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)由業果觀察以下做法有哪些利益?
① 勞逸結合 ② 事過不留 ③ 不急不緩 ④ 向上不息
17、對修精進來說,具足四力能起到何種順緣作用?缺乏四力分別會造成何種不良狀態和後果?
18、發精進時這些方面分別起到何種作用?
(1)正念 (2)思惟業果 (3)忏悔
(4)多聞 (5)依止師友
19、如何才能做到一失念就無間提起?
20、“迦旃延那因緣”告訴我們何種依止正念的方式?
21、解釋頌詞:
(1)于此等時中,何能串習念,此因能遇師,或行應理事。
(2)定于修業前,令一切有力,憶不放逸論,令自成輕利。
(3)如樹棉去來,隨風飄動轉,如是勇悍轉,由是事皆成。
22、說說修精進時應如何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?
23、有人想:我們身爲凡夫,能力有限,論中反複強調要以大地菩薩的精進爲目標、要擐意樂甲,這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已,並沒有多少實義。對此應如何破斥?
24、在修精進時應如何保持良好趨勢?
25、論證:下士道、中士道及上士道願菩提心的修法是修持精進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。
靜慮波羅蜜
1、靜慮的自性如何?
2、爲什麼大乘初學者應當隨力學習叁摩地?
般若波羅蜜
1、慧的自性如何?
2、從哪個角度說智慧如同布施等前五度的眼目?
3、爲什麼信等根以慧爲主?
4、解釋頌詞:
(1)菩薩開慧眼,雖施自身肉,如從藥樹取,無別無高下。
(2)慧見叁有獄,勝解度世間,持戒非自利,何況爲叁有!
(3)慧者有忍德,怨敵莫能害,如調伏象王,堪多業差別。
(4)唯勤墮苦邊,有慧成大利。
(5)諸已趣歧途,集過重罪染,惡人豈能成,靜慮妙喜樂。
5、爲什麼菩薩能達到慈而無貪、悲而無憂、喜而無動、舍而無棄?
6、什麼是智慧的無上功德?
7、解釋頌詞:
世間藝術及勝藏,所有如眼諸經典,
救護覺慧及咒等,種種建立法差別,
衆多異門解脫門,彼彼利益世間相,
大力佛子所顯示,此等皆從慧力生。
8、爲什麼說布施、持戒、安忍若無智慧如無眼目?
9、說出造成愚癡的因緣。
10、以理證成修行者需要精勤聞法。
11、爲什麼說“欲速成佛則須勤修,欲利聖教則須多聞”是自相矛盾的觀點?
12、按本論說出把聞思轉爲實修助緣的竅訣。
13、修叁慧時如何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?
14、是否勤修開發智慧的方便——多聞,有哪些利益和過患?
四攝法
1、解釋四攝法的自性。
2、安立四攝法的理由何在?
3、四攝中的每一攝各能起到何種作用?
4、解釋頌詞:
諸攝眷屬者,當善依此理,能辦一切義,贊爲妙方便。
5、愛語中的隨世儀軌語和隨正法教語各指什麼?
6、菩薩應修學的叁種難行愛語是哪些?
7、于現法利勸導利行、于後法利勸導利行、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,各指什麼?
8、應當修行的叁類難行利行是哪些?
9、解釋頌詞:
有未自調伏,雖說正理教,違自語而行,不能調伏他。
尊知此義故,心念諸衆生,自未調伏時,暫勤自調伏。
10、如何把四攝法歸納爲財攝和法攝兩種?
11、爲什麼說菩薩萬行的總綱是六度四攝?
