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菩萨知识为证,立彼等前立大誓愿:未度有情令度脱等。次见有情数类繁多,行为暴恶,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,或见二种资粮、无边难行皆须修学,为怯弱缘,若更舍置发心重担,较别解脱他胜之罪,尤为重大。”所以,舍弃发心重担,罪过比别解脱的他胜罪还严重。
【以与龙猛、无著抉择如来密意、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。】
因为这与龙猛、无著菩萨抉择如来密意、最极增长菩提心力量的道理极其相违。所以,这是背道而驰的做法,只会减弱菩提心的力量。
大乘分有龙猛甚深见和无著广大行二大车轨。龙猛菩萨的《宝鬘论》和无著菩萨的《菩萨地》等中,都抉择了佛陀的密意,开示这一最大量增长菩提心力量的秘密。我们的修行若与二大车开示的道理相违,那么是增长或损减大乘善根呢?是否南辕北辙、愈趋愈远呢?
【如是若仅怯弱而住,全无所益,反渐怯劣,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,策举其心,则办诸利如在掌内。】
面对浩瀚如海的菩萨万行,如果只是让自己消极地停滞于怯弱的心态中,则不仅没有任何利益,反而让自己逐渐怯弱羸劣。所以,首先应主动了解修证菩提的方法,然后提起心力,则成办诸利就如握在手中一样容易。
【如《本生论》云:“怯弱无益脱[23]匮乏,是故不应徒忧恼,若依能办利聪睿,虽极难事亦易脱。”】
“匮乏”是指功德法财、道果成就的贫乏。
如《本生论》说:怯弱对我们毫无利益,它并不能让我们脱离匮乏,所以不必无意义地忧恼。如果依靠能成办义利的聪睿,哪怕极其困难的事,也很容易从中解脱。
【“故莫恐怖莫忧恼,如其方便办所作,智者威坚而策举,办一切利如在掌。”】
因此,不必恐慌,不必忧恼,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成办所作。通达方法的智者不畏艰难、意志坚定,鞭策自己振奋心力,如是成办一切义利如握掌中。
【圣者无著数数说为当具二事:一、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,应无怯弱;二、于下劣功德,不应喜足。】
圣者无著菩萨反复强调说,应当具备两点:一、虽已了知如何学习广大法藏的道理,但内心不应怯弱;二、不应对下劣功德感到满足,即不应得少为足。
《菩萨地》说:“若诸菩萨闻说种种最极广大、最极甚深、不可思议、不可度量菩萨精进,不自轻蔑,心不怯弱,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别证中,而生喜足,不求上进,是名菩萨不退弱精进。”
【然现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,或生少分真实功德,便觉已进极大道位,计惟修此便为满足。若为智者知道扼要,依于教理善为开晓,谓此虽是一分功德,然惟以此全无所至。果能了解,意必怯退。】
但是,现在人生起少分相似或真实功德,便感觉自己进证了很高的道位,认为只要修这一点就足够了。如果有智者了知圣道的扼要,按照教理开导他说:这虽然是一分功德,但仅凭这一点哪里也到不了(依靠这少分功德不会有任何成就,无法证入五道十地任何道位)。果真能够了解这一点,内心必会怯弱、退屈。
【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,更求上胜,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,极为稀少。】
因此,既能不满足于一分功德而更求上进,又能在了知必须修学无边学处之后心不怯弱,这样的人极为罕见。
以上讲了大乘菩萨应当具有无厌足和无怯弱的勇悍,这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言教。
佛在《六波罗蜜多经》中对慈氏菩萨说,在听到众生无边际、佛果功德无边际时,不仅不应怯弱,反而要发起猛利誓愿,永无疲厌地取证。
佛说:“譬如有一位菩萨寿命无量,他往东方走过了无量三千大千世界,让所经国土的每一位有情都得证大涅槃,并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如此广度众生。在我看来,此菩萨所度化的众生如指甲上的土那么少,而东方世界未被度化的众生,如大地土那么多。南西北方、四维上下的世界,也是如此。即使有情这样无量无边,菩萨也没有厌舍、退转之心,始终一如既往地精进不息。
菩萨若能发起这样的大愿,就能毫无困难地修集菩提资粮,三界中的一切智慧、福德、尊贵、自在,不必勤作自然全部获得。”
这段是说,菩萨若能发起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的大心,身心无比振奋,则任修何法都无所畏惧。因为能完全放下自己,发愿尽未来际献身于利益众生,由此也就能无勤获得所有的智慧、福德、尊贵、自在。
佛又告诉慈氏:“菩萨摩诃萨!十方世界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众生,有学无学的圣者和辟支佛,总集他们勤修的功德,也不及如来一毫毛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。这一一毛端都是从如来无量功德出生,合集如来身中一切毛端的功德,才能成就如来一根头发的功德。如来有八万四千根头发,一一都具有如是功德,合集此等功德,才成就如来的一个随好。如来又有八十种随好,合集此等功德,才成就如来的一种妙相。如来又有三十二相,其功德总和的百千倍,成就如来的眉间白毫相。白毫相圆满,宛转右旋,明净鲜白,在黑夜宛如明星般闪亮。舒展开来,上照色界天,收卷起来,又恢复如初,安住眉间。
