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起時,能令生起的順緣是勝解力;精進生起之後,能令不退的因是堅固力;修此善法時不想間斷的心力,是歡喜力;再以息舍力勤發精進。如果對這些道理已獲得善巧,就應當對精進發起欣樂力。

  “欣樂力”就是求取精進的力,精進是所求取的對象。“對于精進之理得到善巧”是前提,在此前提之下,應當對精進發起求取的心力,叫“發欣樂力”。

  比如,開采金礦,知道如何去除違緣、積聚順緣之後,即應對開礦發起求取心。此心力一旦引發,身心就會積極投入開礦。

  同樣,現在認定了精進的違品,知道如何以如理思惟對治(思惟懈怠的過患、無理由怯弱等,以思擇力可以壓伏違品),又已了知精進各方面的順緣,即:能讓未生精進生起的順緣——勝解力;能讓已生精進不退失的順緣——堅固力;能讓趣入時歡喜而入、已入時不想斷絕的順緣——歡喜力;能讓精進長久相續的順緣——息舍力。了知這些順緣之後,就能知道如何善巧發起精進,而非盲目躁動,這時候應當發起第五力——取精進力,即欣求在自己身上取到精進的心力。

  由欣樂力推動自己發起精進之後,還須了知在發精進的過程中,應該如何依止正知正念。

  亥二、廣說分七:一、發勤精進時應如何行 二、必須依止其因——正念 叁、正念依止之境 四、依止正念以修業果爲心要 五、惡行須從微小處遮止的根據 六、如何依止正知正念之相 七、應勵力修學能相續産生有力正念的最勝之因

  金一、發勤精進時應如何行

  【第叁,發勤精進斷所斷時,如雲:“如與慣戰[33]敵,鬥劍于陣前,當避煩惱劍,返擊煩惱敵。”

  在發起精進斷除所斷時,像《入行論》所說:就像老將在戰場上和群敵鬥劍那樣,應當避開煩惱劍的擊刺,並伺機反擊煩惱怨敵。

  【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,不應專謀害他,當善[34]二事,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。

  比如,善戰的智者和群敵鬥劍時,不應只顧攻擊對方,而應善巧兩件事:一、必須善于避開敵人的攻擊;二、必須善于伺機反擊對方。

  【行者亦爾,與煩惱鬥時,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,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。

  同樣,修行者和煩惱搏鬥時,一則必須善加防備煩惱刺傷自心,二則必須進一步依止對治法損害煩惱。

  反面觀察:

  【若不爾者,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,然余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,或令心中起一大罪,損利平均,則諸善行極難生故。

  否則,雖然以對治法滅除了一分煩惱的作用,但其它煩惱又來劫奪一分善法,或讓心中生起一大罪業,這樣損害和利益平均,導致諸善行極難生起。比如,才以對治法滅除了嗔心,內心又卷入了貪欲、嫉妒等煩惱中,這樣很難成就善行。

  “故”是理由,即由于上述原因,在發精進斷除煩惱時,既須對治煩惱使之消退,又必須保護自己,應攻守雙全。

  以上講了發精進時,必須十分謹慎小心,方方面面都要注意。這種狀況就像“一人與萬人敵”,必須讓煩惱消退的同時,又不讓自己受傷。如稍有不慎,則正在對治某煩惱時,其它煩惱又開始現行。若這種損利平均的情勢,一直延續下去,則要到何時才能成功!

  以下舉例說明,只求多聞而不謹防煩惱與只重修行而不聞思的弊端。

  【喻如欲修法者,覺以先知爲要,惟于了解執爲堅實,極力尋求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,若不防慎諸余煩惱,即于爾時染多惡行,致令身心極不調順。

  例如,想要修法的人覺得首先尋求了知很重要,便唯一將“了解”執爲有實義而努力尋求。雖然通過多聞能遣除無知的愚癡,但若不謹防其它煩惱發動,在此時就會染上許多惡行,而讓身心非常不調順。

  有些人只知道多聞求知,平常不注重觀心修心,因此在取得多聞功德的同時,也染上了許多罪垢。

  【又如念雲:調伏身心要于多聞。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,不聞不學正法,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,則亦恒爲衆罪侵害。

  又如,有人認爲調伏身心比多聞更重要。如果只重視修行,而不防備愚癡之敵,不聽聞、不求學正法,連自己所受律儀的取舍之處也一無所知,那麼恒時會被衆多罪業侵害。

  有些人重視修而排斥聞思,全然不知具體有哪些學處、應當如何取舍及修習,由于無知而時時違背學處,或者修行不得要領、誤入歧途盲修瞎煉等,以致雖然精進,但期間也不斷被罪業損害。

  總之,認識自己有各種煩惱之後,應當進行綜合對治。就像不可能永遠只吃一種菜一樣,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,時時善巧調整處理。

