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知識爲證,立彼等前立大誓願:未度有情令度脫等。次見有情數類繁多,行爲暴惡,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,或見二種資糧、無邊難行皆須修學,爲怯弱緣,若更舍置發心重擔,較別解脫他勝之罪,尤爲重大。”所以,舍棄發心重擔,罪過比別解脫的他勝罪還嚴重。

  【以與龍猛、無著抉擇如來密意、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。

  因爲這與龍猛、無著菩薩抉擇如來密意、最極增長菩提心力量的道理極其相違。所以,這是背道而馳的做法,只會減弱菩提心的力量。

  大乘分有龍猛甚深見和無著廣大行二大車軌。龍猛菩薩的《寶鬘論》和無著菩薩的《菩薩地》等中,都抉擇了佛陀的密意,開示這一最大量增長菩提心力量的秘密。我們的修行若與二大車開示的道理相違,那麼是增長或損減大乘善根呢?是否南轅北轍、愈趨愈遠呢?

  【如是若僅怯弱而住,全無所益,反漸怯劣,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,策舉其心,則辦諸利如在掌內。

  面對浩瀚如海的菩薩萬行,如果只是讓自己消極地停滯于怯弱的心態中,則不僅沒有任何利益,反而讓自己逐漸怯弱羸劣。所以,首先應主動了解修證菩提的方法,然後提起心力,則成辦諸利就如握在手中一樣容易。

  【如《本生論》雲:“怯弱無益脫[23]匮乏,是故不應徒憂惱,若依能辦利聰睿,雖極難事亦易脫。”

  “匮乏”是指功德法財、道果成就的貧乏。

  如《本生論》說:怯弱對我們毫無利益,它並不能讓我們脫離匮乏,所以不必無意義地憂惱。如果依靠能成辦義利的聰睿,哪怕極其困難的事,也很容易從中解脫。

  【“故莫恐怖莫憂惱,如其方便辦所作,智者威堅而策舉,辦一切利如在掌。”

  因此,不必恐慌,不必憂惱,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成辦所作。通達方法的智者不畏艱難、意志堅定,鞭策自己振奮心力,如是成辦一切義利如握掌中。

  【聖者無著數數說爲當具二事:一、雖善了知于廣大法學習道理,應無怯弱;二、于下劣功德,不應喜足。

  聖者無著菩薩反複強調說,應當具備兩點:一、雖已了知如何學習廣大法藏的道理,但內心不應怯弱;二、不應對下劣功德感到滿足,即不應得少爲足。

  《菩薩地》說:“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、最極甚深、不可思議、不可度量菩薩精進,不自輕蔑,心不怯弱,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,而生喜足,不求上進,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。”

  【然現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,或生少分真實功德,便覺已進極大道位,計惟修此便爲滿足。若爲智者知道扼要,依于教理善爲開曉,謂此雖是一分功德,然惟以此全無所至。果能了解,意必怯退。

  但是,現在人生起少分相似或真實功德,便感覺自己進證了很高的道位,認爲只要修這一點就足夠了。如果有智者了知聖道的扼要,按照教理開導他說:這雖然是一分功德,但僅憑這一點哪裏也到不了(依靠這少分功德不會有任何成就,無法證入五道十地任何道位)。果真能夠了解這一點,內心必會怯弱、退屈。

  【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執爲足,更求上勝,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,極爲稀少。

  因此,既能不滿足于一分功德而更求上進,又能在了知必須修學無邊學處之後心不怯弱,這樣的人極爲罕見。

  以上講了大乘菩薩應當具有無厭足和無怯弱的勇悍,這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言教。

  佛在《六波羅蜜多經》中對慈氏菩薩說,在聽到衆生無邊際、佛果功德無邊際時,不僅不應怯弱,反而要發起猛利誓願,永無疲厭地取證。

  佛說:“譬如有一位菩薩壽命無量,他往東方走過了無量叁千大千世界,讓所經國土的每一位有情都得證大涅槃,並在無量阿僧祇劫中如此廣度衆生。在我看來,此菩薩所度化的衆生如指甲上的土那麼少,而東方世界未被度化的衆生,如大地土那麼多。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的世界,也是如此。即使有情這樣無量無邊,菩薩也沒有厭舍、退轉之心,始終一如既往地精進不息。

  菩薩若能發起這樣的大願,就能毫無困難地修集菩提資糧,叁界中的一切智慧、福德、尊貴、自在,不必勤作自然全部獲得。”

  這段是說,菩薩若能發起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的大心,身心無比振奮,則任修何法都無所畏懼。因爲能完全放下自己,發願盡未來際獻身于利益衆生,由此也就能無勤獲得所有的智慧、福德、尊貴、自在。

  佛又告訴慈氏:“菩薩摩诃薩!十方世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衆生,有學無學的聖者和辟支佛,總集他們勤修的功德,也不及如來一毫毛功德的百千萬分之一。這一一毛端都是從如來無量功德出生,合集如來身中一切毛端的功德,才能成就如來一根頭發的功德。如來有八萬四千根頭發,一一都具有如是功德,合集此等功德,才成就如來的一個隨好。如來又有八十種隨好,合集此等功德,才成就如來的一種妙相。如來又有叁十二相,其功德總和的百千倍,成就如來的眉間白毫相。白毫相圓滿,宛轉右旋,明淨鮮白,在黑夜宛如明星般閃亮。舒展開來,上照色界天,收卷起來,又恢複如初,安住眉間。

