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便棄舍全不修心,是極稽留[60]清淨之道。】

  如果由于未曾串習上述稀有難行的廣大行,而在聽聞時內心憂惱,這時應想:菩薩最初也未能行持,但他知道先將它作爲發願目標而漸次地修習,經過長久串習之後,就能不需勤作任運而轉,因此對難行串習極爲切要。如果見到目前不能實行,就放棄而完全不修心,則會嚴重拖延清淨道的進程。

  【如《無邊功德贊》[61]雲:“若由聞何法,令世間生怖,尊亦于此法,久未能實行。然尊習其行,時至任運轉,是故諸功德,不修難增長。”

  如《無邊功德贊》說:何種難行之法讓有情聽聞之後,心生驚怖,世尊您于此法,也曾久久未能實行,但世尊您並未因此而放棄,仍然锲而不舍地串習,一旦串習到量,就能無勤任運地隨轉。因此,只要堅持串習,就能令先前沒有的功德産生,已有的功德增長;若不串習,則功德難以生起和增長。

  【故受菩薩律儀者,定無方便不學諸行。未如儀軌受行心者,亦當勵力修欲學心。若于諸行勇樂修學,次受律儀極爲堅固,故應勤學。

  因此,受了菩薩戒的人,決定沒有任何方便可以不必修學菩薩行。還未按儀軌受取行心律儀的人,也應努力修欲學之心,培養自己修學菩薩行的欲樂。若能對菩薩行勇悍歡喜修學,再受律儀就極爲堅固,因此應當勤修欲學之心。

  【上士道次第中,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。

  以上宣說了上士道淨修願心和修學總的菩薩行的道次第。

  以下引《攝頌》總結,並祈禱加持自己能一一修學。

  一、淨修願心

  

爲令發心長不退,念其勝利日六修,

  

斷四黑法依白法,如理勤行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爲使發心增長不退,而能憶念發菩提心的利益、每日六次修習發心,斷除四黑法、行持四白法,如是如理精進行持。

  修學“今生不退發心之因”,是憶念發心的利益及每日六次修習發心。修學“來世不離發心之因”,是斷除四黑法、行持四白法。

  

成就利他發弘誓,爲速圓滿此誓願,

  

進受大戒起大行,勤勇修學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發起成就利他的弘大誓願,爲了速疾圓滿這一誓願,在受願心之後,進而受取菩薩大戒,發起菩薩大行,勇猛精進地修學。

  二、修學菩薩總行道——六度四攝

  

身命資具叁世善,各隨所願施有情,

  

從心變現以布施,舍心增廣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能將身命、資具和叁世善根,隨其所願無余奉獻給有情,從內心變現而布施,讓自己的舍心增長廣大。

  布施的根本是舍心,舍心修至究竟即是布施度圓滿,因此祈求加持自己的舍心增長廣大。

  

別解脫等諸律儀,舍命不犯衆惡行,

  

若遮若性微細罪,羞恥防護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對所受別解脫、攝善法或饒益有情等律儀,縱然失去生命也不造犯戒的惡行,不論遮罪或性罪,連微細的罪業也以羞恥心謹慎防護。

  

人及非人四大種,所作損惱多相逼,

  

斷除嗔恚不與較,觀業忍受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當人類、非人以及四大種所作的損惱逼迫我的身心時,能夠斷除嗔恚而不與之計較,觀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惡業的果報,而安然忍受。

  

既爲利他求菩提,無量艱辛經劫海,

  

于諸難行無怯倦,著精進铠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既然已立誓爲利有情而求證菩提,即使要備受無量艱辛、曆經如海劫數,也能對一切難行沒有絲毫怯弱、疲厭,而勇披精進铠甲。

  

念知堅固除沈掉,心緣一境生輕安,

  

身心于善有堪能,隨意得止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正念、正知堅固,遣除沈沒和掉舉,心專注一境而引生輕安,身心堪能行持善法,隨意成就寂止。

  

以分別智觀法性,即由觀力引輕安,

  

複從輕安發深觀,願生此慧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以分別妙慧觀察法性,由觀力引發輕安,又從輕安發起深觀,願我生起深觀的智慧。

  

由施攝衆成眷屬,說如法語示利行,

  

