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覺一切種智。因此,爲了證得無上菩提,應勤學五明。
申叁、通達饒益有情慧
【第叁,通達饒益有情慧,通達能引有情現法後法無罪義利。】
通達饒益有情慧,即通達能引發有情現生和後世無罪義利的智慧,也就是通達十一種饒益有情事業的智慧。
未四、正修慧時應如何行
【第四,正修慧時應如何行。發叁慧[54]時,應令具足六種殊勝,及具六種波羅蜜多。自住慧已,立他于慧,是爲慧施。余如前說。】
正修慧時應如何行:在開發叁類智慧時,應讓自己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。自己安住智慧之後,將他人也安立在智慧中,這是智慧的布施。其它如前所說。
具足六種殊勝:
一、依殊勝:不論修何種智慧,都依菩提心而發起。
二、物殊勝:總的一切種類的智慧都無余修持,在修某一智慧時也不忘失修智慧的總意樂。
叁、所爲殊勝:爲了一切衆生暫時和究竟的義利,而修習智慧。
四、善巧方便殊勝:以無分別智攝持,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。
五、回向殊勝:修慧善根悉皆回向無上菩提。
六、清淨殊勝: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。
具足六種波羅蜜多:
自己安住智慧之後,將他人也安立于智慧中,是具有智慧的布施;防止心中生起聲聞、緣覺的自利作意,是具有智慧的持戒;修智慧時,安忍勞苦、違緣而勝解法義,是具有智慧的安忍;爲了讓智慧倍加增長而發起欲樂,是具有智慧的精進;內心專一趣入修慧,不雜小乘,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,是具有智慧的靜慮;無誤揀擇,是具有智慧的智慧。
未五、此等攝義分二:一、般若度攝義 二、波羅蜜多總攝義
【第五,此等攝義。】
申一、般若度攝義
【雖有現證空性之慧,若無大菩提心,仍非菩薩之行,故應增長大菩提心爲行所依。】
雖然有現證空性的智慧,但如果沒有菩提心,仍不屬于菩薩行,因此須讓菩提心增長,作爲菩薩行的所依。
【地上慧度修所願境。】
將登地以上菩薩的智慧度串習爲自己的所願境,以其爲目標而發願。
比如,《入中論》講到六地菩薩般若度圓滿的境界:“如是慧光放光明,遍達叁有本無生,如觀掌中菴摩勒,由名言谛入滅定。雖常具足滅定心,然恒悲念苦衆生。”(六地菩薩發智慧光,放大光明,照破障蔽見真實義的無明,了達一切叁有本來無生,猶如觀視手中的菴摩勒果,了了分明。又依名言世谛力入滅盡定,雖入滅盡定,卻不舍棄度生之心,對于無依怙的苦惱衆生,悲心恒時增長。)像這樣,緣六地菩薩般若度的境界而發願,即是“修所願境”。
【其能圓滿無上妙智資糧所有方便,謂發叁慧,現應勵力而求多聞。】
能圓滿無上妙智資糧的所有方便,就是開發通達勝義慧、通達世俗慧和通達饒益有情慧,爲此現在即應努力尋求多聞。
以下再從正反兩方面說明,菩薩必須勤修智慧的理由。
【若不爾者,違越學處罪所染著,諸余生中亦不樂多聞,不能學習菩薩學處。】
若不勤修開發智慧的方便,現世將被違越學處的罪垢所染著,來世也會不喜歡多聞,不能學習菩薩的學處。
這是從反面觀察:若不勤修開發智慧的方便——聞思等,一則與菩薩戒相違,犯戒的罪垢會染汙相續;二則由于等流作用,來世也會不喜多聞,而障礙自己學習菩薩學處。
【若于現法勤修開發智慧方便,能遮現法不學之罪,如《妙手問經》所說,余生亦能速疾圓滿般若波羅蜜多。】
如果現在精勤修習開發智慧的方便,則能遮止今生不學的罪業,而且就像《妙臂請問經》所說,來世也能快速圓滿般若波羅蜜多。
這是從正面觀察:如果現在勤修開發智慧的方便,一則不犯菩薩戒,不會以現法不學的罪垢染汙相續;二則以等流作用,來世便能快速圓滿般若度。
申二、波羅蜜多總攝義
【如是經咒二道棟梁[55]——六度之中,修習靜慮之次第,尚似略存,修余五度之次第,皆已隱沒,故于修行攝要及引發定解之方便,略爲宣說。】
顯密二道的棟梁——六度當中,靜慮的修習次第似乎還略有存在,而其它五度的修習次第都已隱沒。因此,宗大師對修行攝要以及引發定解的方便,大略作了宣說。
宗大師住世的時代,除了寂止的修法次第還略有保留之外,其它五度的修習次第都已隱沒。
不論顯密哪種道,其根本總綱都是六度。在這樣的大乘總綱之法即將隱沒時,宗大師開顯了實修六度的關要和引發定解的方法,因此大師對我們的恩德無法衡量。
【諸大經論所說,修習緣如所有及盡所有般若自性毗缽舍那之次第,及修習靜慮自性奢摩他之次第,後當廣釋。】
諸大經論所說修習緣如所有和盡所有般若自性——毗缽舍那的次第,以及修習靜慮自性——奢摩他的次第,將在後文止觀部分詳細解釋。
【凡菩薩成佛,皆依六度而得成佛。《菩薩地》中,于六度一一之後,皆珍重宣說。】
凡是菩薩成佛,都是依靠六度而成佛。《菩薩地》中在講六度每一度的最後,對此都殷重作了宣說。
該論在講述布施度乃至般若度的最後,依次說道:
“如是菩薩依止九相所行惠施,圓滿施波羅蜜多已,能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”(菩薩依止九相所行的惠施而圓滿布施波羅蜜多,以此能證得無上菩提。)