12、解釋頌詞:
若由聞何法,令世間生怖,尊亦于此法,久未能實行。
然尊習其行,時至任運轉,是故諸功德,不修難增長。
[1] 此複:此中還有一層道理在。
[2] 徇利:“徇”是追求、謀求,“徇利”即追求利益。
[3] 病緣醫藥:因病所需之醫藥。
[4] 什物:日用雜物器具。
[5] 諸障法:指五種蓋障——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。
[6] 非時:中夜之外的非睡眠時間。
[7] 脅:身體的兩邊,從腋下一直到肋骨盡處。
[8] 床座草敷葉敷:大床、小座或者以草、樹葉鋪設的座等。
[9] 存濟:維持生活,延續生命。
[10] 唐譯是:“盡壽從他求衣服等,于所獲得非法珍財、久所貯積,不受用故。”
[11]《力種性品》:見《瑜伽師地論·卷叁十八》。
[12] 違逆:相違、相反。
[13] 本科判乃本講記所擬。
[14] 動:造作、行動。
[15] 本:根本,即出生之處或所依。
[16] 聖:超勝其它功德。
[17] 現得勝樂住:獲得現法樂住。
[18] 淨轉:原文“清淨”應改爲“淨轉”。四禅、四無色定等成就並未徹底清淨,仍有變動性,故稱爲“淨轉”。
[19] 此段唐譯爲:“由此精進,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,余則不爾。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贊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”
[20] 勇識:于利他勇悍的心識,是菩薩的異名。
[21] 壯:壯士,可能是指具有信心、福慧,修行很不錯的人。
[22] 有分齊:有限量。
[23] 原文“悅”應改成“脫”。
[24] 護助資糧:護持、助長精進的資糧。
[25] 諸果:異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等。
[26] 原文“得”應改爲“德”。
[27] 誰:叁界所有煩惱。
[28] 獅子兒:邪魔外道比喻爲其它野獸,佛是人獅子,佛弟子叫“獅子兒”。
[29] 散緩:“散”是不集中,“緩”是拖延。
[30] 恒相續:持續,一直讓此相續不斷。
[31] 上二緣,即舍離障礙精進的違緣,修積護持、助長精進的順緣。
[32] 原文漏譯“而壓伏後”。
[33] 慣戰: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。
[34] 善:擅長。
[35] 惺惺:清醒、機警。
[36] 原文“謂當”應改爲“何能”。
[37] 五明:內明、因明、醫方明、聲明、工巧明。
[38] 原文“辨”應改爲“辦”。
[39] 大般若佛母:般若能生叁世諸佛,故稱爲佛母。
[40] 钿寶:器物上鑲嵌的金銀、貝殼等珍寶。
[41] 勝解:此處的“勝解”是指欲樂或誓願。
[42] 原文“貪欲和雜染”的“和”字應省去。
[43] 智慧大臣:智慧有能力輔佐菩薩不因貪著五欲而改變其本性,故比喻爲大臣。
[44] 慧因:智慧是出生一切功德之源,故說是“因”。
[45] 俱胝廋他:俱胝那由他,義爲無量。
[46] 邪妄:“邪”是顛倒,不正確;“妄”是虛妄,不如實。
[47] 原譯“並其邪妄分別毒,及諸邪見爲癡因”,應改爲“邪妄分別毒邪見,此等皆爲愚癡因”。
[48] “彼”是指導致愚癡的種種因緣。
[49] 牛負量經函:一頭牛馱運的經函。
[50] 原文“辨”應改爲“辦”。
[51] 清淨經論:以現量、比量、教量觀察清淨的經典和論典。
[52] 隨引而轉:別人怎麼引,自己就隨著轉。
[53] 總相:此處指影像。
[54] 叁慧:指通達勝義慧、通達世俗慧、通達饒益有情慧。
[55] 經咒二道棟梁:“經”指顯,“咒”指密,顯密二道的棟梁是指六度。
[56] 溟:海。
[57] 以下“如雲”所說的頌詞均出自《大乘莊嚴經論》。
[58] 世儀軌:世間行爲規範,或者世俗禮儀。
[59] 諸蓋: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蓋。
[60] 稽留:拖延。
[61]《無邊功德贊》:這是贊美佛陀無邊功德的一本贊。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