便能悟入無上菩提。一者精勤樂習禅定;二者親近善友,聽聞正法;叁者損減睡眠,恒自覺悟;四者于大乘法所聞不忘;五者順世事業,常觀如幻,無所著故;六者無所藏隱,決衆疑故;七者不輕己身,勤修行故;八者常樂法施,興大會故;九者恒自謙下,不诳衆生故;十者不自師心,深入佛慧故。菩薩摩诃薩以此十事,具足圓滿六波羅蜜,成就法身清淨解脫。”

  酉二、爲斷彼[48]故必須精進聞法分叁:一、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 二、破斥承許不需聞思的邪見 叁、將聞思轉爲實修助緣的竅訣

  

  戍一、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分四:一、聞思修叁慧依賴聽聞之故 二、能斷二障的智慧依賴聽聞之故 叁、教誡須以忍耐心尋求多聞 四、攝義

  亥一、聞思修叁慧依賴聽聞之故

  【故又雲:“恭敬承事可親師,爲引慧故求多聞。”謂應親近智者,隨自力能而求多聞。

  所以又說:恭敬承事可親近的師長,爲了引發智慧而勤求多聞。這是說,應當親近智者,隨自己的能力尋求多聞。

  【若不爾者,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皆不得生,是則不知修何法故。若有多聞,由思所聞法義,能生思慧,從此能生廣大修慧。

 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說明,必須隨力尋求多聞的原因。

  反面:

  若不尋求多聞,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都不能産生,如此則無從了知如何修法、應修何法。

  正面:

  如果具有多聞,通過思惟所聽聞的法義,就能生起思慧,從思慧又能生起廣大修慧。

  可見,多聞是引生聞思修叁慧的必要前提,所以最初即應致力于多聞。古人說: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”(事物有本有末、有始有終,若懂得先後次第,離道就不遠了。)由多聞而思惟,由思惟引生思慧,由思慧而修習。了知這一因果次第之後,首先應將第一步做到位。

  【如吉祥勇雲:“寡聞生盲不知修,彼無多聞何所思,故應精勤求多聞,因此思修生廣慧。”

  這是開示聞思修叁慧的因果關系。

  如吉祥勇說:如果缺少了聽聞,那就像盲人一樣,根本無從了知修法的內容。若無多聞,則連思惟的內容和方法都不懂,又如何趣入思惟呢?所以應當勤求多聞,通過多聞而開展思惟和修習,即:以精勤聞法爲因,聽聞之後,隨順所聞法義如理思惟,再按如理思惟所決定的法義數數串習,這樣便能使聞思修叁慧不斷增長、廣大。

  亥二、能斷二障的智慧依賴聽聞之故

  【慈尊亦雲:“叁輪諸分別,是名所知障,悭等諸分別,是爲煩惱障。”

  彌勒菩薩也說:一切能作、所作、作的叁輪分別及習氣,稱爲“所知障”;悭吝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分別,即是“煩惱障”。

  【“除慧無余因,能斷此二障,聞爲勝慧本,故聞爲第一。”

  此頌宣說了兩個第一:

  一、智慧是一切道中的第一,因爲只有智慧能斷二障之故。除了證悟空性的智慧之外,再沒有其它因能夠從根斷除二障。也就是,其余布施、持戒等道若無智慧攝持,單憑自身根本無法斷除二障種子,最多只是壓伏粗分障礙,而智慧則能從根斷除二障及其習氣,因此最爲殊勝。

  二、聞法是一切因中的第一,因爲智慧依賴聞法之故。能使智慧産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