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說,“欲爲精進的所依”。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辨中邊論》、《入阿毗達磨論》、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、《集論》、《廣五蘊論》等論典中,都說欲是精進的所依,以欲能發起精進。

  【此中勝解即是欲樂。

  此處“勝解”就是指欲樂。

  緣一個所愛樂的法,內心希求的狀態,即是勝解(欲樂)。其作用是直接引生精進心所,即勝解之果爲精進。因此,大乘精進的所依或根本,就是對于大乘法強有力的勝解。

  《顯揚聖教論》說:“欲者,謂于所樂境,希望爲體,勤依爲業。如經說:“欲爲一切諸法根本。””(欲是對于所愛樂的境內心希望,其作用是成爲精進的所依。如佛在經中說:“欲是一切諸法的根本。”)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說:“欲雲何?謂于彼彼境界,隨趣希樂。欲作何業?謂生勤勵爲業。”(“欲”就是對于彼彼境界,內心向往希求。“欲”的作業是引發精勤。)

  

  金二、生起勝解的必要

  【須發此者,如雲:“我從昔至今,于法離勝解,感如此困乏,故誰棄法解,佛說一切善,根本爲勝解。”

  引發勝解的必要,即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我從無始到現在,未曾對正法生起勝解,才感得于生死中這般困乏。因此,智者誰會舍棄對法的勝解?若想擺脫衰損,則須對法生起勝解。佛陀在《月燈經》中說:“一切善法都依靠勝解。”

  不遠離對法的勝解極爲重要,因爲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勝解或欲樂,若無勝解便會現前生死的衰損。

  以上講述了引生勝解的必要。從反面觀察,因爲遠離了勝解而導致無始至今在功德法財上極其匮乏、衰損。從正面觀察,若發起勝解,以勝解力便能勇猛修善,現前一切世間、出世間的圓滿。

  若配合叁士道解釋,即:若對斷惡行善沒有欲樂,則不會精進取舍善惡,而欠缺受生人天道的因,導致墮于惡趣的衰損中;若對解脫生死沒有欲樂(出離心),則不能勤修解脫道,從而困在生死輪回的衰損中;若對成佛、度衆生沒有欲樂(菩提心),則不能勤修菩薩行,而困在唯求自利的衰損中。反之,若有這叁種欲,便能依次成就人天善法、解脫善法和菩薩善法。所以佛說“一切善法的根本爲勝解”。

  金叁、如何生起勝解分叁:一、思惟業果能引發勝解的理由 二、修習業果而引生勝解之方法 叁、勸勉自己精進

  【勝解如何而起者,如雲:“又此之根本,恒修異熟果。”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、非愛諸果[25]道理。

  勝解如何生起呢?方法是思惟業果,如《入行論》說:“于法勝解的根本,是恒時思惟善惡業,及其各自的異熟果。”這是說,修習“從黑業和白業分別出生非愛諸果和可愛諸果”的道理。

  若對業果沒有獲得定解,則對任何法也無法獲得諸佛歡喜的定解,故應精勤修習業果。

  木一、思惟業果能引發勝解的理由

  【諸論又說信爲欲依,以從二種深忍之信,能引取舍二種欲故。

  “深忍信”:深深忍可于心而無法改變的信心,也叫勝解信。

  諸論典中除了說“欲爲進依”之外,還說“信爲欲依”,即由對黑白業果的深忍信能引生取舍兩種欲(依靠對黑業果的深忍信,能引生舍棄黑業、黑業果的欲;依靠對白業果的深忍信,能引生求取白業、白業果的欲),所以說思惟業果能生勝解。

  木二、修習業果而引生勝解之方法

  【此是思惟諸總業果,及特思惟諸菩薩行所有勝利,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。

  這是思惟總的諸業果,以及特別思惟菩薩行的利益和違越諸行的過患各種因果等。

  此處再次說到,對業果的勝解信是一切佛法的所依。下士道修習業果是上士道極爲重要的基礎。

  現代人對因果的信心薄弱,故其所謂的精進,大多也只是“泡沫精進”。說是學習高法,口口聲聲不用執著,但究其實質,只是想在輪回裏舒服地生活。這是放任自己的習氣,強化我愛執,哪裏有大乘精進的內涵?就連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因爲對業果生起勝解信,才能曆經千辛萬苦、百折不撓而即身成佛,我們對業果又豈能輕忽,而不求勝信解呢?

