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窮盡。
具足六波羅蜜多:由自己安住精進,而將他人也安立在精進中,是具有精進的布施;如法精進,防止聲聞獨覺的作意,是具有精進的持戒;精進時,忍耐勞累辛苦,是具有精進的安忍;對精進發起欲樂,是具有精進的精進;內心專一不雜小乘,所有善根都回向大菩提,是具有精進的靜慮;了知能精進、所精進、精進如同幻化,是具有精進的般若。
未五、此等攝義
【第五,此等攝義。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爲諸行依而勤修習。】
應當隨時憶念發菩提心是菩薩萬行的所依,而勤修菩提心。
是否能進入大乘、大乘的深廣度如何,都要觀待菩提心。菩提心猶如一切佛法種子,又如大地,從菩提心中生長六度萬行。這樣隨念之後,精勤修習菩提心。
【則于精進爲欲安立諸有情故,策發修學漸令增長。】
爲了把一切有情安立于精進中,鞭策自己努力修學精進,使精進逐漸增長。
我們發增上意樂時,承諾荷負起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重擔,其中一項就是要把盡虛空界的衆生一一安立在精進中,但這需要以實行來圓滿。若自己不學精進,焉能讓衆生精進?所以,唯有自己實修,才能安立衆生。應當以此認識發起對精進的修學。
【次于大地所發精進修爲願境。】
其次,須以大地菩薩所發的大精進作爲發願目標。
“修”是串習,是將“大地所發的精進”串習爲自己心中的真實願境。
以下引經中聖者的精進境界,作爲學人發願的目標。閱後應生起見賢思齊之心。
《大集經》雲:“法悟比丘二萬年中常修念佛,無有睡眠,不生貪嗔等,不念親屬、衣食、資身之具。”
《自在王菩薩經》雲:“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,諸魔隱身伺之,千歲伺之,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亂。”(有位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時,魔衆隱身在一旁,准備伺機惱亂他,但一千年中都未見他生起一念散亂心,可以趁機惱亂。)
《念佛叁昧經》雲:“舍利弗二十年中,常勤修習毘婆舍那,行住坐臥正念觀察,曾無動亂。”(舍利弗二十年中勤修毗缽舍那,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如理觀察,內心沒有動搖、散亂。)
《如來智印經》雲:“輪王慧起舍國出家,叁千歲系念,亦不倚臥。”(有一位慧起轉輪王,舍棄王位出家修行,叁千年中一心緣念正法,從不倚靠或躺下休息。)
《一向出生菩薩經》雲:“阿彌陀佛昔爲太子,聞此微妙法門,奉持精進,七千歲中脅不至席、意不傾動。”(阿彌陀佛因地做太子時,聽受了妙法,日夜奉持精進,七千年中兩脅不靠席,內心也不動搖。)
《金剛般若經》雲:“薩陀波侖菩薩,七歲經行住立,不坐不臥。”
佛在《大寶積經》中講述了兩位菩薩的精進:他們行持精進時,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想躺臥;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想坐下;一千年中,沒有一次彎身蹲著;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分別食物的鹹淡、酸甜苦辣、味道好壞等;一千年中,每次乞食時,從未看過布施者是男是女;一千年中住在樹下,從未擡頭看過樹的樣子;一千年中,衣服從未更換過;一千年中,沒有起過一念欲覺、恚覺、害覺;一千年中,沒有緣念父母、兄弟、姊妹等親人眷屬;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仰觀虛空、日月、星宿、雲霞等景色;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想從陰影處移到光亮處,或者從炎熱處移到清涼處;一千年中,在嚴寒時節沒有起念加厚衣,讓身體暖和舒適;一千年中,沒有起念談論世間無利益的話語。
雖然以上大菩薩的堅固精進遠非凡夫所能企及,但我們仍要了解大菩薩的精進是何等深廣、堅固,若能以大菩薩爲榜樣發起廣大志願,則不會稍有境界就沾沾自喜。同時,我們也要知道慚愧,因爲大菩薩一千年中心無雜念,而我們一年、一月、一天下至一小時中都做不到,如果再不勉力行持少分精進,修學大乘恐怕十分困難。如果連眼前力所能及的精進都不發心修持,行菩提心何在呢?是否已流于空談呢?千裏之行,始于足下,若不從低處實行,就無法到達高處。
【于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,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。】
因此,現在就應對初學者所行的精進,隨分隨力勤學,尤其要斷除精進不共的違品——怯弱等。
【又于所得菩提,及爲一切有情與樂拔苦,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,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。】
再者,對于所欲證得的菩提以及爲了給予一切有情安樂、拔除有情苦難,經曆極長時間修集無邊資糧、行持無量難行,首先應當勇悍地披上精進誓言的铠甲,在心中屢屢勇猛地發願心。
【《妙手問經》說:“若略發此廣大意樂,即已積集廣大資糧。”故當勤學。】
《妙臂請問經》中說:“只是稍微發起這種廣大意樂,就已經積集了廣大資糧。”所以應當對此精勤修學。
