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棄所受的學處等,由此當生增長許多惡業,在余生中增長苦果。
“當生”指舍棄誓願等的那一生,“余生”指那一生的來世。以當生增長惡業爲因,其來世自然增長苦果。比如,今生棄舍誓願,現前就增長惡業,在今生的來世增長苦果。若以等流力導致第二世也舍棄學處,則在第二世的當生增長惡業,在第二世的來世增長苦果。
【又因先思作此事故,未修余善,退舍先作,其果下劣,即此一事亦未究竟,故其所作終無圓滿。】
又因爲首先是考慮做這件事,決定之後,將精力和時間都投注其中,因此放棄了修習其它善行的機會。如果中途又放棄,則此善業之果會極爲低劣,這件事也沒有究竟完成。因此,所做諸事終究沒有一件圓滿。
比如,某學生考大學填志願時,沒有慎重考慮,隨便填了數學系。學了兩年後,學不上去,便轉到物理系。這樣兩年的寶貴時間都浪費了,學習成果也可想而知,而且以後一見數學就不喜歡。像這樣,做事常常做到一半就舍棄,如此養成惡習,做什麼都不會成功。可見,一開始慎重抉擇極其重要,凡事養成慎始慎終的習慣,是成功的關鍵。
【總之誓作何事,其事未成亦障余事。由其等流,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。】
總之,不論下定決心做什麼事,假如這件事沒有完成,也會障礙其它事的圓滿。由此等流或習慣性,會導致誓願受取的律儀也不堅固。
【如雲:“先應觀加行,應作不應作,未作爲第一,作後不應退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做任何事情之前,首先應估量自己的能力,有能力才做,沒有能力就不做。而且,如果不做,最好最初就不做,一旦做了就要堅持到底,沒有完成之前不能中途放棄。
【“余生亦成習,當增諸惡苦,障余及果劣,此亦未能辦。”】
做事中途放棄的過患:由于串習的力量,來世修善時也會習慣性地半途而廢(造作等流果)。如是毀壞誓言的人將會增長罪惡和痛苦(士用果),並且會障礙後面所做的其它事,其果也會變得低劣,果的成熟也將推遲,而且這件事本身也沒有完成。
以上是教誡我們,做事必須先觀察再趣入。古德每造一部論典,首先都建立誓言,在未完成之前始終不放棄。他們的誓言都像刻在石頭上,觀察好了就不會更改,這也是由于對上述道理生起深刻定解所養成的品格。
佛在菩提樹下發誓:若不成道,終不起座。《雜阿含經》說:“如是比丘精勤方便,肌膚瘦損,筋連骨立,不舍善法,乃至未得所應得者,不舍精進,常攝其心,不放逸住。(比丘精勤修道,即使身體消瘦得筋連骨頭,也不舍棄善法,乃至沒有證果之間,一直不放棄精進,恒常收攝自心,不放逸而住。)”《般若叁昧經》中說:“九十天內不坐不臥,假使筋斷骨枯,叁昧不成,終不休息。(九十日不坐不臥,如果沒有修成叁昧,即使筋斷、骨枯,也終究不休息。)”這些都是堅固力的體現。
木二、生起叁種慢分二:一、略說 二、廣說
此處所說的“慢”,相當于自信心。
水一、略說
【是故願令誓願究竟,應修叁慢。如雲:“于業惑功能,叁事應我慢。”】
因此,若想讓誓願究竟,則應修習叁種慢。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對于業、煩惱、功能這叁事,應當發起我慢心。
可見讓誓願究竟的方法,就是修習叁慢。所以,並非空談就能讓誓願究竟,必須切實修習叁慢,讓心力堅固之後,才能辦到。
叁種慢的體相:
業慢:“我不需要依賴任何人幫助,我要獨自完成此事”,這樣的心態即是業慢。
功能慢:對于“成辦自他二利”不但沒有怯弱,而且自信有能力成辦的心態,稱爲功能慢。
煩惱慢:自信“任何煩惱生起,我都能勝伏它,而不讓它戰勝我”的勇悍心態,稱爲煩惱慢。
水二、廣說分叁:一、業慢 二、功能慢 叁、煩惱慢
火一、業慢
【其業慢者,謂自修道,全不賴他爲作助伴,惟應自修。】
“業慢”,即自己修道,完全不依賴他人幫助,唯一應當靠自己修。
【如雲:“謂我應自爲,此即事業慢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生起“我應當獨自完成此事”的勇悍心,就是事業慢。
【《親友書》亦雲:“解脫惟依于自修,非他于此能助伴。”】
《親友書》也說:解脫唯一依賴自己修習,別人不能幫你修。
【此是念其我當自修,不希望他。與慢相似,假名爲慢。】
這是心想:我應當獨自修行,而不依賴其他人。這種心態是看重自己,與慢相似,因此也假立“慢”的名字。
《集學論》中引用《無盡慧經》說:成就解脫要靠自己精進,別人不能替你修,所以不依靠別人的幫助,唯一由我自己修。又說:我該做的事,就自己做。這種勇悍心與慢相似,所以叫事業慢。
火二、功能慢
