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論·不放逸品》所說:一、必須好好學習菩薩諸學處;二、受戒之後不學學處,過患極重;叁、應視煩惱爲仇敵;四、對于各種難行不要覺得是負擔,應發心力視爲莊嚴。

  修善之前,應先憶念這四項內容。

  【于未修業前先修此等,破除身心于諸善事無堪能性一切怯弱,學菩薩行令成輕利。

  在修善業之前,應先憶念以上《不放逸品》的內容,破除身心對于善事不堪能的一切怯弱,讓自己修任何菩薩行時,身心都能輕快猛利。

  【如雲:“定于修業前,令一切有力,憶不放逸論,令自成輕利。”

  如雲:修習任何善業之前,一定要讓一切具有精進的力量。憶念《不放逸品》中的教言,讓自己修善業時身心不沈重、不疲軟而非常輕快猛利。

  以時間、目的、方法、效果四者分析本頌:

  時間是“于修業前”,不是正修時或修完後,而是在修任何善業之前,提前准備。

  目的是“令一切有力”,爲了讓我們修一切善法時具有力量,身心振奮、具有活力。

  方法是“憶不放逸論”,即憶念那些教言。

  效果是“令自成輕利”,身心變得輕快。

  【如是勵力能發何等精進耶?謂如樹棉去來飄動,隨風而轉,自內身心于善勇悍,隨勇悍轉。此後精進能善成辦,由生精進,乃能成辦一切資糧。

  這樣努力能發起何種程度的精進呢?以比喻描述,就像棉絮來回飄動,隨風而轉,自己的身心對于善法勇悍,隨著勇悍而轉。此後就能很好地成辦精進,由引生精進,才能成辦一切資糧。

  這一段的關鍵要于理解“自在力”的相狀和作用。“自在”就是自在而轉。棉絮輕柔,風能隨意讓它飄動,風吹向東,棉花就飄向東,風吹向西,棉絮就飄向西。這是比喻自在的力量。“身心”如棉,“勇悍”如風,身心隨勇悍而轉,如棉絮隨風飄轉,即勇悍一旦生起,身口意就隨之自在地運轉。

  自在力的作用是“讓精進善能成辦”,以“善能精進”爲因,一切資糧都能成辦。《莊嚴經論》中說:“資糧善中進第一。”能夠成辦多少資糧完全依賴精進的程度。依《入行論》如法引發自在力,成辦精進,以勇悍自在能轉動身心,從而圓滿資糧。

  【如雲:“如樹棉去來,隨風飄動轉,如是勇悍轉,由是事皆成。”

  前叁句是以風描述勇悍自在運轉的狀態,第四句是說勇悍自在轉的結果。

  如《入行論》說:就像風能隨意吹動樹棉來回飄動一樣,以勇悍能自在地帶動身心運轉,由此身語意的善事都能迅速成就。

  若有勇悍心,善業就能輕而易舉地完成,而且徹底圓滿。做事遲緩、拖拉,總不能圓滿,或者身心疲勞、困苦,都是沒有自在力的表現。

  須知勇悍、精進、資糧叁法的因果關系,即:勇悍之風發起時,身心之棉便隨之自在而轉,以此能很好地成辦精進,精進不斷,就能成滿一切資糧。

  《菩薩地》的定義:“攝善法及利有情,其心勇悍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叁門動業。”可見勇悍是精進的核心,一旦引生勇悍,就能發起身口意的動轉善業,故說“如是勇悍轉,由是事皆成”。

  亥二、雖難行不應舍棄

  【又諸難行,惟應策勵,不應棄舍。

  再者,面對種種難行,唯一應當策勵,不應放棄。

  在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的過程中,不論遇到何種困難,遭受何種打擊,永遠不能放棄,唯一應當勉勵自己上進。

  宋朝圓照宗本禅師,十九歲依止道升禅師出家。他平時爲僧衆挑水、舂米、煮飯,不辭勞苦,晚上則在屋裏參禅。

  升禅師問:“苦行者!荷負大衆的事務這樣辛苦,你勞累嗎?”

  圓照說:“若舍一法,也不名滿足菩提。我決志此生親證佛法,怎麼敢說勞累?”

  禅師菩提心真切,故能荷負種種難行而精進不退。

  我們應這樣思惟:

  佛果是二利究竟,自利究竟即離一切過、證一切德,他利究竟即度一切衆生。其因當然就是對于成佛和利益衆生希求的欲——菩提心,這又要求勇猛進取一切離過、證德、利益衆生的修行。如果以難行而舍棄,就是直接損壞菩提心,而導致從大乘道中退轉。所以,菩薩遇到任何難行,都不能舍棄,唯一應當勉勵自己上進。無上大道非同兒戲,必須刻苦耐勞,晝夜不息地積一切德、斷一切過,才能圓滿。

  【如吉祥敬母雲:“不修難行業,不獲難得位,故佛不自顧,令精進增長。”

  如馬鳴菩薩說:世尊您深知,若沒有精進修持難行的善法,必定不能獲得難得之佛位,即無上大道須在艱難困苦中成就。世尊您明白了這個緣起規律,因此您在因地時,爲了獲得佛果,不顧惜自己的身命,讓精進未生者生起,已生者輾轉增長。

