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说,“欲为精进的所依”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辨中边论》、《入阿毗达磨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《集论》、《广五蕴论》等论典中,都说欲是精进的所依,以欲能发起精进。
【此中胜解即是欲乐。】
此处“胜解”就是指欲乐。
缘一个所爱乐的法,内心希求的状态,即是胜解(欲乐)。其作用是直接引生精进心所,即胜解之果为精进。因此,大乘精进的所依或根本,就是对于大乘法强有力的胜解。
《显扬圣教论》说:“欲者,谓于所乐境,希望为体,勤依为业。如经说:“欲为一切诸法根本。””(欲是对于所爱乐的境内心希望,其作用是成为精进的所依。如佛在经中说:“欲是一切诸法的根本。”)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说:“欲云何?谓于彼彼境界,随趣希乐。欲作何业?谓生勤励为业。”(“欲”就是对于彼彼境界,内心向往希求。“欲”的作业是引发精勤。)
金二、生起胜解的必要
【须发此者,如云:“我从昔至今,于法离胜解,感如此困乏,故谁弃法解,佛说一切善,根本为胜解。”】
引发胜解的必要,即如《入行论》所说:我从无始到现在,未曾对正法生起胜解,才感得于生死中这般困乏。因此,智者谁会舍弃对法的胜解?若想摆脱衰损,则须对法生起胜解。佛陀在《月灯经》中说:“一切善法都依靠胜解。”
不远离对法的胜解极为重要,因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胜解或欲乐,若无胜解便会现前生死的衰损。
以上讲述了引生胜解的必要。从反面观察,因为远离了胜解而导致无始至今在功德法财上极其匮乏、衰损。从正面观察,若发起胜解,以胜解力便能勇猛修善,现前一切世间、出世间的圆满。
若配合三士道解释,即:若对断恶行善没有欲乐,则不会精进取舍善恶,而欠缺受生人天道的因,导致堕于恶趣的衰损中;若对解脱生死没有欲乐(出离心),则不能勤修解脱道,从而困在生死轮回的衰损中;若对成佛、度众生没有欲乐(菩提心),则不能勤修菩萨行,而困在唯求自利的衰损中。反之,若有这三种欲,便能依次成就人天善法、解脱善法和菩萨善法。所以佛说“一切善法的根本为胜解”。
金三、如何生起胜解分三:一、思惟业果能引发胜解的理由 二、修习业果而引生胜解之方法 三、劝勉自己精进
【胜解如何而起者,如云:“又此之根本,恒修异熟果。”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、非爱诸果[25]道理。】
胜解如何生起呢?方法是思惟业果,如《入行论》说:“于法胜解的根本,是恒时思惟善恶业,及其各自的异熟果。”这是说,修习“从黑业和白业分别出生非爱诸果和可爱诸果”的道理。
若对业果没有获得定解,则对任何法也无法获得诸佛欢喜的定解,故应精勤修习业果。
木一、思惟业果能引发胜解的理由
【诸论又说信为欲依,以从二种深忍之信,能引取舍二种欲故。】
“深忍信”:深深忍可于心而无法改变的信心,也叫胜解信。
诸论典中除了说“欲为进依”之外,还说“信为欲依”,即由对黑白业果的深忍信能引生取舍两种欲(依靠对黑业果的深忍信,能引生舍弃黑业、黑业果的欲;依靠对白业果的深忍信,能引生求取白业、白业果的欲),所以说思惟业果能生胜解。
木二、修习业果而引生胜解之方法
【此是思惟诸总业果,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,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。】
这是思惟总的诸业果,以及特别思惟菩萨行的利益和违越诸行的过患各种因果等。
此处再次说到,对业果的胜解信是一切佛法的所依。下士道修习业果是上士道极为重要的基础。
现代人对因果的信心薄弱,故其所谓的精进,大多也只是“泡沫精进”。说是学习高法,口口声声不用执著,但究其实质,只是想在轮回里舒服地生活。这是放任自己的习气,强化我爱执,哪里有大乘精进的内涵?就连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因为对业果生起胜解信,才能历经千辛万苦、百折不挠而即身成佛,我们对业果又岂能轻忽,而不求胜信解呢?