【若不學者,不能增長種性堪能,恒爲衆多惡行染著,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。】
若不這樣修學,就不能增長大乘種性的功能,而且自相續會恒時被許多惡行(犯菩薩戒的罪垢)染著,來世也極難修學諸菩薩行。
【如是知已,雖尚未能如實修學,然心亦應趣向彼品,隨力隨能發勤精進,如《妙手問經》說,則于余生少以功力,無諸苦難,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。】
這樣認識之後,雖然暫時還不能如實修學,但自己的心也應當向往此等,而且隨自己能力發起精進,那麼就會像《妙臂請問經》所說,來世稍用功力,不費很多辛苦,就能速疾圓滿精進度。
未六、精進度總義分叁:一、精進的自性 二、趣入修習精進的方法 叁、精進的差別
申一、精進的自性
一、緣善所緣勇悍,即是精進。所緣必須是善法,意樂是勇悍心。
二、《菩薩地》詳細定義爲:爲了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,其心勇悍、無有顛倒,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叁門動業。
目的,是爲了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;意樂,是內心勇悍而無顛倒;加行,是以勇悍心所引發的身口意之活動。因此,任何爲了攝集六度善法和利益有情的勇悍,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叁門的造作,都是精進。相反,緣惡所緣勇悍,或者緣善所緣不勇悍,都不是精進。
申二、趣入修習精進的方法
即從多方面思惟精進的利益,對精進引發歡喜求取之心,又從多方面思惟懈怠的過患,發起厭離懈怠之心。欣、厭二心修到量時,自然就能轉入修習精進。
按照本論和各種教典中所說的利益、過患,努力思惟,一定會達到這種效果。
申叁、精進的差別分二:一、認定精進的差別 二、發生精進的方便
酉一、認定精進的差別分二:一、擐甲精進 二、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
擐甲精進是從意樂上定義,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都是從所爲上定義。
戍一、擐甲精進
一、種類
緣善法勇悍的意樂,可歸納爲兩種:一是如《菩薩地》所說,對于利他發起廣大意樂,即擐利他意樂甲;二是如《攝波羅蜜多論》所說,對于積累資糧發起廣大意樂,即擐積資意樂甲。當然,論中只是略舉一例,告訴我們修心的方式,展開則有很多種,關鍵在于自己要依此發起意樂。
二、利益
《菩薩地》說:對擐甲精進稍許生起勝解及淨信,就已長養無量勇猛、發勤精進大菩提性,何況成就這樣的擐甲精進。此後,對于求證菩提和饒益有情,沒有任何難行事業能讓菩薩心生怯弱。所以,通過修習這樣的意樂,我們本有的大乘種性功能將如種子遇水般很快蘇醒。
本論總結說:發起少分擐甲精進的意樂,就能快速圓滿無邊資糧、清淨無量罪障,而成爲不退轉大乘道最殊勝的因緣;而且,若能對長劫修道等生歡喜,也就能快速成佛。反之,若對無邊菩薩行和長劫修行等沒有絲毫勇悍,只歡喜短期內快速成佛,如此反而距離成佛極其遙遠。因爲這種心態能障礙菩薩發起最偉大的志願力,而且這種似露水般的道心短暫、薄弱,憑這種心力豈能快速成佛?
我們積資淨障能達到何等量、何種速度,完全觀待發心,心量小、心力弱,量就小、速度就慢,心量大、心力強,量就大、速度就快。
雖然菩提道時間如此久遠,所化如此廣大,難行事業無量無邊,但菩薩內心始終沒有怯弱、退縮。爲了利他,乃至讓一位有情生起刹那善念,菩薩也甘願在無量劫中安住地獄,這是何等勇悍的利他意樂!僅此一念心就能迅速積資淨障。
此勇悍意樂一旦引發乃至不退,就成了盡未來際勤發精進的動力源泉,無量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精進行將由此不斷湧現。
由此可見,“諸法依緣起,住于意樂上”,意樂上提高一步,緣起就大不一樣,修行也就更進一層。基于這個原因,普賢行願中的每一願,都要求行人發無盡大願,所謂“虛空界盡,我禮乃盡,以虛空界不可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,如是乃至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、衆生煩惱盡,我禮乃盡,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”,從禮贊到回向都是如此發無盡大願。
戍二、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
擐意樂铠甲所要做的,就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。由意樂推動的真實加行,就是後兩種精進。其中,爲了引發六波羅蜜多而修持加行,叫“攝善法精進”;對于十一種事所含攝的饒益有情之事,發勤精進,叫“饒益有情精進”。
酉二、發生精進的方便分四:一、舍離障礙精進的違緣 二、修積護持、助長精進的順緣資糧 叁、依靠舍違緣、修順緣發起精進 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
不論何種白法或者福慧資糧,欲讓未生者生起,必須依靠精進;讓已生者安住,也必須依靠精進;讓已安住者增長,仍須依靠精進。反之,若無精進力,則任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