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爲罪所勝,猶願戰勝叁界煩惱,實爲智者所恥之處。】

  否則,修行人被罪業勝伏,還說願我戰勝一切叁界煩惱,實在是智者羞恥之處。

  【如雲:“我爲罪所勝,勝叁界可笑。”

  就像《入行論》所說:我被墮罪等的罪業打敗,還聲稱要從叁界中取勝,顯然成了可笑之處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中有這樣一則公案:

  佛往昔做商主時,一次,帶領商隊經過一處險地時。被一個羅刹鬼擋住去路。

  商主出右拳反擊,但手一碰到羅刹鬼,就被吸住脫不開;又用左拳擊打,也被粘住;再用腳踢,也被吸住;最後頭向前頂,也被吸住。

  羅刹鬼問:“你都成這樣了,還想幹什麼?”

  商主說:“雖然我的四肢和頭部被你控製,但我的心終究不屈服,我會以精進力和你搏鬥,決不松懈、後退。”

  羅刹鬼聽了很歡喜,認爲他膽魄過人,就說:“你精進勇猛,絕不會休息,我放你過去。”

  此處羅刹鬼是比喻煩惱,商主比喻菩提道上的菩薩,菩薩在煩惱前不屈服,最終一定會獲勝。

  修行人應像這樣,初夜、中夜、後夜身心都安住于善法中,誦經、坐禅、求證諸法實相,自相續不被各種煩惱覆蓋,身心不松懈,此即精進相。

  以下再看古代禅師勇猛調伏睡魔的事迹。

  有位毒峰善禅師,閉關時不設床榻,只有一個凳子,他晝夜不睡不臥,精進參禅,以期開悟。

  一天夜裏他昏睡過去,一晃到了半夜,他就去掉凳子,晝夜唯一經行、站立。一次又靠牆昏睡,醒後便發誓不再靠牆,在離牆的空處行走。當身體極度疲勞,睡魔更重時,禅師就在佛前痛哭,用種種方法克服昏睡,于是工夫日益進步。

  一次聽到鍾聲忽然開悟,作偈說:“沈沈寂寂絕施爲,觸著無端吼似雷,動地一聲消息盡,髑髅粉碎夢初回。”

  【此由輕毀諸煩惱故,欲爲摧伏,故假名爲煩惱我慢。

  這是由于輕蔑諸煩惱的緣故,而想摧伏煩惱,因此假立“煩惱慢”的名稱。

  小結:

  若具有上述的自信心——煩惱慢,再大的違緣也無法作障礙,所以必須發起堅固的煩惱慢,來摧伏煩惱。爲了從八萬四千煩惱中獲勝,菩薩以雄猛心勝伏一切煩惱而成爲大勇士。

  內心輕蔑煩惱之後而想摧伏煩惱的勇氣,與慢相似,所以叫“煩惱慢”。

  【諸作釋者雖有異說,然覺此說與論相符。

  注解《入行論》的論師們雖有不同的說法,但我覺得這樣解釋符合該論本義。

  金叁、攝義

  以下總結“堅固力”的內容,歸納了叁種慢及觀察之後趣入的要點,最後標出修心之量。

  【如是應斷希望于他,當擐誓甲願我自作;此複覺其非余所能,惟我始能自負其任;如是見已,正修之時令心堅固,惟應向外摧伏煩惱,不令煩惱向內摧伏;更思中途棄舍誓願所有過失,善思擇已,隨所作事,一切誓願悉願究竟。

  如是應當斷除希望他人幫助的依賴心,而披上誓願铠甲,下決心獨自完成(業慢);其次,覺得自他二利不是其他人所能成辦,只有我能肩負此任(功能慢);這樣見了之後,正修時讓心堅定穩固,只允許我向外摧毀煩惱,而不許煩惱向內摧伏我(煩惱慢);又思惟中途舍棄誓願的過失,謹慎思惟抉擇之後,不論做什麼事,凡是所發的誓願,都願它究竟(觀察之後趣入)。

  【乃至未獲堅穩以來,淨修其心。

  對上述內容乃至未獲得穩固定解之前,一直要淨修此心。此即修心之量。

  亥叁、發歡喜力分二:一、歡喜力的體相 二、引發歡喜力的方便

  金一、歡喜力的體相

  【發歡喜力者: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,精進未生能令生起;又令已生不退之因,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;最初入時歡喜而入,已趣入時,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,即歡喜力,故應引發。

  發歡喜力:精進沒有生起時,以猛利欲樂的勝解力,能讓精進生起(勝解力的作用);精進生起之後,能讓精進不退失的正因,是成就堅固力或我慢力(堅固力的作用);最初趣入時歡喜而入,趣入之後對于所作事業不想中斷的無飽足意樂,即是歡喜力(歡喜力的作用),所以應當引發。

  趣入時若無歡喜心,趣入後只能保持叁天熱情,這是沒有歡喜力的表現。

  歡喜力是最初積極投入善法的動力,又是行善堅持不斷的保證,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,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歡喜力。