  以下歸納上述內容。

  上述重點是要我們認識五個法——善法、精進、欲樂、信心、思惟業果之間的關系,即:一切善法從精進生,精進從欲樂生,欲樂從深忍信生,深忍信從思惟黑白業果生。彌勒菩薩在《辨中邊論》中說:“爲斷除懈怠,修欲勤信安,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。”論中所開示的,就是這一修行法則。由此可見,欲樂或勝解是依靠反複思惟業果而生起的。

  木叁、勸勉自己精進

  【如是勝解大乘,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。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,一一功德畢竟圓滿,必須經曆多劫修習,不見我有淨除過失、引發功德一分精進,我實徒耗有暇之身。如是思惟自行策發。

  如是勝解大乘,然後思惟:“大乘的入門是發菩提心,即誓願淨除自他所有的過失,引生自他的一一功德。然而,要讓一一過失及其習氣究竟清淨,讓一一功德究竟圓滿,必須經曆多劫的勤修,但現在卻不見我有一分除過引德的精進,我真是無意義地浪費暇滿人身!”這樣思惟而鞭策自己。

  “誓除自他一切過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”,這是說菩提心的具體內容。發菩提心就是立誓讓自他成佛,而佛果又是障無不盡、德無不圓,因此發菩提心是發誓由自己來遣除自他的一切過失、引發自他的一切功德。

  【如雲:“我應除自他,無量諸過失,然盡一一過,須經諸劫海,未見我有此,斷過精進分,墮無量苦處,我心何不裂?”

  如《入行論》說:自他的無量過失,我都應當一一遣除,因爲我初發心時立下了這樣的誓言。然而,遣除其中每一種過失,都要經曆如海的時劫,卻不見我有一分斷除過失的精進,若不加以對治,最後一定會墮入無量痛苦的惡趣深淵。想到此處,我的心爲何不碎裂呢?我的心實在太堅硬了!

  【我應勤引發,自他衆功德,然修一一德,須曆經劫海,我終未能起,修此德[26]一分,我將難得身,空棄實奇哉。”

  同樣,自他解脫及一切種智的衆多功德,我都應當精勤引發,因爲我初發心時就立下了這樣的誓言。然而,成就每一分功德都需在如海時劫中精勤積資,但我始終未能成辦一種功德的一分正因。人身如此難得,我卻無意義地荒廢,這實在很荒唐。

  總之,一遍又一遍地思惟善業的利益和不善業的過患,就能生起對因果的深忍信。

  實際上,叁士道都是以深信因果爲基礎:

  首先宣說十種黑白業果,建立下士道;其次宣說苦集滅道染淨兩重因果,建立中士道;最後宣說發菩提心、行六度四攝的大乘因果,建立上士道。若對因果有信心,就能生起由下至上、從粗到細種種取舍的欲。

  欲有多重要呢?比如,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人心中的欲,而能讓我們精進行道的動力唯一是善法欲。有了善法欲,精進自然就能發起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“菩薩有叁種思惟:若我不作,不得果報;若我不自作,不從他來;若我作者,終不失。如是思惟,當必精進,爲佛道故,勤修專精而不放逸。(菩薩時時作叁種思惟:一、如果我不做,不可能無因得果;二、如果我不自己做,不可能從他處得果;叁、如果我做,終究不會空耗。這樣思惟之後,一定會發起精進,爲了成就佛道,一心勤修而不放逸。)”這也是基于對業果的深忍信,菩薩深深知道,自己若不努力,怎能讓自他離一切過、證一切德?思惟之後,爲了成佛度衆生,日夜熾燃精進,不浪費分秒時間。

  彌勒菩薩在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教誡:小乘人只爲自己斷煩惱,也知道成辦此事需如兩木不斷摩擦才能出火一樣,無因不可能得果。菩薩反觀自己的承諾是要斷除自他一切衆生的業惑,爲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,理應比聲聞精進百倍。這也是由思惟業果而發起勝解力。

  《觀心疏》中說:“夫欲建小事,心不決志,尚不能成,況欲排五住之重關,度生死之大海,而不勤勞,妙道何由可具?(若不決心奮發,小事尚且不成,何況要破五住煩惱的重關,度越生死大海,不勤修如何成就妙道?)”

  亥二、發堅固力分叁:一、堅固力的體相 二、堅固力生起之理 叁、攝義

  金一、堅固力的體相

  【堅固力者,謂于何事發起精進,即于彼事究竟不退。

  “堅固力”,是指對于某事發起精進之後,就對此事究竟不退。

  在大乘道中,能不退失所行善法而堅持到底的心力,叫堅固力。

  金二、堅固力生起之理分二:一、觀察之後趣入 二、生起叁種慢

  木一、觀察之後趣入

  【此初不應率爾而行,當善觀察,見其能辦次乃進趣,若不能者則莫趣入。與其既行中間廢舍,莫若最初不趣爲勝。

  最初不應輕率而行,應當仔細觀察,見自己能夠成辦之後,才可以趣入,如果沒有能力成辦,最初就不要趣入。與其行至中間半途而廢,不如最初不趣入爲妙。

  【其因相者,以于中間棄舍誓願,若成串習,由此等流,則余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,于現法中增長衆惡,于余生中增長苦果。

  “須先觀察然後趣入”的理由是:如果行至中途就舍棄誓願,一旦養成習慣,以此等流作用,來世也會舍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