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▪P2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何白法和资粮,未生的无法生起,已生的将会退失,未退失的无法增进。可见,修习精进极为重要。若修行多年进步不明显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,从未发起过猛利的精进力。

  认识了修习精进的重要性之后,再说引发精进的方法。

  戍一、舍离障碍精进的违缘分二:一、认定违品 二、修习对治

  亥一、认定违品

  精进的违品共有三种:推延懈怠、贪著下劣事业、怯弱。由于推延和耽著世间下劣事业,即使自己能修的善法也不会趣入;由于怯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,导致没有勇气趣入修行。

  若对世间琐事感兴趣,就很难对正法发起精进心。所谓“玩物丧志”,像天人沉迷在妙欲中,根本提不起心力修道。所以世法浓一分,佛法就淡一分。

  亥二、修习对治分三:一、修习无常断除推延懈怠 二、修习业果断除贪著恶事 三、如理思惟破除退屈

  金一、修习无常断除推延懈怠

  之所以会“推延”,是认为以后还有时间和机会修行。其对治是通过修习无常,了知机会极其难得,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得到,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机会,立即投入修行。具体就是思惟:人身很快就会失去,一旦失去便会堕入恶趣,那时再想得到人身就太难了!所以只有这一次机会,不能再推延。

  如此思惟的效果,即常常生起感到无暇的心。

  金二、修习业果断除贪著恶事

  在我们的错觉中,一直认为追求许多世间下劣的事业非常有意义、有价值,对正法反而生不起那么强烈的希求心。造成这种颠倒的根源,就是业果愚,即:由业果愚串习成颠倒的心态,将正法抛在一边,而热衷于世间下劣之事。

  其对治是思惟两种行为的结果。

  我们的行为只有两种趋向,一是对正法精进,二是耽著下劣事业。首先要想清楚,走这两条路所带来不同的结果。

  思惟之后可以发现,唯有正法是能出生今生和来世无边喜乐的因,其它无意义的闲谈、掉举等(诸如观看影视节目、玩电子游戏、游山玩水、上网、逛超市之类),只会失坏现前的大利益,能引发将来众多无意义的大苦。

  我们原本是想离苦得乐,但耽著恶劣之事、远离正法只会让我们失去安乐、引生痛苦,这是一条可怕的歧途。认清利弊之后,应当下定决心舍弃世间事业,一心依止正法。

  金三、如理思惟破除退屈分四:一、于所应得破除退屈 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 三、于安住修道处所破除退屈 四、于所应圆满资粮破除退屈

  破除了推延和耽著下劣事业之后,心就可以转入正法,但不应以此为足,因为这只是对总的正法能发勇悍,所以仍须进一步精勤修学最胜大乘。如果想让自心从最初就趣入大乘,必须进而遣除对大乘的怯弱心。

  木一、于所应得破除退屈

  所破:认为自己无法成佛的怯弱心。

  即认为:佛果是远离一切过失、圆满一切功德的果位,而我现在连修一种功德、断一种过失都很困难,又怎能修成佛果?

  这是对自己成佛没有信心,如果真实生起了这种怯弱心,就会直接损坏希求成佛的菩提心,过失极大。所以,首先必须遣除这种心态,让它没有机会生起。

  能破:如理思惟自己必定能够成佛。

  一、对比低等旁生而思惟:

  佛陀曾以谛实语说过,诸如蚊虫般的低等生命都能成佛。我身为人,得到如此善妙的根身,有智慧力观察抉择取舍,不可能不能成佛。

  我们的智力远胜蚊虫,试想:蚊虫能计算1+1吗?能忆念三宝吗?能为其他众生着想吗?能辨别善恶吗?而人的心识极其灵敏,能辨别、能取舍、能计划、能探索,能用自己的心去相应、信解甚深的空性、广大之缘起以及不可思议的三宝功德。如果依靠人身不能成佛,那么还有哪种所依身能成佛呢?

  二、对比诸佛成道的历程而思惟:

  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无量有情已成佛、正成佛、将成佛,这无量诸佛是如何成道的呢?是成佛之后再修菩萨道吗?显然不是!彼等都是从凡夫一步步进修,最终才圆成佛果的。

  诸佛当初也曾是下劣凡夫,做过妓女、屠夫,堕过地狱、饿鬼、旁生,连基本的断恶行善都不懂,但是经过逐步串习,最终也登上了佛地。所以,诸佛因地也和我一样,甚至比我的处境低劣千百倍,即便如此,他们都能修行成佛,我为何不能呢?比如:某人从打工仔奋斗成为大财团的总裁,他是一步步发展成功的。想成为总裁的人只要积聚和他同等的因缘,一定能成功。

  这样思惟之后便会明白,只要自己从现在开始,实行如是方便、如是修道、如是精进,最终必能成佛。

  木二、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

  所破:认为自己无法行持施舍头目脑髓等难行的怯弱心。

  能破:如理思惟如是行施等的利益及时机。

  一、从利益上对比思惟:

  如果我不修行而放任自流,必将在生死中感受无量剧苦,却未成办任何利益。现在修行无上菩提所受之苦,尚不及前者之一分,却能成办自他的大义利,所以理应安忍,如同以忍受小苦来治愈大病苦一般,非常值得。

