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仅为求自利而布施,就像商人为了赢利而施舍一样。
【又云:“无破暗慧光,不能成净戒,多由无慧故,尸罗成浊染。”】
这是说,无慧则持戒不能清净。
“暗”,是指对于何者应取、何者应舍愚痴不明的状态。
没有以破暗的慧光遣除取舍的颠倒,则不能成就清净的戒律。多数由于没有智慧,不明了开遮、持犯的缘故,而造下佛制罪和自性罪,以罪垢染污了尸罗。
【又云:“慧倒心混乱,不信住忍德,不乐观善恶,如无德王名。”】
这是说,无慧则安忍不能清净。
邪慧导致内心混乱,不能明了安忍的利益和嗔恚的过失,由此不能信解住于安忍的功德,而没有修安忍的欲乐。
没有智慧则不乐于观察善恶,由此导致颠倒取舍,应求取的反而舍弃,应舍弃的却求取,就像无德行的国王,名声一度显扬,随后立即消失。
比喻所对应的意义是:没有智慧的人不观察善恶、不谨慎取舍,即使暂时显现一些功德、福报,也会因恶业增上、福德损耗而迅速消失。
【又云:“智者所称赞,无余最细深,欲未障直道,无慧不能住。”】
这是说,无慧则不能安住直道。
智者所称赞的殊胜功德之中,除了证悟无我的智慧外,再没有更深细的功德。(般若是最细、最深的功德。)没有被欲和分别念等过失障碍的直道,即诸佛所走过的正直无曲的大道,远离了断见、常见的歧途。这样正直的大道,没有智慧是不能安住的。
【又云:“心不勤修慧,其见不能净。”】
这是说,无慧则见解不能清净。
内心不勤修智慧,见解就不可能清净。
若不勤修智慧,就得不到正见,如同不挖井就得不到井水。
“无德王名”的意义:
【王名称者,谓如无德之王,名称一扬,后仍退失。】
“王名”,即如没有德行的国王,名称一度显扬,之后仍会消失。
酉三、摄义
【乃至未发大慧光明,愚痴黑暗终不可灭,慧发即灭,故于发慧应随力能精勤修习。】
只要还未发出大智慧的光明,愚痴黑暗终究不可能灭除;慧光一发,愚暗当即消灭。所以,对于开发智慧应随自己的能力精勤地修习。
【如云:“由发大慧光明力,犹如出现大日光,众生身中黑暗覆,悉皆除遣惟余名。”】
如《般若摄颂》说:由发大智慧光明的威力,犹如出现大日光一样,彻底遣除众生相续中覆盖的黑暗,只留下一个虚名。
这是说,智慧能彻底遣除相续中的无明,最后无明只剩下一个名字,而没有实质。
【又云:“故应尽自一切力,于如是慧勤修习。”】
又说:因此,对于如此妙不可言的智慧,应当尽心竭力地勤修。
为了让证悟无我的智慧相续不断地产生,应当精勤地修习。
申二、旁述分二:一、认定愚痴之因 二、为断彼故必须精进闻法
酉一、认定愚痴之因
【愚痴之因,谓近恶友,懈怠,懒惰,极重睡眠,不乐观择,不解方广,未知谓知起增上慢,上品邪见,或生怯弱念我不能、不乐亲近诸有智者。】
导致愚痴的九个因素:
一、近恶友:亲近见解和行为不清净的恶友,会使自己造下许多身口意的恶业,而增长无明。
二、懈怠:拖延的懈怠。
三、懒惰:在放逸、散乱的状态中休息。
四、极重睡眠:睡眠严重,导致心识昏沉愚昧,不能修习无上菩提。
五、不乐观择:对于观察、抉择缺乏欲乐。比如,没有欲乐观察善恶因果,行为将堕在业果愚中,无法脱离。又如,不喜欢观察诸法如幻,则无法远离对世间享受、事业、技艺的耽著,其结果只会增长愚执。
六、不解方广:“方广”可解释为佛的广大智慧,或者最上乘甚深、广大的妙理。由于不信解佛的最胜智、不信最上乘的妙理,而障碍自己趣入甚深佛法,因此也是愚痴之因。
七、未知谓知起增上慢: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,不懂装懂而生起增上慢。若被这种慢心障碍,纵遇善友也不能虚心请问受教。
八、上品邪见:有严重的邪见,能障碍生起正见。
九、心生怯弱念我不能,不乐亲近诸有智者:生起“我不能”的怯弱心,而不喜欢亲近有智慧的人。
【如云:“懈怠懒惰近恶友,随睡眠转不观择,不信能仁最胜智,邪慢所覆而轻问,心劣自眈以为因,不信亲近有智士,邪妄[46]分别毒邪见,此等皆为愚痴因。[47]”】
一、懈怠;二、懒惰;三、亲近恶友;四、心随睡眠而转;五、不观察思择;六、不相信佛的最胜智慧;七、内心被颠倒邪慢覆盖而轻视向他人问难;八、因为心性下劣耽着自我,而不能亲近智者勤求多闻;九、俱生和遍计的众多颠倒虚妄的恶毒邪见充满心相续。以上是造成愚痴的九种原因。
认识了导致愚痴的因缘之后,应当努力断除:
远离懈怠、懒惰,精勤奋发;不接触恶友,依止善知识,听闻正法;减少睡眠,常自觉醒;乐于观察抉择世俗中的种种因果取舍和胜义空性,于世间事业常观如梦如幻;不自以为是,不固执自己的恶见,仰信佛陀最胜智,诚信佛语,深入佛慧;改正我慢覆藏的恶习,无所隐藏,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不懂之处即谦虚请教;努力生起正见;去除怯弱,不耽著自己,而欢喜亲近智者。