这一白毫相功德的百千倍,成就佛顶肉髻相。肉髻功德的一千倍,仍不及如来梵音声相的功德。如来梵音下可无碍传到阿鼻地狱,上能传至色究竟天。以上无量无边的功德,都是由如来的大悲所化现。
这样的化身是由无量功德修集而成,无法言喻,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相比。化身功德的一千倍,成就佛的报身;报身功德的百千万倍,成就佛的法身。这种功德之量,以心识无法测知。
如果有人听到佛的无边功德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此人成就精进波罗蜜多。应发如是大心:我已见到佛身的无量福德聚,我也誓证佛果无边功德,为此勤行精进、不顾惜身命。为利一切有情,纵然要在无量劫中感受恶趣大苦,我也心无忧悔,愿让一切众生都圆满成就六波罗蜜多,得成无上菩提。”
此段是从人天众生,声缘圣者,如来化、报、法三身功德的层层较量,而显示出佛果功德浩瀚如海。如果我们稍修些许功德,就以少为足、不求上进,则完全违背了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的誓言。若不遣除这种以少为足的心理,则会让大乘种性的力量日益消弱,最终口中虽然说大乘,事实上已沦为小乘。
佛又宣说如来的智慧之量:“比如,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。南洲方圆七千由旬,东洲方圆八千由旬,西洲方圆九千由旬,北洲方圆一万由旬。须弥山浸在水中八万由旬,高出水面八万由旬,四面也各有八万由旬。山王外又有七重金山,八大海水围绕,最外边有大铁围山。现在将所有四大部洲、各大山王都做成纸张,八大海水化为墨汁,一切草木取来做笔,所有人天众生在一劫中不断书写,仍不能描述舍利弗智慧的十六分之一。
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智慧合集起来与舍利弗相等,而大菩萨了达布施波罗蜜多的所有智慧,又较此功德超胜一百倍;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具有布施波罗蜜多的智慧,又不如一位大菩萨所获净戒波罗蜜多的智慧。如此一直类比到般若波罗蜜多。
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具有六波罗蜜多的智慧,仍不如一位初地菩萨所获得的智慧。如此从初地到十地,智慧之量一直成倍增长。十地菩萨所获得的智慧,和你补处菩萨的智慧相比,又不及百千分之一。”
这时,慈氏菩萨心想:佛今天在大众中对我如此称赞,让我深生颤栗。
佛告诉菩萨:“善男子,请谛听!如果大千世界中的众生智慧都如慈氏,这些菩萨在菩提树下坐道场,降伏魔军即将成佛,彼等智慧的总和仍不及佛陀智慧的百千万分之一。
慈氏!你要知道,如来的智慧甚深无量,不可思议,这并非比喻所能衡量。若有菩萨听到诸佛的甚深智慧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此菩萨应备加精进来成就波罗蜜多。懈怠者尚且不能成办世间小善,何况成就如来大智慧到彼岸,救度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!”
大乘菩萨的目标是求证诸佛甚深智慧。若有大心求证极果,就不会以人天福报、声缘果位或者一到十地之功德为满足。再者,虽然听到诸佛的无边功德,而发起求证之心,但没有精进,世间小事尚且无法成办,何况现证无上菩提。所以佛劝导菩萨应备加精进来成就波罗蜜多。
有一则关于这一世的观音上师——嘉瓦仁波切的故事。他的住处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,是从尼泊尔某地迎请来的。
当这尊观音像被迎请来,正准备供养给嘉瓦仁波切时,圣像开口对仁波切说:“要勤行精进行,为了教法和众生的慧命,不应懈怠。基于你所具身心的两种力量,去圆满教法和众生的义利,祈愿你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。”
这是观世音菩萨和嘉瓦仁波切见面的缘起,劝请嘉瓦仁波切能对教法和众生一一精进。
以上讲述了诸佛菩萨的教言,目的是要提醒大家:大乘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誓言,此誓言落实和圆满的关键在于精进行,精进行又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不以少为足的志气。对大乘菩萨来说,此如心脏般重要,若无大志气,欲修大乘也只是妄谈而已。
戍二、修积顺缘护助资粮分四:一、发胜解力 二、发坚固力 三、发欢喜力 四、暂止息力
【第二,积集顺缘护助资粮[24]分四:一、发胜解力;二、发坚固力;三、发欢喜力;四、暂止息力。】
亥一、发胜解力分三:一、胜解的体相 二、生起胜解的必要 三、如何生起胜解
【今初】
金一、胜解的体相
【诸论中说,欲为进依。】
许多论典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