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容本來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,因此修也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,不能說修唯一是安住。

  譬如:修淨土法門中求生淨土的願,即是修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的心。對所修的內容,首先應通過聽聞了解,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、該如何修。所謂“聽聞”,就是以佛的教法、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,而聽到佛經中修欣求心和厭離心的內容。同時,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,更是所修的內容——實修的教授。

  比如,聽到講解娑婆世界的叁苦、八苦、五痛、五燒,這是修厭離心的教授;又聽到講述極樂世界種種依報和正報的莊嚴,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。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,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。

  之後,還要對此數數思惟,了解透徹。比如,娑婆世界的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每個苦是什麼意思?爲什麼把“苦”、“壞”、“行”叫做苦?爲何要出離娑婆世界?娑婆世界有哪些過患?這些問題自己不思惟就決定不下來。所以,修厭離心的內容——叁苦、八苦等,先要由思惟引發定解,之後再反複串習,就會引發厭離心,而且越修越強,越修越穩固,最後,會達到囚犯想出監獄、糞坑裏的人想出糞坑那樣迫切的心情,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。

  反之修欣求心,就是觀察極樂世界沒有叁苦、八苦,往生立即了脫生死、獲得不退轉果位,種種依報環境的功德、正報佛菩薩的功德等。但是,對此若不聽聞、閱讀淨土經論,自己是無法了解的;若不思惟,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、搞透。所以,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,再如是反複串習,令欣求心增上、持續。相續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厭離心,便是成就了求生淨土的願。

  由此可見,修不只是安住,聞思也不只是爲修提供證據,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。應切記“聞思的任務是決定修的內容”這一關要。

  二、聞、思、修密切相關

  智慧分爲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這叁種慧是如何産生的呢?即:聞慧由聞而成就,要想獲得聞慧,前行是聽聞,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;思慧是由思惟所成就,不在思惟上下工夫,思慧就無從産生,故思慧的前行是思惟,由思惟便能成就思慧;修慧由修習而成就,即由串習而成。

  之後,反觀自己:聽聞時,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爲,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,或者生起昏沈、掉舉、傲慢等煩惱,如此絕不會生起聞慧,只會增加無明、業障;思惟時,若對所聞法義,或者粗略閱一遍,或者束之高閣,根本就不看,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惟?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惟?所以,落實思惟的人寥寥無幾。如是思慧尚未産生,更談不上引生修慧。

  以下再了知叁慧次第生起的道理。

  (一)“修慧從思慧生”

  “修慧從思慧生”並不是指從思慧直接就産生修慧。修慧的前行是修,修又是串習由思慧所決定的法義。若無思慧,就無法確定在何處修,想串習也沒有所緣境,又如何生起修慧?所以,要生起修慧,必須串習思慧所決定的法義,是從這個角度而言“修慧從思慧生”。

  比如,對世間享樂修出離心,所修就是壞苦,這只有由思慧才能決定。換言之,以思慧能決定欲樂不是安樂性,刹那遷變之故;欲樂壞滅時必定産生痛苦,有貪著心之故。了知這些之後,再安住法義串習,就可以引發厭離心,而且,越串習厭離心越強,厭離心越強,就越能放下。如果沒有思慧,不知在何處串習,又怎麼能生起修慧?所以,沒有思慧指導的修就像盲人射箭,是“盲修瞎煉”。

  (二)“思慧從聞慧生”

  並不是說從聞慧直接生起思慧,而是說思慧依靠思惟産生,思惟的內容由聞慧而決定,是從這一角度說“思慧從聞慧生”。

  比如:清楚地聽聞了講述八無暇、十圓滿的文句,所憶持的法義就成了思惟的內容。如果聽聞之後,沒有記住任何法義,連講什麼都不知道,又能對何者作思惟呢?因此,沒有聞慧,就不可能有思惟。

  總之,由聞而産生聞慧,由聞慧能進入思惟,由思惟而産生思慧,由思慧能進入修習,由修習産生修慧,這是聞思修的生起次第。

  另外,應當“主動及時地轉入”聞思修。這個主動性非常重要,聞思修主要靠自己,自己不爭取,沒有人能把智慧直接送入相續。釋尊的能力可謂第一,如果有這種可能性,佛早已把智慧安放在每個衆生的相續中。

  所謂“主動及時地轉入”,就是要盡心盡力地投入,聽一點,就要聽懂一點;聽懂一點,就要思惟一點;思惟一點,就要透徹一點;透徹一點,就要串習一點。比如,聽人無我法門,耳根要專注在法師的音聲上,自己的動機就是要聽懂,要生起聞慧,對重點之處,若無法記下,就應做筆記。總之,要盡一切努力得到聞慧。若具這樣的發心和加行,則聽一次就生一次聞慧,聞法就很有收獲,內心便會歡喜聞法。

  聽懂之後,最重要的是思惟,即針對聞思所了知的法義,及時地思惟,依靠自力對法義融會貫通,生起斷定的理解。乃至未獲定解之前,必須不斷努力地思惟。

  爲了能一心投入思惟,並有所成就,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和環境,盡量避免外緣的幹擾,舍離一切無關的世間瑣事、無義的閑談交往,如此才能集中心力投入思惟。所以,應當獨自在寂靜處,專心致志地觀察思惟法義。聽聞、修行都應如此。