“如是菩薩大屍羅藏,能起當來大菩提果,謂依此故,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,現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”(菩薩律藏能生起將來的大菩提果,即依止菩薩戒的緣故,菩薩圓滿淨戒波羅蜜多,由此現證無上菩提。)
“當知此中初自性忍,廣說乃至後清淨忍,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。忍爲依止,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,能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”(從最初的自性忍到最後的清淨忍,能出生廣博無量的大菩提果。以安忍爲依止,諸菩薩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多,能現證無上菩提。)
“如是最初自性精進,乃至最後清淨精進,皆得菩薩大菩提果。菩薩依此所有精進,圓滿精進波羅蜜多,能于無上正等菩提,速疾已證當證今證。”(從最初的自性精進到最後的清淨精進,都能證得大菩提果。菩薩依止這一切精進而圓滿精進波羅蜜多,以此能于無上菩提速疾已證,速疾當證,速疾現證。)
“如是靜慮無量無邊,能得菩薩大菩提果。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,能于無上正等菩提,速疾已證當證今證。”(如是,修習無量無邊的靜慮,能得大菩提果位。菩薩依止靜慮而圓滿靜慮波羅蜜多,能夠于無上菩提速疾已證、當證、今證。)
“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,能證菩薩大菩提果。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”(以菩薩極善決定的無量妙慧能證得大菩提果,菩薩依止妙慧而能圓滿慧波羅蜜多,速疾證得無上菩提。)
【故應了知,此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菩薩衆共行之道,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,故是修行宗要、無上大嗢柁南。】
所以應當了知,六波羅蜜多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菩薩們共同行持的大道,這六波羅蜜多即是一切白法之大海,因此是修行的宗要、無上的大綱要。
六波羅蜜多是一切清淨法的積聚處,一切清淨的菩薩行都彙歸于此,故爲一切白法大海。
【如《菩薩地》雲: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,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,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[56],名大白法海,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,名爲湧施大寶泉池。”】
此段是說因殊勝。
如《菩薩地》所說:這樣的六種波羅蜜多,菩薩爲了證得無上菩提的緣故,精勤修集這大白法溟或名大白法海,這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的正因,稱爲湧施大寶泉池。
“一切種類的圓滿”比喻爲珍寶,“六度”比喻爲泉池。以泉池中能湧現許多珍寶,比喻從六度中能湧現一切種類的圓滿。
【“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,更無余果可共相稱,惟除無上正等菩提。”】
此段是說果殊勝。
這樣所積集的無量福德、智慧資糧,再沒有其它果可以與之相提並論,唯除無上菩提。
只有無上菩提才能和六波羅蜜多所集的資糧相稱。在這無量無邊的資糧之中,沒有一毫許不是佛果之因。
受菩薩戒之後,菩薩所應修學的內容就是六度、四攝,其中,修學六度是爲了成熟自相續,修學四攝是爲了成熟他相續。
談談聞思修
一、修的內容由聞思決定,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
很多人認爲“聞思時才需要觀察,實修時唯一應安住修,不必觀察”,這樣自然便會認爲:不聞思照樣能修,或者聞思只是研究或爲實修提供證據。
這種想法若不遮破,則始終不會重視聞思。
以下破除這種觀點:
實修時必定有個所緣境,有個所修的內容,若不經過聞思,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。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,之後還要自己考慮,觀察到位,才能實際操作。同樣,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,由他力得到決定,再由自力思惟決定,然後再串習就是修。所以,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。
再者,聞思決定的內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