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为罪所胜,犹愿战胜三界烦恼,实为智者所耻之处。】
否则,修行人被罪业胜伏,还说愿我战胜一切三界烦恼,实在是智者羞耻之处。
【如云:“我为罪所胜,胜三界可笑。”】
就像《入行论》所说:我被堕罪等的罪业打败,还声称要从三界中取胜,显然成了可笑之处。
《大智度论》中有这样一则公案:
佛往昔做商主时,一次,带领商队经过一处险地时。被一个罗刹鬼挡住去路。
商主出右拳反击,但手一碰到罗刹鬼,就被吸住脱不开;又用左拳击打,也被粘住;再用脚踢,也被吸住;最后头向前顶,也被吸住。
罗刹鬼问:“你都成这样了,还想干什么?”
商主说:“虽然我的四肢和头部被你控制,但我的心终究不屈服,我会以精进力和你搏斗,决不松懈、后退。”
罗刹鬼听了很欢喜,认为他胆魄过人,就说:“你精进勇猛,绝不会休息,我放你过去。”
此处罗刹鬼是比喻烦恼,商主比喻菩提道上的菩萨,菩萨在烦恼前不屈服,最终一定会获胜。
修行人应像这样,初夜、中夜、后夜身心都安住于善法中,诵经、坐禅、求证诸法实相,自相续不被各种烦恼覆盖,身心不松懈,此即精进相。
以下再看古代禅师勇猛调伏睡魔的事迹。
有位毒峰善禅师,闭关时不设床榻,只有一个凳子,他昼夜不睡不卧,精进参禅,以期开悟。
一天夜里他昏睡过去,一晃到了半夜,他就去掉凳子,昼夜唯一经行、站立。一次又靠墙昏睡,醒后便发誓不再靠墙,在离墙的空处行走。当身体极度疲劳,睡魔更重时,禅师就在佛前痛哭,用种种方法克服昏睡,于是工夫日益进步。
一次听到钟声忽然开悟,作偈说:“沉沉寂寂绝施为,触著无端吼似雷,动地一声消息尽,髑髅粉碎梦初回。”
【此由轻毁诸烦恼故,欲为摧伏,故假名为烦恼我慢。】
这是由于轻蔑诸烦恼的缘故,而想摧伏烦恼,因此假立“烦恼慢”的名称。
小结:
若具有上述的自信心——烦恼慢,再大的违缘也无法作障碍,所以必须发起坚固的烦恼慢,来摧伏烦恼。为了从八万四千烦恼中获胜,菩萨以雄猛心胜伏一切烦恼而成为大勇士。
内心轻蔑烦恼之后而想摧伏烦恼的勇气,与慢相似,所以叫“烦恼慢”。
【诸作释者虽有异说,然觉此说与论相符。】
注解《入行论》的论师们虽有不同的说法,但我觉得这样解释符合该论本义。
金三、摄义
以下总结“坚固力”的内容,归纳了三种慢及观察之后趣入的要点,最后标出修心之量。
【如是应断希望于他,当擐誓甲愿我自作;此复觉其非余所能,惟我始能自负其任;如是见已,正修之时令心坚固,惟应向外摧伏烦恼,不令烦恼向内摧伏;更思中途弃舍誓愿所有过失,善思择已,随所作事,一切誓愿悉愿究竟。】
如是应当断除希望他人帮助的依赖心,而披上誓愿铠甲,下决心独自完成(业慢);其次,觉得自他二利不是其他人所能成办,只有我能肩负此任(功能慢);这样见了之后,正修时让心坚定稳固,只允许我向外摧毁烦恼,而不许烦恼向内摧伏我(烦恼慢);又思惟中途舍弃誓愿的过失,谨慎思惟抉择之后,不论做什么事,凡是所发的誓愿,都愿它究竟(观察之后趣入)。
【乃至未获坚稳以来,净修其心。】
对上述内容乃至未获得稳固定解之前,一直要净修此心。此即修心之量。
亥三、发欢喜力分二:一、欢喜力的体相 二、引发欢喜力的方便
金一、欢喜力的体相
【发欢喜力者: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,精进未生能令生起;又令已生不退之因,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;最初入时欢喜而入,已趣入时,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,即欢喜力,故应引发。】
发欢喜力:精进没有生起时,以猛利欲乐的胜解力,能让精进生起(胜解力的作用);精进生起之后,能让精进不退失的正因,是成就坚固力或我慢力(坚固力的作用);最初趣入时欢喜而入,趣入之后对于所作事业不想中断的无饱足意乐,即是欢喜力(欢喜力的作用),所以应当引发。
趣入时若无欢喜心,趣入后只能保持三天热情,这是没有欢喜力的表现。
欢喜力是最初积极投入善法的动力,又是行善坚持不断的保证,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,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欢喜力。
金二、引发欢喜力的方便分二:一、无饱足心之相 二、于因无饱足
木一、无饱足心之相
【应发何等无饱之理,如云:“此于所作业,如欲游戏乐,应著其事业,喜此业无饱。”谓应励力发起喜心,如同小儿游戏之业,无饱足心。】
应当发起何种无饱足之相呢?如《入行论》说:“菩萨对自己所作的善法,要像孩童盼望玩游戏的乐趣那样,极其热爱,永无满足。”这是说,应当努力发起欢喜心,像孩童玩游戏那样,没有满足。
木二、于因无饱足分三:一、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,理应无饱足 二、行善能获暂时究竟无罪安乐,理应无饱足 三、故应发起无饱足意乐
水一、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,理应无饱足
【又如乐果无所饱满,其因之业亦应无饱。】
如果我们对安乐没有满足,则对其因——能生安乐的善业,也应当没有满足。
【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豫,且策励转,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。】
世人所作的事业能否获得安乐还不决定,但是他们尚且那么努力,何况我们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报。
由无欺的因果律,行善决定得安乐,丝毫不会生苦果,因此,行善最能得利益,也最有实义。
【如云:“成乐否无定,尚为乐作业,若业定感乐,不修云何乐?”】
前二句是说世间人,后二句是说菩萨,由此对比说明菩萨应当踊跃修善。
如云:虽然做世间的事业不一定能获得安乐,但世人尚且为了追求安乐而辛勤劳作;如果菩萨的事业不论暂时还是究竟,决定能获得安乐,那么不修善业怎么能得安乐呢?