  金二、必須依止其因——正念

  念的自性,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“雲何爲念?于曾習境,令心明記不忘爲性。”念是對于曾經串習的所緣境,讓心明記不忘。

  【又如臨陣手劍失落,恐被他殺,無間拾取。如是與煩惱鬥時,若失明記取舍、進止、所緣、行相憶念之劍,恐墮惡趣,亦須無間依止正念。

  “明記”貫串至“憶念”,取舍、進止、所緣、行相是明記的對象,即明記取舍、明記進止、明記所緣、明記行相。

  又好比戰士在戰場上手中的劍掉落時,恐怕被敵人刺殺,而立即撿起。同樣,我們和煩惱戰鬥時,如果失落明記取舍、進止、所緣、行相的憶念之劍,而害怕墮入惡趣,也必須立即依止正念。

  【如雲:“臨陣劍失落,畏怖速拾取,如是落念劍,畏地獄速取。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說:戰士臨陣時寶劍掉落,因爲害怕被刺殺而立即撿起,我們失落正念之劍時,也要因怖畏自己墮入地獄,而迅速提起正念。

  【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爲重要,如雲:“大王佛善說,念身爲共道,故應勤守念,失念壞諸法。”

  龍猛菩薩也說正念極爲重要,如《親友書》中說:大王!佛曾說身念處是生起出離心的解脫大道,所以應當精勤守護正念,失壞正念就會失壞一切善法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說:“若有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則不能入,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。若失念者,則失諸功德。若念力堅強,雖入五欲賊中,不爲所害。譬如著铠入陣,則無所畏。(如果有人不忘失正念,諸煩惱賊便不能侵入其相續、損害善根,因此你們心中要恒時保持正念。如果失去正念,就會失壞諸功德。如果念力堅固,即使進入五欲賊窟也不會受害。就像穿上铠甲進入戰場,無所畏懼。铠甲比喻念力,軍陣比喻五欲。念力堅固,煩惱就不能滲入。)”

  瑞岩和尚每天常反問:“主人翁惺惺[35]否?”自答:“惺惺。”值得效仿。

  金叁、正念依止之境

  【又所念境先以慧別,次乃念取,以念無擇境力故。

  所憶念的對境先要以智慧分別,然後再以正念緣取,因爲正念沒有擇境能力的緣故。

  《成唯識論》說:“雲何爲慧?于所觀境簡擇爲性。”慧的體性是簡擇所緣境。

  【慧須分別何法者,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,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舍。

  慧所要分別的法:總的是諸經中所說一切應修習和應遮止的方面,特別是自己所受律儀中應取和應舍的學處。

  【若能于彼住念正知,其所修法乃能圓滿。若惟于住心所緣修念正知,全無所益。

  如果能對這些安住正念和正知,所修的法才能圓滿。如果只對“住心所緣”修習正念和正知,根本沒有利益。

  金四、依止正念以修業果爲心要

  【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,設有所失無間急取,是因實畏所殺,非僅空言故。

  又比如:在戰場上首先一定會努力不讓劍掉落,萬一掉落也會立即拾起,這是因爲真實害怕被殺,並非只是空言的緣故。

  比喻中講了一對因果:真實怖畏死亡之心是因,努力握住劍和失劍時立即拾起是果。

  【諸修道者,先恐失落明記取舍所有正念,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,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,爲罪染著墮惡趣果,非虛言故。

  修行者最初害怕忘失明記取舍的正念,萬一失念也能立即警覺而提起,也是因爲心中真實害怕失念時被罪業染汙,而墮入惡趣,並非是空話。

  意義上,因是怖畏失念而墮入惡趣,果是謹慎守護正念。

  【能生此心,尤以修習業果爲要。吾等若未知此爲甚深教授,則爲斷絕道中精髓、聰睿所愛功德之本。

  在能引生此心的衆多因緣中,尤其以修習業果爲心要。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修習業果是甚深的教授,就會斷絕聖道中的精髓——智者所珍愛的功德之本。

  “道中精髓”和“功德之本”都是指對業果的定解。宗大師在下士道中說,對于“業果絲毫不爽”獲得定解,是一切內道佛弟子的所有正見,贊爲一切白法根本。世俗谛的修行都建立在對業果的勝解信上,不論人天的斷惡行善,或解脫道的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,菩薩道的發菩提心、六度萬行,都是有此勝解信才能趣入;而且,以業果爲方便,才能了達、證入勝義空性。因此,這是道中精髓,是智者所珍愛的功德之本。

  金五、惡行須從微小處遮止的根據

  【若爾,何須于微小罪見大怖畏,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?

  那麼,有什麼必要對小罪見爲大怖畏,而立即斷除不讓相續呢?

  答案是小罪會發展成大罪。

  【答:譬如毒箭略傷于身,以此不久毒遍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