  這一白毫相功德的百千倍,成就佛頂肉髻相。肉髻功德的一千倍,仍不及如來梵音聲相的功德。如來梵音下可無礙傳到阿鼻地獄,上能傳至色究竟天。以上無量無邊的功德,都是由如來的大悲所化現。

  這樣的化身是由無量功德修集而成,無法言喻,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相比。化身功德的一千倍,成就佛的報身;報身功德的百千萬倍,成就佛的法身。這種功德之量,以心識無法測知。

  如果有人聽到佛的無邊功德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此人成就精進波羅蜜多。應發如是大心:我已見到佛身的無量福德聚,我也誓證佛果無邊功德,爲此勤行精進、不顧惜身命。爲利一切有情,縱然要在無量劫中感受惡趣大苦,我也心無憂悔,願讓一切衆生都圓滿成就六波羅蜜多,得成無上菩提。”

  此段是從人天衆生,聲緣聖者,如來化、報、法叁身功德的層層較量,而顯示出佛果功德浩瀚如海。如果我們稍修些許功德,就以少爲足、不求上進,則完全違背了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的誓言。若不遣除這種以少爲足的心理,則會讓大乘種性的力量日益消弱,最終口中雖然說大乘,事實上已淪爲小乘。

  佛又宣說如來的智慧之量:“比如,舍利弗在聲聞衆中智慧第一。南洲方圓七千由旬,東洲方圓八千由旬,西洲方圓九千由旬,北洲方圓一萬由旬。須彌山浸在水中八萬由旬,高出水面八萬由旬,四面也各有八萬由旬。山王外又有七重金山,八大海水圍繞,最外邊有大鐵圍山。現在將所有四大部洲、各大山王都做成紙張,八大海水化爲墨汁,一切草木取來做筆,所有人天衆生在一劫中不斷書寫,仍不能描述舍利弗智慧的十六分之一。

  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的智慧合集起來與舍利弗相等,而大菩薩了達布施波羅蜜多的所有智慧,又較此功德超勝一百倍;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都具有布施波羅蜜多的智慧,又不如一位大菩薩所獲淨戒波羅蜜多的智慧。如此一直類比到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都具有六波羅蜜多的智慧,仍不如一位初地菩薩所獲得的智慧。如此從初地到十地,智慧之量一直成倍增長。十地菩薩所獲得的智慧,和你補處菩薩的智慧相比,又不及百千分之一。”

  這時,慈氏菩薩心想:佛今天在大衆中對我如此稱贊,讓我深生顫栗。

  佛告訴菩薩:“善男子,請谛聽!如果大千世界中的衆生智慧都如慈氏,這些菩薩在菩提樹下坐道場,降伏魔軍即將成佛,彼等智慧的總和仍不及佛陀智慧的百千萬分之一。

  慈氏!你要知道,如來的智慧甚深無量,不可思議,這並非比喻所能衡量。若有菩薩聽到諸佛的甚深智慧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此菩薩應備加精進來成就波羅蜜多。懈怠者尚且不能成辦世間小善,何況成就如來大智慧到彼岸,救度盡虛空界的一切衆生!”

  大乘菩薩的目標是求證諸佛甚深智慧。若有大心求證極果,就不會以人天福報、聲緣果位或者一到十地之功德爲滿足。再者,雖然聽到諸佛的無邊功德,而發起求證之心,但沒有精進,世間小事尚且無法成辦,何況現證無上菩提。所以佛勸導菩薩應備加精進來成就波羅蜜多。

  有一則關于這一世的觀音上師——嘉瓦仁波切的故事。他的住處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,是從尼泊爾某地迎請來的。

  當這尊觀音像被迎請來,正准備供養給嘉瓦仁波切時,聖像開口對仁波切說:“要勤行精進行,爲了教法和衆生的慧命,不應懈怠。基于你所具身心的兩種力量,去圓滿教法和衆生的義利,祈願你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。”

  這是觀世音菩薩和嘉瓦仁波切見面的緣起,勸請嘉瓦仁波切能對教法和衆生一一精進。

  以上講述了諸佛菩薩的教言,目的是要提醒大家:大乘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誓言,此誓言落實和圓滿的關鍵在于精進行,精進行又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和不以少爲足的志氣。對大乘菩薩來說,此如心髒般重要,若無大志氣,欲修大乘也只是妄談而已。

  戍二、修積順緣護助資糧分四:一、發勝解力 二、發堅固力 叁、發歡喜力 四、暫止息力

  【第二,積集順緣護助資糧[24]分四:一、發勝解力;二、發堅固力;叁、發歡喜力;四、暫止息力。

  亥一、發勝解力分叁:一、勝解的體相 二、生起勝解的必要 叁、如何生起勝解

  【今初

  金一、勝解的體相

  【諸論中說,欲爲進依。

  許多論典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