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/B>】

  “疑慮”:比如,心想:“對他說法有沒有效果呢?有必要教這種愚人嗎?”諸如此類疑慮的心理。

  對殺害自己的怨敵之家,以無染汙心對他宣說有利益的語言;對根機非常愚鈍的衆生,內心沒有疑慮,決心承受勞累而爲他說法,使他攝取善法;對谄詐欺诳堪布、阿阇黎等的邪行有情,沒有嗔恚心對他宣說有利益的語言。對這些難行的愛語,也應修學。

  【又于相續未熟、欲斷諸蓋[59]向善趣者,爲說先時所應作法,謂施及戒。

  對于相續尚未成熟而想斷除諸蓋、趣向善趣的人,爲他講解最初所應行持的法——布施和持戒。

  【又于已離蓋,相續成熟心調善者,爲說增進四聖谛法。

  對于已離五蓋、相續成熟、內心調柔賢善的人,爲他講解增進四聖谛的法。

  【又在家、出家多放逸者,爲令安住不放逸行,無倒谏誨。

  對于在家或出家多行放逸之人,爲了讓他安住不放逸行,而無顛倒地直言規勸與教誨。

  【又疑惑者,爲斷疑故,爲說正法論議抉擇。

  對于有疑惑的人,爲了斷除他的疑惑,而爲其宣說正法論議抉擇。

  【是爲一切門愛語。

  以上是所有種類的愛語。

  申二、利行

  【利行略有二種:一、未成熟者能令成熟;二、已成熟者能令解脫。

  利行略說有兩種:一、未成熟的人,能讓他成熟;二、已成熟的人,能讓他解脫。

  【又分叁種。

  又可分爲叁種:于現法利勸導利行,于後法利勸導利行,于現法、後法利勸導利行。

  【一、于現法利勸導利行,謂勸令如法招集守護增長財位。二、于後法利勸導利行,謂正勸導棄舍財位,清淨出家,乞求自活,由此定獲後法安樂,不必獲得現法安樂。叁、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,謂正勸導在家出家,趣向世間出世離欲,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,于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。

  一、于現法利(今生利益)勸導利行,即勸導有情讓他如法地積累、守護、增長財富。

  二、于後法利(來世利益)勸導利行,即勸導有情舍棄財位清淨出家,依靠乞討存活,由此決定獲得後世的安樂,不必求取今生的安樂。

  叁、于現法、後法利(今生和來世的利益)勸導利行,即勸導在家和出家人趣向世間和出世間的離欲,由此能讓他今生獲得身心輕安,來世受生清淨天趣或者證得涅槃。

  【又應修行難行利行:一、于往昔未種善根者,難令行善;二、現有廣大圓滿財位者,難行利行,由其安住大放逸處故;叁、諸已串習外道見者,難行利行,由憎聖教,愚癡邪執不解理故。

  菩薩又應修行叁種難行的利行:

  一、往昔未曾種下善根的人,很難讓他行善。

  二、現在財富、權位廣大圓滿的人,很難對他作利行,因爲他安住大放逸處的緣故。

  叁、已串習外道見的人,很難對他行持利行,因爲他憎恨聖教、愚癡邪執而不能理解正理的緣故。

  【又應修行漸次利行,謂于劣慧者,先令修行粗淺教授;若成中慧,轉中教授;成廣大慧,爲說深法,隨轉幽微教授教誡。

  又應修行漸次性的利行,即:對于智慧低劣者,先讓他修行粗淺的教授;若智慧已轉爲中等,則進一步轉入中等的教授;若智慧已成廣大,就爲他宣說甚深法要,轉入幽微的教授教誡。

  申叁、同事

  【同事者,謂于何義勸他安住,即于此義自當安住,若等若增。如是隨作何事,先應緣于有情義利,定不應離利他意樂,然其加行,則先自調伏。

  所謂同事,即菩薩勸導他人安住何種所修,自己就應對此所修平等或增上地安住。像這樣,不論做什麼事,雖然首先都要緣有情的利益,內心不能遠離利他的意樂,但在實際行持時,必須首先調伏自己。

  【如《無邊功德贊》雲:“有未自調伏,雖說正理教,違自語而行,不能調伏他。尊知此義故,心念諸衆生,自未調伏時,暫勤自調伏。”

  如《無邊功德贊》說:沒有調伏自己的人,雖然宣說真實的正理和聖教,但由于自己的行爲與所說相違,故而不能調伏他人。世尊深知此理,所以內心憶念利益衆生,在自心尚未調伏的階段,暫時先精勤地調伏自心。

  《廣大遊戲經》中說:自己尚未解脫,不能令他人解脫,如同盲人不能爲他人指示道路。自己若已解脫,則能救度他人,如具眼者能引導他人上路。

  未二、四攝事攝爲二事

  【又四攝事可攝爲二,謂以財攝及以法攝。財施爲初,余叁屬法,法爲所緣、正行、清淨之法,

  四攝事可以歸攝爲二攝,即以財攝和以法攝。財布施是以財物攝受,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則屬于以法攝受,法是所緣之法、正行之法和清淨之法。

