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,連這件事都沒有完成,而且也會障礙其它事的圓滿。

  第二種做法的利益:

  (一)養成好習性:做任何事都能有始有終。

  (二)效果圓滿:每件事善始善終,所作皆有意義。

  有一種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圓滿,總是很輕率地趣入,到了中途就放棄。這種惡習若不痛加改正,將來過患無窮。

  叁、修叁慢

  爲了讓自己的誓願究竟,應當修叁種慢——業慢、功能慢和煩惱慢。

  (一)修業慢

  思惟要依靠自己修道,完全不依賴別人,以培養獨自修行的自信心。

  (二)修功能慢

  從能力上思惟:“衆生都是隨煩惱而轉,自利尚且無法成辦,何況他利,他們不像我能引發自他二利,故我應當勤修。”又思惟:“人們對下劣事業尚且精進不舍,何況我所行持的事業能引發極其善妙的果報,爲何不勤作呢?”這樣思惟之後,勤修善法。

  (叁)修煩惱慢

  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輕視煩惱,讓心高昂起來,即思惟:“我應當打敗煩惱,絕不讓煩惱戰勝我。”爲了勝伏違品,而讓自己的心勇悍、堅定。

  必須發起煩惱慢的理由:如果在煩惱面前軟弱、退怯,則小小的障礙也能損害自己;若能發起慢心,障礙再大也能勝伏。

  總之,修任何善法之前,首先要去除依賴心,下決心由自己獨立完成;而且要有“別人做不了,只有自己能勝任”的英雄氣概。正修時要讓心堅固,只允許向外打倒煩惱,不讓煩惱向內摧毀自己。此外,還要思惟中途舍棄誓願的嚴重過失,然後不論行任何善法,一旦立下誓願,都要圓滿。尚未獲得穩固之前,都應好好修心。

  亥叁、發歡喜力

  一、定體相

  未趣入時歡喜趣入、趣入之後不願中斷的無飽足的心力,就是歡喜力。

  有了歡喜力,就能讓我們行善時樂此不疲、持續不斷。這是修習任何善法時不可或缺的。

  二、懂方法

  以如理思惟利益,引起歡喜心。

  (一)思惟:善業的果報是安樂,既然我對安樂沒有滿足,則對安樂之因的善業也應當無飽足。雖然世人所作的事業能否獲得安樂尚不一定,但他們都能歡喜地勤作,我所作的善法必定能得大安樂,所以我應當對此倍感歡喜,而且要比他們更加精進。

  (二)思惟:享受五欲雖然暫時有一點快樂,但後患無窮,世人追求五欲尚且沒有滿足,何況我所修的善法能帶來現前、久遠的無邊安樂,而且是極其清淨的無罪安樂,爲什麼我要滿足呢?這樣思惟之後,讓心歡喜。

  叁、明修量

  歡喜力要修到哪種程度才算到量呢?須達到如象群奔向水池般的踴躍之心。若能發起這樣的踴躍心,則諸如“一開始不願意趣入”、“中間心裏疲憊”、“無精打采”、“煩悶難耐”等不良狀態,都能改善。

  亥四、發暫止息力

  應當把握兩個舍:一、身心疲勞時應當放舍,休息好了立即再發精進;二、完成一件事之後必須放舍,要對更高的境界發起精進。

  如果讓身心過度疲勞,則會引起對修行的厭煩,從長遠來看非常不利。雖然一時勇猛精進,但中途厭舍而成了虎頭蛇尾。

  其次,如果成就少許功德便覺得足夠,則會障礙自己生起後後的殊勝功德。人若滿足現狀而無上進心,就會墮入懈怠坑中,葬送遠大的前途。

  再說發精進的規律,就是心要不急不緩,如流水般相續不斷。這是說用功過猛或太散緩皆非中道,而且貴在長期堅持。

  實際上,一切行爲都要恰到好處,合乎節奏。比如:走路時,身體不緊不松,步伐不急不緩,自自然然就可以。我們修行也要注意調節身心,繃得太緊或太松都會出問題。

  戍叁、依靠舍違緣、修順緣發起精進

  通過對治違緣壓伏了違品,又能善巧發四種力之後,就應發起欣樂力,即發起取精進之力。

  發精進斷煩惱時,不能只顧在一個方面對治,而應同時兼顧許多方面,進行綜合對治。就像一人與萬人敵,要眼觀六路、耳聽八方,在和一個敵人作戰時,還要防備其他敵人襲擊,見有敵人過來,立即要及時調整對治;否則,只對治一個方面而不顧其它,期間又會被其它煩惱損害,這樣利益和損害相當,則很難進步。

  其次,和煩惱戰鬥時,如果失去正念,就要立即提起。能否做到這一點,關鍵在于對因果是否有畏懼心。如果深信因果,真正恐懼失壞正念、被罪業染汙而墮落惡趣,自然會十分警覺。

  依止正念正知的方式,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心上,保持高度警覺。煩惱剛生起時,立即迎面遏製,而且不僅是遏製,還要發起兩種心——對犯罪不歡喜的心和發誓不再犯的心。