【功能慢者,謂諸衆生隨煩惱轉,尚不能辦自己利義,況能利他,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。】
“功能慢”,即所有衆生的身心均受煩惱支配,他們尚且無法成辦自己的利益,何況利益他人,如是想到我能引生自他的義利而勤奮修行。
【如雲:“此世隨惑轉,無能引自利,衆生非如我,故我應修此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世人都是煩惱的奴隸,只能受煩惱支配,所以不必說成就一切衆生的利益,就連自己的利益也難以成辦。既然他們沒有能力像我這樣精進地利益他人,那我更應獨自荷負起利他之重擔。
觀此世間,芸芸衆生都淪溺在苦海中,隨業惑巨浪浮沈,苦苦掙紮,他們尚且不能自救,又怎能救人?應當堅信:我能行持自他二利,我不救衆生,誰來救衆生;我不弘揚聖教,誰弘揚聖教;我不修空性,誰修空性……。應像這樣,堅信唯有自己才能挑起救度蒼生、弘揚聖教、修證佛法的重任,奮發心志做大丈夫。
【又此諸人于下劣業且勤不舍,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爲?作是思已而正修習。】
“這些世間人爲了一己私利,對于農耕、經商等下劣事業,尚且勤作不舍,而我現在所作事業能引發成佛利生的妙果,爲何我不勤作呢?”如是思惟之後,如理地修習。
【如雲:“余尚勤劣業,我如何閑住?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世間人尚且勤快地做世俗下劣的事業,我身爲發誓普度衆生的菩薩,又怎麼能無所事事地安逸閑住?
以下遣除疑惑。
問:這兩種慢是否是輕視衆生而貢高我慢呢?
【然修此二,非輕蔑他而自驕慢,謂應觀爲可悲愍相,無慢雜糅。】
(答:)修此二慢時,並非輕蔑他人而驕傲自恃,是要將衆生觀爲可憐憫的形象,而不參雜傲慢。
【如雲:“非以慢修此,自無慢爲勝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不能以別人下劣、自己優秀的傲慢心修此法,而應想:身爲菩薩的我,沒有傲慢才好。
【由念我能余則不能,與慢相似,假名爲慢。】
這是由于心想“我能做到,別人做不了”的心態,和慢相似,所以也假立“慢”的名字。
火叁、煩惱慢
【煩惱慢者,謂一切種輕毀煩惱,我當勝此,終不使此有勝于我,爲欲摧伏諸所治品,令心勇悍,令心堅穩。】
“煩惱慢”,即任何時候都輕蔑煩惱,自信我應當戰勝它,終不讓它有機會勝伏我,爲了摧伏各種違品,首先應讓自己的心勇悍、堅定。
【如雲:“我當勝一切,不使誰[27]勝我,諸佛獅子兒[28],應住此我慢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我應勝伏一切煩惱,不讓任何煩惱戰勝我,諸佛的獅子兒應當信心十足地安住在殊勝的自信心中。
以下從正反兩方面顯示修習煩惱慢的必要,即從反面宣說在煩惱面前懦弱的危害,正面宣說具有煩惱慢的作用。
首先,從反面觀察:
【若不如是而退弱者,障品雖小,亦能爲害。】
如果沒有安住煩惱慢,而退縮怯弱,即使微小的障礙,也能損害自己。
【如雲:“若遇死毒蛇,烏亦如鵬鳥,若我太軟弱,小罪亦爲損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說:若遇上毒蛇的屍體,連烏鴉也會像大鵬鳥一樣敢于侵害它,如果我對抗煩惱的心太軟弱,連小小的煩惱罪業也會損害我。
【“怯劣棄功用,豈能脫匮乏?”】
如果由于內心怯弱而放棄了成辦自他二利的勤作,我怎麼能脫離匮乏呢?
【霞惹瓦雲:“棄法之樂,較往昔樂全無過上,于現法中若棄正法,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。若自不能勤加功用,煩惱亦必不覺悲愍,對治不說“汝不能修,我自圓滿”,諸佛菩薩亦不能救。”】
霞惹瓦說:舍棄正法所得的快樂,並沒有比原來的安樂增加絲毫,應考慮到:如果現在舍棄正法,將來所要感受的痛苦無有邊際。如果自己不能勤奮用功,煩惱必定不會心慈手軟,對治也不會說“你不能修,我自己來圓滿”,諸佛菩薩也不能救度你。
其次,從正面觀察:
【若能生起如前我慢,障品雖大,不能爲障,是故應須發起慢心。】
若能生起前面所說的我慢,再大的違緣也無力作障礙,所以必須發起慢心。
【如雲:“若起慢功用,障大亦難勝,故心應堅固,摧伏諸罪惡。”】
如《入行論》所說:一旦引發慢心的作用,再大的障礙也難以打敗我,因此我的心一定要堅定,憑借此自信心來摧伏諸罪惡。
【若不爾者,修行之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