《六波罗蜜多经》中说:“复次,慈氏!有十种事能障智灯,掩蔽光明不能显了,增长痴暗无所觉知。一者懒惰,于世事业皆不成就,岂能修行出世妙善;二者近恶知识,造诸恶业,增长无明;三者耽着睡眠,身心昏昧,不能修习无上菩提;四者听闻大乘,寻复忘失;五者乐习世间一切技艺,不知如幻而生执著;六者我慢覆藏,虽遇善友,不能谘问无上正法;七者于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,我慢自高,便生退屈;八者耻己愚昧,不能亲近有智之人;九者攻乎异端,诈谓知见,有所论难,皆涉邪徒;十者于最上乘不生信乐,设有所闻,师心邪解。由是十事障碍大乘,正法不闻,沦溺生死。
离此十事,有十胜法,便能悟入无上菩提。一者精勤乐习禅定;二者亲近善友,听闻正法;三者损减睡眠,恒自觉悟;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;五者顺世事业,常观如幻,无所著故;六者无所藏隐,决众疑故;七者不轻己身,勤修行故;八者常乐法施,兴大会故;九者恒自谦下,不诳众生故;十者不自师心,深入佛慧故。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,具足圆满六波罗蜜,成就法身清净解脱。”
酉二、为断彼[48]故必须精进闻法分三:一、必须精勤闻法的理由 二、破斥承许不需闻思的邪见 三、将闻思转为实修助缘的窍诀
戍一、必须精勤闻法的理由分四:一、闻思修三慧依赖听闻之故 二、能断二障的智慧依赖听闻之故 三、教诫须以忍耐心寻求多闻 四、摄义
亥一、闻思修三慧依赖听闻之故
【故又云:“恭敬承事可亲师,为引慧故求多闻。”谓应亲近智者,随自力能而求多闻。】
所以又说:恭敬承事可亲近的师长,为了引发智慧而勤求多闻。这是说,应当亲近智者,随自己的能力寻求多闻。
【若不尔者,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皆不得生,是则不知修何法故。若有多闻,由思所闻法义,能生思慧,从此能生广大修慧。】
这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,必须随力寻求多闻的原因。
反面:
若不寻求多闻,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都不能产生,如此则无从了知如何修法、应修何法。
正面:
如果具有多闻,通过思惟所听闻的法义,就能生起思慧,从思慧又能生起广大修慧。
可见,多闻是引生闻思修三慧的必要前提,所以最初即应致力于多闻。古人说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(事物有本有末、有始有终,若懂得先后次第,离道就不远了。)由多闻而思惟,由思惟引生思慧,由思慧而修习。了知这一因果次第之后,首先应将第一步做到位。
【如吉祥勇云:“寡闻生盲不知修,彼无多闻何所思,故应精勤求多闻,因此思修生广慧。”】
这是开示闻思修三慧的因果关系。
如吉祥勇说:如果缺少了听闻,那就像盲人一样,根本无从了知修法的内容。若无多闻,则连思惟的内容和方法都不懂,又如何趣入思惟呢?所以应当勤求多闻,通过多闻而开展思惟和修习,即:以精勤闻法为因,听闻之后,随顺所闻法义如理思惟,再按如理思惟所决定的法义数数串习,这样便能使闻思修三慧不断增长、广大。
亥二、能断二障的智慧依赖听闻之故
【慈尊亦云:“三轮诸分别,是名所知障,悭等诸分别,是为烦恼障。”】
弥勒菩萨也说:一切能作、所作、作的三轮分别及习气,称为“所知障”;悭吝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的分别,即是“烦恼障”。
【“除慧无余因,能断此二障,闻为胜慧本,故闻为第一。”】
此颂宣说了两个第一:
一、智慧是一切道中的第一,因为只有智慧能断二障之故。除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之外,再没有其它因能够从根断除二障。也就是,其余布施、持戒等道若无智慧摄持,单凭自身根本无法断除二障种子,最多只是压伏粗分障碍,而智慧则能从根断除二障及其习气,因此最为殊胜。
二、闻法是一切因中的第一,因为智慧依赖闻法之故。能使智慧产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