  要能一直保持有力量的正念,其最勝因是和善知識、善友共住以及依止多聞等。

  總之,我們應當用功之處:一是多聞,並以智慧善加辨別學處的取舍,因爲依智慧簡擇之後,正念才有明記的對象;二是依止正念(所了知的法義),在一切威儀中都依止正念發勤精進。

  戍四、由此身心堪能之理

 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,就是發起自在力。

  

  首先必須憶念《入行論·不放逸品》中的教言,斷除一切心不堪能的怯弱,讓身心變得輕利。按這樣努力,就能生起以勇悍隨意帶動身心運轉的自在狀態,就像以風力能隨意帶動樹棉那樣;從此便能很好地成辦精進,再由精進成辦一切資糧。

  

  

  

  上士道•靜慮波羅蜜

  

  

  

  午五、靜慮分五:一、靜慮自性 二、修彼方便 叁、靜慮差別 四、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五、此等攝義

  【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:一、靜慮自性;二、修彼方便;叁、靜慮差別;四、正修彼時應如何行;五、此等攝義。 今初

  

  未一、靜慮自性

  【住所緣境心不散亂,善心一境性。

  靜慮的自性,即安住所緣境、心不散亂、妙善的心一境性。

  “心一境性”,即令心安住于某一所緣境的體性。“善”是贊歎“心一境性”極爲善妙,具有超勝散亂心的境界、受用、力量等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“系心于此一所緣境,是故說名心一境性。”將心系在這一所緣境上,所以稱爲“心一境性”。

  【如《菩薩地》雲:“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,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,或雙運道俱通二品,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。”

  如《菩薩地》所說:諸菩薩以聞思菩薩藏爲前行,所有妙善的世間心一境性和出世間心一境性,心無顛倒地安住于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,或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雙運道同時通于二品,應知這就是菩薩靜慮的自性。

  “于菩薩藏聞思爲先”,即對菩薩藏努力聞思,是成就靜慮的前方便,若缺乏聞思,則難以成就靜慮。

  【《入行論》雲:“既發精進已,意當住等持。”

  《入行論》說:發起精進之後,內心應當安住等持中。

  總之,以菩提心引發,對于菩薩行的所緣境,心一境性,即是大乘靜慮的自性。

  未二、修彼方便

  【第二,修彼方便,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,及不修過患,奢摩他時茲當廣說。

  趣入修習靜慮的方便:應當思惟修習靜慮的勝利和不修靜慮的過患,這在講奢摩他時會詳細宣說。

  宗大師歸納說:修持靜慮能于心自在,猶如國王能隨欲而轉。不修靜慮,內心散亂,則世間禅定尚且不能成就,何況無上菩提。

  或者,修習靜慮能成就五神通,獲得見與不見的功德,能將他人也安立于六度中;不修靜慮,則無法讓心安住,不能止息煩惱,叁門趣入不善業,不能證得神通等殊勝功德,縱然獲得也無法增長等。

  未叁、靜慮差別

  【第叁,靜慮差別。

  靜慮的差別,包括自性、品類、作業等方面的差別。

  【如前所引,就自性分二,謂世、出世。

  如上所引《菩薩地》的說法,從自性上分爲世間靜慮和出世間靜慮兩種,即凡夫位的靜慮和聖者位的靜慮。

  【就品有叁。

  從品類上分有叁種:奢摩他品靜慮、毗缽舍那品靜慮、雙運道俱通二品靜慮,也就是奢摩他類的靜慮,毗缽舍那類的靜慮,既通于奢摩他又通于毗缽舍那止觀雙運道的靜慮。

  【就作業分,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、引發功德靜慮、饒益有情靜慮。

  從作業(作用)上分爲叁種:身心現法樂住靜慮、引發功德靜慮和饒益有情靜慮。

  【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;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、解脫、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;叁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。

  一、身心現法樂住靜慮,即安住定中能引發身心輕安(須達到欲心一境才有輕安)的所有靜慮。

  二、引發功德靜慮,即能引發五神通、八解脫、十遍處、八勝處等和聲聞共同的所有功德的靜慮,以及能引發、能安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、不可度量的十力種性所攝等持的不共聲緣的靜慮。(後一句是依照唐譯《瑜伽師地論·卷四十叁》補寫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講到共和不共兩種功德,此處或許是抄寫或刻板時纰漏。)

  叁、饒益有情靜慮,即能引發十一種饒益有情事的靜慮。

  以上這叁種靜慮其實都是心一境性,只是就不同作用的角度安立爲叁種。

  未四、正修彼時應如何行

  【第四,正修彼時應如何行。隨修何善叁摩地,皆當具足六種殊勝、六波羅蜜多。自住靜慮亦安立他,是靜慮施,余如前說。

  正修靜慮時,應當如何行持:不論修何種叁摩地,都應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。自己安住靜慮,也把他人安立在靜慮中,這是靜慮的布施,其余如前所說。

  靜慮具足六種殊勝:

  一、依殊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