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息,因为如果勉强硬撑,会导致心极厌离,而障碍后面发起精进。

  对此,有一位格西解释说:像我们闭关,有的人开始时非常勇猛,不知道暂止息,一段时间之后便无法调适,以后看到关房就怕,这是由于不善巧的缘故。

  宗大师在开示“修习轨理”时,强调初学者修法时间宜短、次数宜多,这也是要求善用“舍”力,即在还有想修的心时就应截止,后面才有兴趣趣入,否则以后一见到座位就会发呕。

  【休息无间,仍发精进。

  休息好了,立即继续发起精进。

  【前事究竟,不应以此便为喜足,应于上胜更发精进。

  在前面的事完成时,不应以此为足,应当对更高一层的境界再发精进。

  此处暂止息力,若译为“舍力”,则更合适。舍力就是能放舍的力量,修行时善用舍力非常重要。

  这舍的力量体现在果断上:当断则断,当行就行,没有一点拖泥带水,这就是力量。

  此处“舍”分为两种:一是身心疲劳时的放舍,二是善业完成时的放舍。

  第一种舍:身心疲劳时应当立即休息,休息好了,无间再发精进(“无间”二字很重要)。总之,要把握两个及时:事情过度了要放得及时;休息好了要发动得及时。不论做哪种工夫,即将生起疲厌之前,应立即放舍,这样后劲就会充足。放舍是为了再次提起,否则“过犹不及”——任何事情用功过度或程度不够都是弊病。

  第二种舍:完成一项善业或者获得一种境界时,应当立即舍净,内心毫不留恋,如此才能上进,否则将停滞不前。所以,修四禅八定、五道十地乃至行善,都不能满足,若以少为足就是堕于懈怠。

  【如云:“若时力衰乏,为后故暂舍,为趣后后故,善竟即应舍。”此后所说极为重要,若以前德而为喜足,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。

  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如果精力衰竭,为了保持后劲,应当暂时放下不做;而且,为了趣入后后的善行,当一项善业完成时,就应毫无留恋地舍去。后二句所说极为重要,因为若满足于前面的功德,就会障碍修证许多殊胜功德。

  大乘菩萨应当心量广大、心态积极、永远充满活力,而非暮气沉沉、以少为足。

  问:心无满足并不合理。如果所求的事完成了,应当满足;如果不能成办,也应当放弃,怎么说恒无厌足?比如:挖井费了许多功夫,仍不见有水,就应停止;行路到达目的地,就不应再走。怎么说恒无厌足?

  答:以世间的比喻并不能说明菩萨的精进。比如:挖井挖得不够深,就得不到水,并不是没有水;即使此处无水,其它地方也会有水。如果说有终点,那必定要到达佛位为止,但即便成佛之后也是心无厌足、悔人不倦,所以说无厌。

  所谓“事情成办之后就应停止”,这种说法也不正确。菩萨的精进志愿广大、誓度一切,虽然已达佛地,但由于众生无尽之故,彼等精进也不可尽,就像火不熄灭,终究没有不烧之时。菩萨的精进也是如此,乃至涅槃终究不休息。因此,在佛的十八不共法中,对欲和精进应恒时不断地修习(出自《大智度论》)。

  问:佛法要求人少欲知足,知足有什么不对?

  答:此二“知足”的意义不同。少欲知足是教人对世间五欲要知足,而这也正是为了让人转移精力修习圣道。如果混淆两个知足的涵义,以知足为借口而堕在懈怠坑中,则是很深的堕落,完全违背了菩提心的誓言。发菩提心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菩萨必须常行精进,证要满一切德,断要离一切过,因此,以少为足的心态会直接损坏大乘种性、毁坏菩萨戒。

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讲述了菩萨的无厌足意乐,以布施为例:

  一、对所施物无厌足

  为了利益一位有情并成熟其相续,即使已施舍他充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,菩萨也不会想:“我对他布施了这么多,已经足够了。”

  二、对施身无厌足

  即使每个刹那都对一位有情布施恒河沙数的身体,菩萨也不会想:“我对他布施了这么多身体,现在已经足够了。”菩萨净修无厌足意乐,仍然一如既往地奉献。

  三、对布施时间无厌足

  即使在恒河沙数劫中,须臾不断地对一位有情布施身体和受用,菩萨也不会想:“在这么多劫中我一直对他布施内身外财,现在已经足够了。”不但不心生满足,反而发起无厌足意乐“我要永无止息地奉献众生界”。

  所以,连虚空也不足以描述菩萨心量之广大。

  四、对于有情无厌足

  为了将一位有情安置于无上菩提,成熟其相续,菩萨在恒河沙数劫中对他布施充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和身体。就像这样,纵然要将一切有情安置于无上菩提,菩萨也不会生起现在已经足够的心。依此修心,发起无厌足意乐,才能恒时无有疲厌。