  愛語配所緣之法,利行配正行之法,同事配清淨之法。能讓所化緣叁藏十二部,通過聞思斷除疑惑、産生信解,是愛語。能讓所化一心串習聞思所引的定解,是利行。能讓所化修行輾轉增長,清淨一切垢染,是同事。

  【如雲:“由財及以法,謂所緣法等,由此二攝門,說爲四攝事。”

  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說:四攝法歸納爲以財攝受和以法攝受兩種,以法攝受又有所緣之法、正行之法、清淨之法叁種(所緣之法是六波羅蜜多等法,以愛語宣說;正行之法是以利行修持;清淨之法,即以同事方式能淨除六度的違品——悭吝等垢染)。由此財攝和法攝兩方面,承許爲四攝事。

  未叁、四攝是利他唯一之道

  菩薩利他的方便除了四攝之外,再沒有其它道可行。

  【又此即是叁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,故是共道。

  此四攝法是叁世一切菩薩利益衆生的方便,所以是一切菩薩所共行的大道。

  【如雲:“已攝及當攝,現攝悉皆同,是故此即是,成熟有情道。”

  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所說:諸佛菩薩往昔已作、未來將作、現在正作的攝受,都是以四攝法而攝受有情,因此,四攝法是成熟有情唯一的妙道。

  未四、六度四攝是成就二利的總綱

  【又菩薩行總有無邊,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,以諸菩薩惟二所作:一、自內成熟成佛資糧,二、爲成熟他有情相續,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。

  菩薩行總的來說,有無量無邊,然而其總綱即是六度四攝,因爲菩薩只有兩種所作:一是在自相續中成熟成佛的資糧;二是成熟其他有情的相續,而六度四攝正是能成辦此二事的方便。

  【如《菩薩地》雲:“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,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。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。”

  如《菩薩地》所說:由諸波羅蜜多能成熟自相續的一切佛法,由諸攝事能成熟一切有情。當知以六度和四攝概略宣說了菩薩的一切善法作業。

  【故于此中略說彼二。若欲廣知,應于《菩薩地》中尋求。

  因此,在此處上士道的道次第中,大略宣說了這二者。如果想要廣泛地了解,應當在《菩薩地》中尋求。

  在《菩薩地》中,對六度四攝講解得非常全面細致,若能深入學習一定會得到具體深刻的認識。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:“廣大道的此宗極爲善妙應理,應知在唯識名言理論的基礎上,必須建立廣大道軌。因此,聖者無著所創立的廣大道,爲一切大乘所需之關要。”

  未五、根本後得位時如何行持

  【又此根本、後得時,應如何行者,如尊者雲:“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,由本後瑜伽,堅修資糧道。”

  在入定和出定時,應如何行持呢?如阿底峽尊者所說:六波羅蜜多等菩薩的廣大行,由入定和出定的瑜伽,堅持修習資糧道。

  【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、住資糧道,根本、後得皆不出六度。故六度中,有是根本定時所修,有者是于後得時修。

  這是說,初發業菩薩受取菩薩戒、安住資糧道時,不論根本位或後得位,都不外乎修習六度。因此,六度中有些是根本定時所修,有些是後得時所修。

  (具體是:)

  【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缽舍那一分,是于根本定時所修。前叁波羅蜜多及靜慮、般若一分,是後得時修。精進俱通根本、後得。忍中一分定思深法,于定時修。

  靜慮自性的奢摩他和般若度自性的毗缽舍那這兩者中的一部分,是在根本定時所修。前叁度和靜慮、般若中的一部分,是在後得時所修。精進則通于根本定和後得位。安忍中的一分“定思深法”,是在入定時修。

  入定位修法:緣空性止觀安住(無生法忍)。

  出定位修法:緣世俗法的事相而修習。比如,思惟業果或無常之相,或者心緣欲施舍之相、護持戒律之相、安然忍受怨害之相、四攝之相等而修習。

  【如尊者雲:“起根本定時,遍觀一切法,修幻等八喻,能淨後分別,應正學方便。于根本定時,應恒常修習,止觀分平等。”

  前五句是說出定位的修行,後叁句是說入定位的修行。

 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:從根本定中起定時,遍觀一切法,觀修幻化等八喻,能淨除出定時的分別念,應當著重修學方便(出定時應修兩方面:一、著重學習方便;二、淨除雜念。);安住根本定時,應當恒時修習止觀平等。

  未六、難行串習極重要故,教誡對此精勤

  【若由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諸行,聞時憂惱,應念菩薩于最初時亦不能行,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,久習之後,不待功用能任運轉,故其串習極爲切要。若見現前不能實行,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