以身作則現同事,四攝利他求加持。

  祈求加持我,由布施攝受衆生成爲眷屬,然後爲他宣說開示六度的法語,開示能將他安置于實修中的利行,並且以身作則示現同事,願我能以四攝法利益衆生。

  以上對于叁世諸佛智慧總集、文殊菩薩的化身——宗喀巴大師的曠世巨典——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止觀之前的內容,稍作淺釋。由于本人(益西彭措)對道次第未能真修實證,學識淺陋,故此次講解多是參考、引述多種藏漢經論及本論的注解、講記等,各種書名恕不一一列舉。

  正如本論最初所說,這部源于阿底峽尊者的教授,總攝了一切佛語扼要,遍攝了龍猛和無著二大車軌,是去往一切種智佛地勝士夫的修持法則,圓具叁種士夫的修持次第,依照菩提道次第之門,引導善緣者趣向佛地。

  對于如此完整、珍貴的道次第,期望學人由聞而思,由思而修。此次講解只是抛磚引玉,更重要的是深入原典,依道次第實修,這才不辜負宗大師造論垂教的一番慈悲。

  

  最後,講聞的善根回向一切顯密佛法永久住世、法界衆生離苦得樂,特別回向道次第的教法弘揚興盛。

  

  

  

  主要引用及參考書目

  1、《菩提道次第廣論·四家注》

  2、《道次第廣論備忘精華彙集·如意善說》

  3、《菩提道次第心傳錄》

  4、《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》

  5、《阿底峽尊者傳》

  6、《米拉日巴尊者傳》

  7、《瑜伽師地論》

  8、《瑜伽師地論披尋記》

  9、《大智度論》

  10、《法苑珠林》

  11、《普賢上師言教》

  12、《大乘莊嚴經論釋·勝乘甘露喜宴》

  13、《智慧的能量》

  14、《印光大師文鈔》

  15、《極樂願文大疏》

  16、《感應篇彙編》

  17、《感應篇例證·語譯》

  

  18、《安士全書》

  

  

  思考題


  

忍波羅蜜

  

  18、爲什麼必須安受衆苦?

  19、引發安受苦忍的方便是什麼?

  20、如何思惟苦的功德?如何思惟能忍衆苦難行的功德?二者有何差別?

  21、解釋忍苦八處:

  (1)依止處(2)世法處(3)威儀處(4)攝法處

  (5)乞活處(6)勤劬處(7)利有情處(8)現所作處

  22、說出法思勝解忍的勝解之境和勝解之理。

  23、修安忍時如何具足六種波羅蜜多?

  24、第五“此等攝義”中講了哪些要點?

  

精進波羅蜜

  

  1、說出精進的自性。

  2、用自己的話講述精進的利益。

  3、什麼是擐甲精進?引發擐甲精進有何種利益?

  4、什麼是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?

  5、精進的所治品是哪些?

  6、如何修行破除推延懈怠?

  7、如何破除貪著惡劣事業?

  8、如何破除退屈或者自輕?

  (1)于應得破除退屈;(2)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;

  (3)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。

  9、什麼是勝解力?如何發勝解力?

  10、什麼是堅固力?如何發堅固力?

  11、什麼是歡喜力?如何發歡喜力?

  12、什麼是暫止息力?爲什麼要運用暫止息力?

  13、勝解力

  (1)修習業果、信、欲、精進四者有什麼關系?

  (2)按修勝解力的原理說明如何才能對于十白業道和解脫道發起勝解力?

  14、堅固力

  (1)由緣起觀察以下兩種行善的做法有哪些功過差別?

  

① 輕率決定,中途舍棄。

  

② 慎重考慮,一旦決定,堅持到底。

  (2)業慢、功能慢和煩惱慢分別指哪種心理狀態?

  (3)說出業慢、功能慢和煩惱慢與慢的相似及不同之處。

  15、歡喜力

  (1)說出對善行不應飽足的理由(至少四條)。

  (2)歡喜力應修到何種程度?

  16、息舍力

  (1)由業果觀察以下做法會造成哪些不良後果?

  ① 身心疲勞時不休息 ② 完成一項善事時心裏留戀

  ③ 用功時過急 ④ 用功時過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