  金二、引發歡喜力的方便分二:一、無飽足心之相 二、于因無飽足

  木一、無飽足心之相

  【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雲:“此于所作業,如欲遊戲樂,應著其事業,喜此業無飽。”謂應勵力發起喜心,如同小兒遊戲之業,無飽足心。

  應當發起何種無飽足之相呢?如《入行論》說:“菩薩對自己所作的善法,要像孩童盼望玩遊戲的樂趣那樣,極其熱愛,永無滿足。”這是說,應當努力發起歡喜心,像孩童玩遊戲那樣,沒有滿足。

  木二、于因無飽足分叁:一、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,理應無飽足 二、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,理應無飽足 叁、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

  水一、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,理應無飽足

  【又如樂果無所飽滿,其因之業亦應無飽。

  如果我們對安樂沒有滿足,則對其因——能生安樂的善業,也應當沒有滿足。

  【如諸俗人于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,且策勵轉,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。

  世人所作的事業能否獲得安樂還不決定,但是他們尚且那麼努力,何況我們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報。

  由無欺的因果律,行善決定得安樂,絲毫不會生苦果,因此,行善最能得利益,也最有實義。

  【如雲:“成樂否無定,尚爲樂作業,若業定感樂,不修雲何樂?”

  前二句是說世間人,後二句是說菩薩,由此對比說明菩薩應當踴躍修善。

  如雲:雖然做世間的事業不一定能獲得安樂,但世人尚且爲了追求安樂而辛勤勞作;如果菩薩的事業不論暫時還是究竟,決定能獲得安樂,那麼不修善業怎麼能得安樂呢?

  水二、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,理應無飽足

  【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。

  而且,由于以下的道理也不應當滿足。

  【如雲:“諸欲如刀蜜,尚且無飽足,況福感樂果,寂靜何故飽?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五欲的快樂猶如刀刃上的蜂蜜,利益小而苦患大,追求這樣的欲樂尚且沒有滿足心,何況修福業唯一感召安樂之果與寂靜涅槃,爲何要滿足呢?

  【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,但若舐之,必能割舌。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,然生現後極大痛苦,其受用者尚無飽足,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,何應飽足?

  如同刀鋒上的蜂蜜雖有點甜味可嘗,但如果舐食它,就會割傷舌頭。同樣,可愛的欲塵(色聲香味觸)雖然能給人現在少許的快樂,卻會引生今生來世極大的痛苦,對這樣樂小苦大的法,受用者尚且沒有滿足,何況布施等資糧能給人暫時和長久、無有邊際的無罪安樂,爲什麼要滿足呢?

  而且,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法,利益的對象不僅是自己,而是全法界的衆生;利益的倍數不是幾倍,而是難以想像的倍數;利益的時間不是一時,而是盡未來際。既然大乘善業對自他一切衆生,決定有無量、無限的利益,爲何不歡喜踴躍地行持?爲何稍做一點就滿足?理應永無滿足才對。

  總之,我們聞法、思惟、誦經,乃至行任何善法時,都要想到:能夠這樣做多麼有意義,多麼令人歡喜,多麼難得!世人爲了五欲尚且樂此不疲,何況我如今是爲了求證佛道、利益衆生,更應滿懷歡喜地去做。這樣不斷串習,就能養成積極好樂的心態,做任何善法時都會洋溢著喜悅、安詳,一改過去愁眉苦臉的消極心態。

  水叁、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

  【如是思已,應當發生無飽意樂。

  按以上兩種道理思惟之後,應當發起無飽足意樂。

  誰能發起無飽足意樂,誰就成爲大福之人,一生都將充滿喜悅。因爲行任何善法時,都能歡喜地趣入,趣入之後,也是樂在其中,而且完成之後,更發願心,如此即便生生世世行善,也只有喜悅而不會疲厭。所以,若能發起無飽足意樂,就能做到長年累月地全身心投入善法。因此,歡喜力是護持、助長精進極重要的資糧。

  【故爲圓滿所修善業,乃至未生如日中時,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,應善修習。

  因此,爲了圓滿所修的善業,乃至行善之心還沒有達到像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蓮池那般的心情時,應當對此好好串習,直到發起如此強烈的歡喜心爲止。

  所以,歡喜力的修量,是如同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蓮池的心情。若能到達這一步,則行善的心態將與以往不同,歡喜力的作用——最初歡喜趣入、中間不欲斷絕,將在心中現前。所以,雖然佛法真實不虛,但若不實行,也不能親嘗其味。

  【如雲:“爲圓滿業故,如日中熾象,遇池而入池,亦應趣其業。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爲了圓滿善業,應生起如象群躍入水池般的歡喜心,即:大象被烈日曝曬,遇到水池時,會欣喜若狂地躍入池中,我們遇到善業時,也應當如此踴躍地趣入。

  亥四、暫止息力分二:一、需要休息的原因 二、發精進規——不急不緩

  金一、需要休息的原因

  【暫止息力者,發勤精進身心疲勞,須暫止息,若不爾者,則極厭離,能障後時發精進故。

  暫止息力:發起精進之後,一旦身心疲勞,就必須暫停休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