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3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/B>】

  “疑虑”:比如,心想:“对他说法有没有效果呢?有必要教这种愚人吗?”诸如此类疑虑的心理。

  对杀害自己的怨敌之家,以无染污心对他宣说有利益的语言;对根机非常愚钝的众生,内心没有疑虑,决心承受劳累而为他说法,使他摄取善法;对谄诈欺诳堪布、阿阇黎等的邪行有情,没有嗔恚心对他宣说有利益的语言。对这些难行的爱语,也应修学。

  【又于相续未熟、欲断诸盖[59]向善趣者,为说先时所应作法,谓施及戒。

  对于相续尚未成熟而想断除诸盖、趣向善趣的人,为他讲解最初所应行持的法——布施和持戒。

  【又于已离盖,相续成熟心调善者,为说增进四圣谛法。

  对于已离五盖、相续成熟、内心调柔贤善的人,为他讲解增进四圣谛的法。

  【又在家、出家多放逸者,为令安住不放逸行,无倒谏诲。

  对于在家或出家多行放逸之人,为了让他安住不放逸行,而无颠倒地直言规劝与教诲。

  【又疑惑者,为断疑故,为说正法论议抉择。

  对于有疑惑的人,为了断除他的疑惑,而为其宣说正法论议抉择。

  【是为一切门爱语。

  以上是所有种类的爱语。

  申二、利行

  【利行略有二种:一、未成熟者能令成熟;二、已成熟者能令解脱。

  利行略说有两种:一、未成熟的人,能让他成熟;二、已成熟的人,能让他解脱。

  【又分三种。

  又可分为三种:于现法利劝导利行,于后法利劝导利行,于现法、后法利劝导利行。

  【一、于现法利劝导利行,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。二、于后法利劝导利行,谓正劝导弃舍财位,清净出家,乞求自活,由此定获后法安乐,不必获得现法安乐。三、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,谓正劝导在家出家,趣向世间出世离欲,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,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。

  一、于现法利(今生利益)劝导利行,即劝导有情让他如法地积累、守护、增长财富。

  二、于后法利(来世利益)劝导利行,即劝导有情舍弃财位清净出家,依靠乞讨存活,由此决定获得后世的安乐,不必求取今生的安乐。

  三、于现法、后法利(今生和来世的利益)劝导利行,即劝导在家和出家人趣向世间和出世间的离欲,由此能让他今生获得身心轻安,来世受生清净天趣或者证得涅槃。

  【又应修行难行利行:一、于往昔未种善根者,难令行善;二、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,难行利行,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;三、诸已串习外道见者,难行利行,由憎圣教,愚痴邪执不解理故。

  菩萨又应修行三种难行的利行:

  一、往昔未曾种下善根的人,很难让他行善。

  二、现在财富、权位广大圆满的人,很难对他作利行,因为他安住大放逸处的缘故。

  三、已串习外道见的人,很难对他行持利行,因为他憎恨圣教、愚痴邪执而不能理解正理的缘故。

  【又应修行渐次利行,谓于劣慧者,先令修行粗浅教授;若成中慧,转中教授;成广大慧,为说深法,随转幽微教授教诫。

  又应修行渐次性的利行,即:对于智慧低劣者,先让他修行粗浅的教授;若智慧已转为中等,则进一步转入中等的教授;若智慧已成广大,就为他宣说甚深法要,转入幽微的教授教诫。

  申三、同事

  【同事者,谓于何义劝他安住,即于此义自当安住,若等若增。如是随作何事,先应缘于有情义利,定不应离利他意乐,然其加行,则先自调伏。

  所谓同事,即菩萨劝导他人安住何种所修,自己就应对此所修平等或增上地安住。像这样,不论做什么事,虽然首先都要缘有情的利益,内心不能远离利他的意乐,但在实际行持时,必须首先调伏自己。

  【如《无边功德赞》云:“有未自调伏,虽说正理教,违自语而行,不能调伏他。尊知此义故,心念诸众生,自未调伏时,暂勤自调伏。”

  如《无边功德赞》说:没有调伏自己的人,虽然宣说真实的正理和圣教,但由于自己的行为与所说相违,故而不能调伏他人。世尊深知此理,所以内心忆念利益众生,在自心尚未调伏的阶段,暂时先精勤地调伏自心。

  《广大游戏经》中说:自己尚未解脱,不能令他人解脱,如同盲人不能为他人指示道路。自己若已解脱,则能救度他人,如具眼者能引导他人上路。

  未二、四摄事摄为二事

  【又四摄事可摄为二,谓以财摄及以法摄。财施为初,余三属法,法为所缘、正行、清净之法,

  四摄事可以归摄为二摄,即以财摄和以法摄。财布施是以财物摄受,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则属于以法摄受,法是所缘之法、正行之法和清净之法。

