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何白法和資糧,未生的無法生起,已生的將會退失,未退失的無法增進。可見,修習精進極爲重要。若修行多年進步不明顯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,從未發起過猛利的精進力。
認識了修習精進的重要性之後,再說引發精進的方法。
戍一、舍離障礙精進的違緣分二:一、認定違品 二、修習對治
亥一、認定違品
精進的違品共有叁種:推延懈怠、貪著下劣事業、怯弱。由于推延和耽著世間下劣事業,即使自己能修的善法也不會趣入;由于怯弱認爲自己沒有能力,導致沒有勇氣趣入修行。
若對世間瑣事感興趣,就很難對正法發起精進心。所謂“玩物喪志”,像天人沈迷在妙欲中,根本提不起心力修道。所以世法濃一分,佛法就淡一分。
亥二、修習對治分叁:一、修習無常斷除推延懈怠 二、修習業果斷除貪著惡事 叁、如理思惟破除退屈
金一、修習無常斷除推延懈怠
之所以會“推延”,是認爲以後還有時間和機會修行。其對治是通過修習無常,了知機會極其難得,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得到,所以要珍惜當下的機會,立即投入修行。具體就是思惟:人身很快就會失去,一旦失去便會墮入惡趣,那時再想得到人身就太難了!所以只有這一次機會,不能再推延。
如此思惟的效果,即常常生起感到無暇的心。
金二、修習業果斷除貪著惡事
在我們的錯覺中,一直認爲追求許多世間下劣的事業非常有意義、有價值,對正法反而生不起那麼強烈的希求心。造成這種顛倒的根源,就是業果愚,即:由業果愚串習成顛倒的心態,將正法抛在一邊,而熱衷于世間下劣之事。
其對治是思惟兩種行爲的結果。
我們的行爲只有兩種趨向,一是對正法精進,二是耽著下劣事業。首先要想清楚,走這兩條路所帶來不同的結果。
思惟之後可以發現,唯有正法是能出生今生和來世無邊喜樂的因,其它無意義的閑談、掉舉等(諸如觀看影視節目、玩電子遊戲、遊山玩水、上網、逛超市之類),只會失壞現前的大利益,能引發將來衆多無意義的大苦。
我們原本是想離苦得樂,但耽著惡劣之事、遠離正法只會讓我們失去安樂、引生痛苦,這是一條可怕的歧途。認清利弊之後,應當下定決心舍棄世間事業,一心依止正法。
金叁、如理思惟破除退屈分四:一、于所應得破除退屈 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 叁、于安住修道處所破除退屈 四、于所應圓滿資糧破除退屈
破除了推延和耽著下劣事業之後,心就可以轉入正法,但不應以此爲足,因爲這只是對總的正法能發勇悍,所以仍須進一步精勤修學最勝大乘。如果想讓自心從最初就趣入大乘,必須進而遣除對大乘的怯弱心。
木一、于所應得破除退屈
所破:認爲自己無法成佛的怯弱心。
即認爲:佛果是遠離一切過失、圓滿一切功德的果位,而我現在連修一種功德、斷一種過失都很困難,又怎能修成佛果?
這是對自己成佛沒有信心,如果真實生起了這種怯弱心,就會直接損壞希求成佛的菩提心,過失極大。所以,首先必須遣除這種心態,讓它沒有機會生起。
能破:如理思惟自己必定能夠成佛。
一、對比低等旁生而思惟:
佛陀曾以谛實語說過,諸如蚊蟲般的低等生命都能成佛。我身爲人,得到如此善妙的根身,有智慧力觀察抉擇取舍,不可能不能成佛。
我們的智力遠勝蚊蟲,試想:蚊蟲能計算1+1嗎?能憶念叁寶嗎?能爲其他衆生著想嗎?能辨別善惡嗎?而人的心識極其靈敏,能辨別、能取舍、能計劃、能探索,能用自己的心去相應、信解甚深的空性、廣大之緣起以及不可思議的叁寶功德。如果依靠人身不能成佛,那麼還有哪種所依身能成佛呢?