  如是思惟之后,断除怯弱,让心勇悍起来。

  二、从阶段上思惟:

  佛陀并未要求我们最初就行持此等难行,而是先让我们对布施串习熟练,直到对施舍身肉如施菜叶般不觉是苦时才行持。所以实际行持时,一点也不苦,为什么我要畏惧呢?比如,学走钢丝,看似危险,其实只要经过常规培训,技艺一旦成熟,走钢丝也能如履平地般轻松自如。所以,并非让人一开始就走钢丝,根本不必要惧怕。

  木三、于安住修道处所破除退屈

  所破:认为修大乘道要在生死中受生无数次,并且经受各种痛苦磨难,故而无法承受的怯弱心。

  能破分二:一是思惟菩萨在生死中受生无苦唯乐;二是思惟时间长久并非产生厌离的因。

  一、思惟:苦有身苦、心苦两种,身苦来自恶业,心苦来自邪分别。菩萨已止息了身口意的恶业,故身体不会感受苦报;菩萨以智慧观见生死宛若梦幻,而不起邪分别,因此心也不苦。

  菩萨不仅没有身心的苦忧,而且在生死中度众生时,以广大的福德力能让身体增长安乐,以善巧的智慧力,能令内心增长安乐。

  二、思惟:时间长久并不是令心厌离的因。如果痛苦很深重,则一秒钟也不愿接受;若身心安乐,则亿万年也不觉厌烦。所以,受苦才是厌离的因。

  再者,利他是安乐的源泉,在轮回中度众生,时间越长久安乐就越大,为何要畏惧长劫度生呢?所以,不仅不需畏惧,还应以欢喜心发愿能早日如是行持。

  木四、于所应圆满资粮破除退屈

  所破:认为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而自己无法成办的怯弱心。

  能破:思惟有方法圆满无边资粮。

  因为资粮都是在心上安立的,只要将心量扩展至无限广大,无边资粮并不难圆满,即发起广大愿心“为了利益无边有情、求证佛果无边功德,我甘愿安住无量劫,修积无边资粮”,以这种发心受取律仪。从此,不论睡眠还是觉醒、心散乱还是不散乱,始终不断增长量如虚空的大福德,所以无边资粮并不难圆满。

  一般人往往会有“佛果太高”、“大乘修行太难”、“在生死中度众生太苦”的畏难心理,但我们以理智观察之后发现,佛果并非高不可攀,菩萨行串习熟练之后也不困难,到了一定阶段入生死中度众生根本就不苦。若将这些辨别清楚,就能破除内心的怯弱,消除修习精进的障碍。

  总之,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,怯弱的心态不但于事无补,而且只会让自己更加退缩不前。所以,应善加了知能修证菩提的方法,提起心力,如是成办利益如在掌中般有把握。

  戍二、修积护持、助长精进的顺缘资粮分四:一、发胜解力 二、发坚固力 三、发欢喜力 四、发暂止息力

  修积护持、助长精进的顺缘资粮,即发起四种力:胜解力、坚固力、欢喜力、暂止息力。

  亥一、发胜解力

  以下分别以“定体相”、“知缘起”、“明必要”、“懂方法”来解释胜解力。

  一、定体相

  胜解力的胜解是特指欲乐。

  二、知缘起

  信、欲、精进三者,前前为因,后后为果,即信为欲依、欲为进依(信为欲的所依,依信生欲;欲为精进的所依,依欲生精进)。

  三、明必要

  《入行论》说:“于法离胜解,感如此困乏。”正因为远离了对法的胜解,才感得身心世界如此贫乏。比如,因为对业果没有胜解,没有欲乐断恶行善,才导致财富、相貌、寿命、健康等不圆满;因为对四谛没有胜解,才会爱著生死而不断轮回,非常缺乏解脱道的功德——出离心、戒定慧等。

  四、懂方法

  引发胜解的方法,总的是恒时思惟业果,特别是思惟菩萨行的利益和违越菩萨行的过患。以此思惟对黑业、黑果发深忍信,就能生起舍黑业、黑果的欲;对白业、白果发深忍信,就能生起取白业、白果的欲。

  再思惟:入大乘门是发菩提心,即立誓要遣除自他一切过失和引发自他一切功德。事实上,要让每一种过失及其习气究竟清净,或者让每一种功德毕竟圆满,都必须经历多劫修习,然而现在却不见我有除过、引德的一分精进。这样思惟之后,呵责自己,鞭策自己精进。

  亥二、发坚固力

  一、定体相

  所谓坚固力,即无论做任何善事,在发起精进之后都能坚持到底的心力。

  二、慎决定

  我们行善有两种方式:一是首先草率决定,然后中途退转;二是首先慎重考虑,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再改变,坚持到底。

  第一种做法的过患:

  (一)养成坏习性:从等流果来说,如果养成凡事到了中途就舍弃誓愿的习惯,以等流力,来世也会舍弃所受学处。如此一来,今生之中将会增长许多恶业,来生也会增长苦果。

  (二)行善效果不圆满:如果半途而废,则之前所下功夫基本上都成了“无用功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广论讲记10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