以下归纳上述内容。
上述重点是要我们认识五个法——善法、精进、欲乐、信心、思惟业果之间的关系,即:一切善法从精进生,精进从欲乐生,欲乐从深忍信生,深忍信从思惟黑白业果生。弥勒菩萨在《辨中边论》中说:“为断除懈怠,修欲勤信安,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。”论中所开示的,就是这一修行法则。由此可见,欲乐或胜解是依靠反复思惟业果而生起的。
木三、劝勉自己精进
【如是胜解大乘,入大乘门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。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,一一功德毕竟圆满,必须经历多劫修习,不见我有净除过失、引发功德一分精进,我实徒耗有暇之身。如是思惟自行策发。】
如是胜解大乘,然后思惟:“大乘的入门是发菩提心,即誓愿净除自他所有的过失,引生自他的一一功德。然而,要让一一过失及其习气究竟清净,让一一功德究竟圆满,必须经历多劫的勤修,但现在却不见我有一分除过引德的精进,我真是无意义地浪费暇满人身!”这样思惟而鞭策自己。
“誓除自他一切过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”,这是说菩提心的具体内容。发菩提心就是立誓让自他成佛,而佛果又是障无不尽、德无不圆,因此发菩提心是发誓由自己来遣除自他的一切过失、引发自他的一切功德。
【如云:“我应除自他,无量诸过失,然尽一一过,须经诸劫海,未见我有此,断过精进分,堕无量苦处,我心何不裂?”】
如《入行论》说:自他的无量过失,我都应当一一遣除,因为我初发心时立下了这样的誓言。然而,遣除其中每一种过失,都要经历如海的时劫,却不见我有一分断除过失的精进,若不加以对治,最后一定会堕入无量痛苦的恶趣深渊。想到此处,我的心为何不碎裂呢?我的心实在太坚硬了!
【“我应勤引发,自他众功德,然修一一德,须历经劫海,我终未能起,修此德[26]一分,我将难得身,空弃实奇哉。”】
同样,自他解脱及一切种智的众多功德,我都应当精勤引发,因为我初发心时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。然而,成就每一分功德都需在如海时劫中精勤积资,但我始终未能成办一种功德的一分正因。人身如此难得,我却无意义地荒废,这实在很荒唐。
总之,一遍又一遍地思惟善业的利益和不善业的过患,就能生起对因果的深忍信。
实际上,三士道都是以深信因果为基础:
首先宣说十种黑白业果,建立下士道;其次宣说苦集灭道染净两重因果,建立中士道;最后宣说发菩提心、行六度四摄的大乘因果,建立上士道。若对因果有信心,就能生起由下至上、从粗到细种种取舍的欲。
欲有多重要呢?比如,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心中的欲,而能让我们精进行道的动力唯一是善法欲。有了善法欲,精进自然就能发起。
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菩萨有三种思惟:若我不作,不得果报;若我不自作,不从他来;若我作者,终不失。如是思惟,当必精进,为佛道故,勤修专精而不放逸。(菩萨时时作三种思惟:一、如果我不做,不可能无因得果;二、如果我不自己做,不可能从他处得果;三、如果我做,终究不会空耗。这样思惟之后,一定会发起精进,为了成就佛道,一心勤修而不放逸。)”这也是基于对业果的深忍信,菩萨深深知道,自己若不努力,怎能让自他离一切过、证一切德?思惟之后,为了成佛度众生,日夜炽燃精进,不浪费分秒时间。
弥勒菩萨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教诫:小乘人只为自己断烦恼,也知道成办此事需如两木不断摩擦才能出火一样,无因不可能得果。菩萨反观自己的承诺是要断除自他一切众生的业惑,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理应比声闻精进百倍。这也是由思惟业果而发起胜解力。
《观心疏》中说:“夫欲建小事,心不决志,尚不能成,况欲排五住之重关,度生死之大海,而不勤劳,妙道何由可具?(若不决心奋发,小事尚且不成,何况要破五住烦恼的重关,度越生死大海,不勤修如何成就妙道?)”
亥二、发坚固力分三:一、坚固力的体相 二、坚固力生起之理 三、摄义
金一、坚固力的体相
【坚固力者,谓于何事发起精进,即于彼事究竟不退。】
“坚固力”,是指对于某事发起精进之后,就对此事究竟不退。
在大乘道中,能不退失所行善法而坚持到底的心力,叫坚固力。
金二、坚固力生起之理分二:一、观察之后趣入 二、生起三种慢
木一、观察之后趣入
【此初不应率尔而行,当善观察,见其能办次乃进趣,若不能者则莫趣入。与其既行中间废舍,莫若最初不趣为胜。】
最初不应轻率而行,应当仔细观察,见自己能够成办之后,才可以趣入,如果没有能力成办,最初就不要趣入。与其行至中间半途而废,不如最初不趣入为妙。
【其因相者,以于中间弃舍誓愿,若成串习,由此等流,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,于现法中增长众恶,于余生中增长苦果。】
“须先观察然后趣入”的理由是:如果行至中途就舍弃誓愿,一旦养成习惯,以此等流作用,来世也会舍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