二、對比諸佛成道的曆程而思惟: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量有情已成佛、正成佛、將成佛,這無量諸佛是如何成道的呢?是成佛之後再修菩薩道嗎?顯然不是!彼等都是從凡夫一步步進修,最終才圓成佛果的。
諸佛當初也曾是下劣凡夫,做過妓女、屠夫,墮過地獄、餓鬼、旁生,連基本的斷惡行善都不懂,但是經過逐步串習,最終也登上了佛地。所以,諸佛因地也和我一樣,甚至比我的處境低劣千百倍,即便如此,他們都能修行成佛,我爲何不能呢?比如:某人從打工仔奮鬥成爲大財團的總裁,他是一步步發展成功的。想成爲總裁的人只要積聚和他同等的因緣,一定能成功。
這樣思惟之後便會明白,只要自己從現在開始,實行如是方便、如是修道、如是精進,最終必能成佛。
木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
所破:認爲自己無法行持施舍頭目腦髓等難行的怯弱心。
能破:如理思惟如是行施等的利益及時機。
一、從利益上對比思惟:
如果我不修行而放任自流,必將在生死中感受無量劇苦,卻未成辦任何利益。現在修行無上菩提所受之苦,尚不及前者之一分,卻能成辦自他的大義利,所以理應安忍,如同以忍受小苦來治愈大病苦一般,非常值得。
如是思惟之後,斷除怯弱,讓心勇悍起來。
二、從階段上思惟:
佛陀並未要求我們最初就行持此等難行,而是先讓我們對布施串習熟練,直到對施舍身肉如施菜葉般不覺是苦時才行持。所以實際行持時,一點也不苦,爲什麼我要畏懼呢?比如,學走鋼絲,看似危險,其實只要經過常規培訓,技藝一旦成熟,走鋼絲也能如履平地般輕松自如。所以,並非讓人一開始就走鋼絲,根本不必要懼怕。
木叁、于安住修道處所破除退屈
所破:認爲修大乘道要在生死中受生無數次,並且經受各種痛苦磨難,故而無法承受的怯弱心。
能破分二:一是思惟菩薩在生死中受生無苦唯樂;二是思惟時間長久並非産生厭離的因。
一、思惟:苦有身苦、心苦兩種,身苦來自惡業,心苦來自邪分別。菩薩已止息了身口意的惡業,故身體不會感受苦報;菩薩以智慧觀見生死宛若夢幻,而不起邪分別,因此心也不苦。
菩薩不僅沒有身心的苦憂,而且在生死中度衆生時,以廣大的福德力能讓身體增長安樂,以善巧的智慧力,能令內心增長安樂。
二、思惟:時間長久並不是令心厭離的因。如果痛苦很深重,則一秒鍾也不願接受;若身心安樂,則億萬年也不覺厭煩。所以,受苦才是厭離的因。
再者,利他是安樂的源泉,在輪回中度衆生,時間越長久安樂就越大,爲何要畏懼長劫度生呢?所以,不僅不需畏懼,還應以歡喜心發願能早日如是行持。
木四、于所應圓滿資糧破除退屈
所破:認爲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而自己無法成辦的怯弱心。
能破:思惟有方法圓滿無邊資糧。
因爲資糧都是在心上安立的,只要將心量擴展至無限廣大,無邊資糧並不難圓滿,即發起廣大願心“爲了利益無邊有情、求證佛果無邊功德,我甘願安住無量劫,修積無邊資糧”,以這種發心受取律儀。從此,不論睡眠還是覺醒、心散亂還是不散亂,始終不斷增長量如虛空的大福德,所以無邊資糧並不難圓滿。
一般人往往會有“佛果太高”、“大乘修行太難”、“在生死中度衆生太苦”的畏難心理,但我們以理智觀察之後發現,佛果並非高不可攀,菩薩行串習熟練之後也不困難,到了一定階段入生死中度衆生根本就不苦。若將這些辨別清楚,就能破除內心的怯弱,消除修習精進的障礙。
總之,遇到問題要勇于面對,怯弱的心態不但于事無補,而且只會讓自己更加退縮不前。所以,應善加了知能修證菩提的方法,提起心力,如是成辦利益如在掌中般有把握。
戍二、修積護持、助長精進的順緣資糧分四:一、發勝解力 二、發堅固力 叁、發歡喜力 四、發暫止息力
修積護持、助長精進的順緣資糧,即發起四種力:勝解力、堅固力、歡喜力、暫止息力。
亥一、發勝解力
以下分別以“定體相”、“知緣起”、“明必要”、“懂方法”來解釋勝解力。
一、定體相
勝解力的勝解是特指欲樂。
二、知緣起
信、欲、精進叁者,前前爲因,後後爲果,即信爲欲依、欲爲進依(信爲欲的所依,依信生欲;欲爲精進的所依,依欲生精進)。
叁、明必要
《入行論》說:“于法離勝解,感如此困乏。”正因爲遠離了對法的勝解,才感得身心世界如此貧乏。比如,因爲對業果沒有勝解,沒有欲樂斷惡行善,才導致財富、相貌、壽命、健康等不圓滿;因爲對四谛沒有勝解,才會愛著生死而不斷輪回,非常缺乏解脫道的功德——出離心、戒定慧等。
四、懂方法
引發勝解的方法,總的是恒時思惟業果,特別是思惟菩薩行的利益和違越菩薩行的過患。以此思惟對黑業、黑果發深忍信,就能生起舍黑業、黑果的欲;對白業、白果發深忍信,就能生起取白業、白果的欲。
再思惟:入大乘門是發菩提心,即立誓要遣除自他一切過失和引發自他一切功德。事實上,要讓每一種過失及其習氣究竟清淨,或者讓每一種功德畢竟圓滿,都必須經曆多劫修習,然而現在卻不見我有除過、引德的一分精進。這樣思惟之後,呵責自己,鞭策自己精進。
亥二、發堅固力
一、定體相
所謂堅固力,即無論做任何善事,在發起精進之後都能堅持到底的心力。
二、慎決定
我們行善有兩種方式:一是首先草率決定,然後中途退轉;二是首先慎重考慮,一旦決定之後就不再改變,堅持到底。
第一種做法的過患:
(一)養成壞習性:從等流果來說,如果養成凡事到了中途就舍棄誓願的習慣,以等流力,來世也會舍棄所受學處。如此一來,今生之中將會增長許多惡業,來生也會增長苦果。
(二)行善效果不圓滿:如果半途而廢,則之前所下功夫基本上都成了“無用功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