  總之,對每天以聞慧了知的法義,要及時轉入思惟,通過點滴的積累,逐漸成就累累碩果,如同“聚沙成塔”一般。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,也沒有異想天開,凡事均需長期用功才會有成果,而且大成果是從點滴積累而來的。

  比如,聽聞了人無我法門,知道了“觀察我和五蘊一體、異體”的方法,但並不能以此爲足,而是要思惟透徹,直到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爲止。因此聽聞之後,就應一心思惟:“我”和“蘊”一體有什麼過失;“我”和“蘊”異體又有什麼過失;“我”和“蘊”不是一體、異體,那“我”是什麼?“我”和“蘊”到底是什麼關系?這些問題要一遍又一遍地觀察、衡量,要切實下苦工夫,要知道憑空是不可能産生定解的。

  一般思惟時都會有個過程,最初一點也摸不到頭緒,左邊摸一下、右邊摸一下,翻來覆去地摸索,但最後慢慢會理清頭緒,開始相應法義,能決定“是這樣一個意思”,心裏能肯定而沒有懷疑。

  因此,我們應當長期聽聞正法,之後及時轉入思惟,如是讓佛法正見越來越深廣穩固。須知,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。

  聞思還有一個關鍵,就是要“熟”,“熟”了就會“透”,“熟”了就會善巧。《禅林寶訓》中說,白雲禅師閱經書不下幾百遍。每次開卷再讀,一定有新的收獲。我們若能像禅師這般勤奮,一定能通達佛法。

  古人說:“故書不厭百回讀,細讀深思理自知。”(舊書若能耐心讀上百遍,細細地讀,深深地思惟,書中的道理自然會明白。閱讀屬于聞慧,讀時思惟屬于思慧。)聽聞、講解、思惟都是如此。任何法門只要反複講、反複看、反複思惟,以串習力終有透徹的一天。

  由思惟決定好之後,就要及時串習。比如,對暇滿的涵義,很多人五年前就理解了,但是並沒有在心上串習,所以五年後仍在虛耗時間,根本不見有進步,這就是不串習的過患。所以,懂了一點之後,要立即串習。比如,對“暇滿難得”不斷觀察修,才能遠離過失、引生功德,也才能日日有進步(上等修行人日日有進步,中等修行人月月有進步,下等修行人年年有進步)。如果不僅沒進步,還不斷退步,那就不是修行人,因爲只是學知識,根本就不修,沒有改變自相續。

  叁、對實修來說聞思最重要之理

  理由是:有多少聽聞,就有那麼多的聞所成慧;有多少聞所成慧,就有那麼多的思惟;有多少思惟,就有那麼多的思所成慧;有多少思所成慧,就有那麼多的修習;有多少修習,就有那麼多的滅除過失、引生功德。換言之:聽聞是零,聞慧就是零;聞慧是零,思惟就是零;思惟是零,思慧就是零;思慧是零,修就是零;修是零,所滅的過失、所引的功德就是零。

  因此,對實修來說,聞思最爲重要。若無最初的聞思,修行要麼成爲盲修瞎煉,要麼流于影像,很難成就。

  由此便知,聞思修對于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,關系何等重大。如果舍棄了聞思,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,什麼是無常,什麼是苦,什麼是人無我,什麼是慈悲,什麼是出離心,什麼是因果,什麼是生死的緣起,什麼是叁寶,什麼是空性,什麼是佛性。如此一來,人天善道、出離心、菩提心、出世間空性之道等,完全會隱沒,最後不聞叁寶之名,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?對個人而言,人天善道、解脫道、菩提道,只有依靠聞思才會了解,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,才能在心中體證佛法。所以,世親菩薩說:“佛正法有二,謂教證爲體,有持說行者,此便住世間。”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。

  四、兩種偏差

  (一)聞思未到量就盲修瞎煉

  如果聞思沒有到量,不明白修的次第、方法、數量,不知道如何解決修行中的問題,也辨不清正道和歧途,沒有了定解之目,極易墮入盲修瞎煉的險坑中。

  (二)聞思此法,修持彼法

  這是不明白教證二法的關系所致。其實,教法是指示修行的道路,教你怎麼做、怎麼修,而證法是按照所指示的道路真實行持。所以,修就是修聞思所決定的法義。如果聞思和修無關,聞思的法義並不是所修的內容,則即便聞思二十年,也對修沒有任何幫助,有心修行的人又豈願虛耗二十年寶貴時光?若按這種想法,很多人會放棄聞思。

  試問:佛成道之後,最根本的事業是轉*輪,四十九年說法,結集成叁藏十二部的教法,如果這些教法不是指引衆生修行的教授,佛陀四十九年說法豈非無義?這是對佛的大毀謗。

  再者,一般人單憑聽聞也無法得到解脫,否則“修”就成了多余,只要說“聞、思”,不必再加一個“修”。

  全知麥彭仁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