  以上按照《入行論》的妙軌,開顯了引發精進的方法,確實是“易解、便修、最圓滿”——詞句容易理解、所緣境容易受持、方法最完善。

  未四、正修行時應如何修

  【第四,正修此時應如何行。隨發何精進,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。精進施者,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。余如前說。

  不論發起何種精進,都應當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。精進的布施,是自己安住精進的同時,將他人也安立于精進中。其余五度都如前所說。

  以身作則才能帶動他人,這在四攝中的“同事攝”中將會詳講。“自住精進”是前提,所謂“己立而立人”,自己安住精進,才能把別人也安立于精進。

  具足六種殊勝:

  一、依殊勝:依菩提心發起精進。

  求人天福報(求名聲、求恭敬、求升天)或者求一己之解脫,而發精進,依處都不殊勝。

  二、物殊勝: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,行持個別精進時,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。

  如果沒有想到“所有種類的精進,我都要修”,則沒有精進的總意樂。行精進時具有“無量精進誓願成”的願心,才是具有物殊勝。

  叁、所爲殊勝:爲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,爲此目的而精進,即是所爲殊勝。

 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衆生。如果精進時忘了衆生,則沒有“所爲殊勝”。只爲一己、一家、一國,所爲都不殊勝,爲了所有衆生的利益,這種目的才殊勝。

  四、善巧方便殊勝:以無分別智攝持精進,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。

  精進時,不執著能精進的我、不執著所精進的事、不執著精進的行動,才有善巧方便殊勝。

  五、回向殊勝:精進的善根都回向大菩提。

  六、清淨殊勝:滅除二障。

  “六種殊勝”是說波羅蜜多的特征。精進不等于精進度,因爲若無六殊勝,最多只是精進,而不是精進度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中以問答顯示波羅蜜多的特征:

  問:對任何善法精勤,都應稱爲精進波羅蜜多,爲何只有菩薩的精進稱爲波羅蜜多?

  答:波羅蜜多是“到彼岸”的名稱,世間、聲聞、辟支佛的精進都不具足“到彼岸”的體相,因此不叫波羅蜜多。他們行精進時不具大慈大悲,舍棄衆生,不尋求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一切種智,以及無礙解脫、無量身、無量光明、無量音聲、無量戒定慧等佛功德法,因此彼等的精進不叫波羅蜜多。菩薩永無止息地精進,一心尋求佛道,這樣修行稱爲精進波羅蜜多。……又菩薩精進不爲財富、地位、勢力,不爲身體,不爲生天,不爲做輪王、梵天、帝釋等天王,也不爲一己求涅槃,唯一爲了成佛、利益衆生,具有這些不共特征的緣故,而稱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。又菩薩精進修一切善法時,都是以大悲爲上首,就像獨子病重時,慈父一心一意尋找醫藥爲孩子治療。菩薩的精進也以慈悲爲上首,救拔一切衆生之苦,心中不暫舍棄。又菩薩的精進以通達實相的智慧攝持,行持六波羅蜜多,稱爲菩薩精進波羅蜜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問曰:一切善法中精進多,今說精進波羅蜜,已入一切善法精進中?答曰:爲佛道精進名爲波羅蜜,諸余善法中精進,但名精進,不名波羅蜜。問曰:一切善法中勤,何以不名精進波羅蜜,而獨名菩薩精進爲波羅蜜?答曰:波羅蜜名到彼岸,世間人及聲聞辟支佛,不能具足行諸波羅蜜,是故不名爲精進波羅蜜。複次,是人無大慈大悲,棄舍衆生,不求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一切智及無礙解脫、無量身、無量光明、無量音聲、無量持戒禅定智慧,以是故,是人精進不名波羅蜜。複次菩薩精進,不休不息,一心求佛道,如是行者,名爲精進波羅蜜。如好施菩薩,求如意珠,抒大海水,正使筋骨枯盡終不懈廢,得如意珠以給衆生濟其身苦,菩薩如是難爲能爲,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。複次,菩薩以精進力爲首,行五波羅蜜,是時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。譬如衆藥和合能治重病,菩薩精進亦如是,但行精進不能行五波羅蜜,是不名菩薩精進波羅蜜。複次,菩薩精進不爲財利、富貴、力勢,亦不爲身,不爲生天、轉輪王、梵釋天王,亦不自爲以求涅槃,但爲佛道、利益衆生,如是相,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。複次菩薩精進修行一切善法大悲爲首,如慈父愛子,唯有一子而得重病,一心求藥救療其病,菩薩精進以慈爲首,亦複如是,救療一切心無暫舍。複次菩薩精進,以實相智慧爲首,行六波羅蜜,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。”

  因此,六殊勝必須貫徹于一切精進中,如果沒有這個內涵,最多只是世間和小乘的精進,談不上波羅蜜多。

  總之,行持任何精進,都必須是爲了佛道、爲了衆生,發心時如此,回向時也是如此。而且不執著精進相,那麼功德將廣如虛空,無量無盡。

  《六波羅蜜多經》中比喻:就像大雨從天而降,若降至沙石鹽堿地上很快就會幹竭;若降入大海之中,乃至海水未幹之前絕不消失。同樣,菩薩行善法時,若爲自求解脫,則如大雨降至幹地上,善根不久便會消盡;若爲一切衆生,則如滴水投入涅槃大海,此大悲願力由于衆生無盡的緣故,善根也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