  对大乘菩萨来说,从布施到般若都这样具足无厌足意乐极其重要。宗大师说“此后所说极为重要”,就是指:完成一项善业之后,不能因此满足,为了趣入后后,应对上上道再发精进,否则以满足心会障碍修证许多殊胜功德。

  金二、发精进规——不急不缓

  【此又显示发精进规,谓应俱断太为炽然、功用过猛及太散缓[29],当恒相续[30]如瀑流水。

  此处又显示了发精进的规律,即应同时断除两种过失,一是断太炽燃、功用过猛的过失,二是断太松散、缓慢的过失,应当如瀑流水般持续不断。所以,精进不像暴风骤雨,而是如细水长流,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。

  《四十二章经》中说:“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时悲紧,思悔欲退。”

  佛问之曰:“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”

  对曰:“爱弹琴。”

  佛言:“弦缓如何?”

  对曰:“不鸣矣。”

  “弦急如何?”

  对曰:“声绝矣。”

  “急缓得中如何?”(松紧适度怎么样?)

  对曰:“诸音普矣。”(各种妙音都能弹奏。)

  佛言:“沙门学道亦然。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。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;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;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;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。但清净安乐,道不失矣。”(沙门学道也是如此。心若调和,便可成道。修道若用功过猛,身体就会疲惫;身体如果疲惫,就会心烦意乱;心一恼乱,修行就会退失;修行退失,罪障就会增加。只要保持清净安乐,道就不会失坏。)

  这是世尊教导我们修行时,应如何善调身心,不让松紧失度。儒家也说:“其进锐者,其退速。”(精进过猛,退得也快。)又说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(想要速成,反而到不了。)又说:“勿忘勿助。”(既不忘失它,也不助长它。)道理也是如此。

  《菩萨地》说:“若诸菩萨发勤精进,不缓不急,平等双运,普于一切应作事中,亦能平等殷重修作,是名菩萨平等精进。”(菩萨发起精进时,不缓不急,平等双运,普遍在一切应作的事业中,也能平等殷重地修作,这叫“菩萨平等精进”。)

  古人说: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。”“张”是拉紧弓弦,“弛”是放松弓弦。“文武”指古代的圣王——周文王和周武王,他们治国的方略是张弛有度,不会只张不弛或只弛不张。

  其实,这个大规律适用于任何事情。不论修行、生活、工作或做任何事,都要松紧适度,有节奏、合理地安排,才能持久而无疲厌。

  佛在《遗教经》中教诫说:“是故汝等当勤精进,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。”(你们应当勤精进坚持不断,犹如细水长流,就能穿透顽石。本论也说“如流水”,要点在于恒时不断。)

  又说:“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”(假如修行数数松懈、间断,就像钻木取火,还没钻热就停止,那就很难得到火。)比如:闻法经常间断,就无法生起圆满的闻慧;思惟不能坚持,几天思择,几天又不思择,也不能成就思慧;修习定慧,数数停息,就不能生起圣道。所以,工夫间断,一曝十寒,不能成就任何佛法的功德。因此必须恒时相续,如瀑流水。(《孟子》说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”)

  【吉祥敬母云:“修殊胜德时,尊曾无急缓,故尊诸胜德,前后无差别。”

  马鸣菩萨说:世尊!您在因地辗转上进修习殊胜功德时,从未过急或过缓,所以您果地的殊胜诸德也没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。

  这是说等流果。无论做事还是修行,若养成不急不缓的习惯,则果上必会呈现前后无差别的平等相。

  【博朵瓦亦云:“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,应如绛巴之逐盗者,初先预备,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,如是缓追,又须耐久。譬若全不停息,速猛而进,走至极乏,坐不能起,等同未进。”

  博朵瓦也说:席摩主巴一带追赶盗贼的方法没有用,应采用绛巴地方追赶盗贼的方式,首先做好充分准备,其次在没有追到盗贼期间一直追赶,既要速度适中,又要耐力持久。假如毫不停息地猛追,到了极度疲惫时,一坐下去就起不来,这等于没有前进。

  戍三、依上二缘[31]发勤精进分三:一、连结 二、广说 三、摄义

  亥一、连结

  【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,修习对治而压伏后[32],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,谓胜解力,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,谓坚固力,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,谓欢喜力,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。若于此理已得善巧,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。兹当宣释。

  这样认定了精进的三种违缘(推延懈怠、耽著下劣事业、怯弱)之后,修习相应的对治法而压伏违缘。其次,精进未生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