水二、行善能获暂时究竟无罪安乐,理应无饱足
【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。】
而且,由于以下的道理也不应当满足。
【如云:“诸欲如刀蜜,尚且无饱足,况福感乐果,寂静何故饱?”】
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五欲的快乐犹如刀刃上的蜂蜜,利益小而苦患大,追求这样的欲乐尚且没有满足心,何况修福业唯一感召安乐之果与寂静涅槃,为何要满足呢?
【如锋刀蜜虽亦略有甜味可尝,但若舐之,必能割舌。可爱欲尘虽与现前少分安乐,然生现后极大痛苦,其受用者尚无饱足,况诸资粮能与无罪现前久远无边安乐,何应饱足?】
如同刀锋上的蜂蜜虽有点甜味可尝,但如果舐食它,就会割伤舌头。同样,可爱的欲尘(色声香味触)虽然能给人现在少许的快乐,却会引生今生来世极大的痛苦,对这样乐小苦大的法,受用者尚且没有满足,何况布施等资粮能给人暂时和长久、无有边际的无罪安乐,为什么要满足呢?
而且,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,利益的对象不仅是自己,而是全法界的众生;利益的倍数不是几倍,而是难以想像的倍数;利益的时间不是一时,而是尽未来际。既然大乘善业对自他一切众生,决定有无量、无限的利益,为何不欢喜踊跃地行持?为何稍做一点就满足?理应永无满足才对。
总之,我们闻法、思惟、诵经,乃至行任何善法时,都要想到:能够这样做多么有意义,多么令人欢喜,多么难得!世人为了五欲尚且乐此不疲,何况我如今是为了求证佛道、利益众生,更应满怀欢喜地去做。这样不断串习,就能养成积极好乐的心态,做任何善法时都会洋溢着喜悦、安详,一改过去愁眉苦脸的消极心态。
水三、故应发起无饱足意乐
【如是思已,应当发生无饱意乐。】
按以上两种道理思惟之后,应当发起无饱足意乐。
谁能发起无饱足意乐,谁就成为大福之人,一生都将充满喜悦。因为行任何善法时,都能欢喜地趣入,趣入之后,也是乐在其中,而且完成之后,更发愿心,如此即便生生世世行善,也只有喜悦而不会疲厌。所以,若能发起无饱足意乐,就能做到长年累月地全身心投入善法。因此,欢喜力是护持、助长精进极重要的资粮。
【故为圆满所修善业,乃至未生如日中时,日炽诸象趣向可意莲池之心,应善修习。】
因此,为了圆满所修的善业,乃至行善之心还没有达到像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莲池那般的心情时,应当对此好好串习,直到发起如此强烈的欢喜心为止。
所以,欢喜力的修量,是如同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莲池的心情。若能到达这一步,则行善的心态将与以往不同,欢喜力的作用——最初欢喜趣入、中间不欲断绝,将在心中现前。所以,虽然佛法真实不虚,但若不实行,也不能亲尝其味。
【如云:“为圆满业故,如日中炽象,遇池而入池,亦应趣其业。”】
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为了圆满善业,应生起如象群跃入水池般的欢喜心,即:大象被烈日曝晒,遇到水池时,会欣喜若狂地跃入池中,我们遇到善业时,也应当如此踊跃地趣入。
亥四、暂止息力分二:一、需要休息的原因 二、发精进规——不急不缓
金一、需要休息的原因
【暂止息力者,发勤精进身心疲劳,须暂止息,若不尔者,则极厌离,能障后时发精进故。】
暂止息力:发起精进之后,一旦身心疲劳,就必须暂停休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