  爱语配所缘之法,利行配正行之法,同事配清净之法。能让所化缘三藏十二部,通过闻思断除疑惑、产生信解,是爱语。能让所化一心串习闻思所引的定解,是利行。能让所化修行辗转增长,清净一切垢染,是同事。

  【如云:“由财及以法,谓所缘法等,由此二摄门,说为四摄事。”

  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说:四摄法归纳为以财摄受和以法摄受两种,以法摄受又有所缘之法、正行之法、清净之法三种(所缘之法是六波罗蜜多等法,以爱语宣说;正行之法是以利行修持;清净之法,即以同事方式能净除六度的违品——悭吝等垢染)。由此财摄和法摄两方面,承许为四摄事。

  未三、四摄是利他唯一之道

  菩萨利他的方便除了四摄之外,再没有其它道可行。

  【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,故是共道。

  此四摄法是三世一切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,所以是一切菩萨所共行的大道。

  【如云:“已摄及当摄,现摄悉皆同,是故此即是,成熟有情道。”

  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所说:诸佛菩萨往昔已作、未来将作、现在正作的摄受,都是以四摄法而摄受有情,因此,四摄法是成熟有情唯一的妙道。

  未四、六度四摄是成就二利的总纲

  【又菩萨行总有无边,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,以诸菩萨惟二所作:一、自内成熟成佛资粮,二、为成熟他有情相续,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。

  菩萨行总的来说,有无量无边,然而其总纲即是六度四摄,因为菩萨只有两种所作:一是在自相续中成熟成佛的资粮;二是成熟其他有情的相续,而六度四摄正是能成办此二事的方便。

  【如《菩萨地》云:“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,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。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。”

  如《菩萨地》所说:由诸波罗蜜多能成熟自相续的一切佛法,由诸摄事能成熟一切有情。当知以六度和四摄概略宣说了菩萨的一切善法作业。

  【故于此中略说彼二。若欲广知,应于《菩萨地》中寻求。

  因此,在此处上士道的道次第中,大略宣说了这二者。如果想要广泛地了解,应当在《菩萨地》中寻求。

  在《菩萨地》中,对六度四摄讲解得非常全面细致,若能深入学习一定会得到具体深刻的认识。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:“广大道的此宗极为善妙应理,应知在唯识名言理论的基础上,必须建立广大道轨。因此,圣者无著所创立的广大道,为一切大乘所需之关要。”

  未五、根本后得位时如何行持

  【又此根本、后得时,应如何行者,如尊者云:“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,由本后瑜伽,坚修资粮道。”

  在入定和出定时,应如何行持呢?如阿底峡尊者所说:六波罗蜜多等菩萨的广大行,由入定和出定的瑜伽,坚持修习资粮道。

  【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、住资粮道,根本、后得皆不出六度。故六度中,有是根本定时所修,有者是于后得时修。

  这是说,初发业菩萨受取菩萨戒、安住资粮道时,不论根本位或后得位,都不外乎修习六度。因此,六度中有些是根本定时所修,有些是后得时所修。

  (具体是:)

  【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,是于根本定时所修。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、般若一分,是后得时修。精进俱通根本、后得。忍中一分定思深法,于定时修。

  静虑自性的奢摩他和般若度自性的毗钵舍那这两者中的一部分,是在根本定时所修。前三度和静虑、般若中的一部分,是在后得时所修。精进则通于根本定和后得位。安忍中的一分“定思深法”,是在入定时修。

  入定位修法:缘空性止观安住(无生法忍)。

  出定位修法:缘世俗法的事相而修习。比如,思惟业果或无常之相,或者心缘欲施舍之相、护持戒律之相、安然忍受怨害之相、四摄之相等而修习。

  【如尊者云:“起根本定时,遍观一切法,修幻等八喻,能净后分别,应正学方便。于根本定时,应恒常修习,止观分平等。”

  前五句是说出定位的修行,后三句是说入定位的修行。

  如阿底峡尊者所说:从根本定中起定时,遍观一切法,观修幻化等八喻,能净除出定时的分别念,应当着重修学方便(出定时应修两方面:一、着重学习方便;二、净除杂念。);安住根本定时,应当恒时修习止观平等。

  未六、难行串习极重要故,教诫对此精勤

  【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,闻时忧恼,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,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,久习之后,不待功用能任运转,故其串习极为切要。若见现前不能实行,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