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。
又比如:到了周一又要開始一周繁忙的工作,一提起工作就感到厭煩。這時應想:若能改變現狀,我應當歡喜;如果暫時無法改變,不歡喜只會讓心更加難受,不如平靜地面對。
亥二、改變對苦和受苦的看法分二:一、改變對苦的看法 二、改變對受苦的看法
金一、改變對苦的看法
若讓世人談談對苦的看法,他們會說:苦是吞噬我的惡魔,粉碎了我的美夢;苦是泥沼,讓我一蹶不振;苦是監獄,讓我得不到自由;苦是陰風慘雨,使我的生活沒有陽光,讓我對自己、對這個世界失望。
如果未曾深入佛法,不懂得萬法唯心,見不到深廣的緣起,往往會生起這種顛倒的認識,過于誇大渲染苦的不可愛相,從而遮蓋了智慧,致使對于苦的功德渾然不知。
苦有哪些功德呢?苦能讓人深刻反思;苦能讓人懂得珍惜、懂得慚愧;苦能引發同情心、悲憫心,使人關心苦難的衆生;苦能提醒人們輪回是苦海,並非樂園;苦能讓人引發出離心;苦能令人謙卑,知道自身的渺小,一掃過去的狂傲;苦能讓人誠心皈依叁寶,爲解脫苦海而勵志修行;苦能讓人厭離喧鬧、浮華,回歸平淡樸素;苦能讓人敬畏,知道因果不虛;苦能讓心深沈,淨除妄念;苦能讓心成熟,不再幼稚膚淺;苦能鍛煉毅力、耐力和定力。總之,在苦難中磨煉,能激發心力,讓人心升華。
以叁士道來看,修叁士意樂都不離思惟苦。具體而言:
思惟惡趣之苦漫長、難忍以及苦因繁多,由畏懼心推動,爲了避免後世墮入惡趣,而盡力斷惡行善。所以,以思苦爲契機,才能引發以後世爲重的下士意樂。
思惟叁有都是苦性,皆不出死死生生。若能見到五取蘊純粹是苦苦器、壞苦器、行苦性,由此才能厭離生死、發起出離心。從此一心勤求出離生死,而徹底轉變行爲取向,因爲以往不論做什麼,都離不開耽著輪回的心,而現在對叁有徹底失望,一心只求解脫。因此,以思苦才能把人心從樂著生死引向解脫道。
思惟有情的苦難是何等深重、漫長、無量無邊,才能發起願爲有情拔苦的悲心,從而生起利他爲主的上士意樂。因此,思惟苦能讓人發起廣大心力,荷負起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重擔。
總之,希求增上生之心、出離心、菩提心,都是通過思惟苦而引發的。所以,佛說以八苦爲師,苦的確是教導我們如理取舍最好的老師。
這樣如理思惟苦的功德之後,就能徹底改變對苦的認識。思惟之前,認爲苦充滿了過患、毫無益處,是不可愛之法,因此而排斥苦。思惟之後,認爲苦是良師益友,能多方面滋長善根,讓心靈成熟,增上覺悟,是成道的逆增上緣,由此對苦生起歡喜心。
了知苦的功德之後,應事先將苦修爲願境,即應數數修心,不斷思惟:但願有痛苦降臨,給我多一些修出離心、慈悲心的機會。或者想:但願痛苦多來些,讓我知道慚愧,知道忏悔,知道皈依。或者想:有多少苦降臨,就有多少自他相換的機會,痛苦多來一些,就能多代衆生受苦。應當有“受苦我歡喜,享樂我不喜”的心。
金二、改變對受苦的看法分二:一、思惟解脫等大利益 二、思惟能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
關鍵是要認識安忍痛苦難行的利益,若能對此生起勝解,便成爲安受苦忍的依處。
木一、思惟解脫等大利益
一、思惟:無量世中,我爲了五欲都能不畏辛勞,但結果只是造下無量苦因;而現在,我是爲了成辦自他無量利樂而修行佛法,比前者高尚無數倍。因此,縱然苦難超過前者百千萬倍,我也應當歡喜接受。
思惟的結果:令心振作起來。
平常還可以運用以下九種思惟,來振奮自心。
或者想:有幸能攝取生命的大義,再苦、再累我也歡喜。
或者想:過去對那些增長愚癡的事,我都能通宵達旦地埋頭苦幹;現在我有幸能實踐真理,苦難再大我也要克服,即使爲求證真谛而死,我也心甘情願。
或者想:過去爲了自己追求財富、地位,都能不惜代價;今天爲了全法界的衆生謀求安樂,更應當不懼任何辛苦。
或者想:若能攝取到一分智慧和福德,能爲有情奉獻心力,無論受多少苦都值得。
或者想:邪教徒都能爲教獻身,我是佛弟子,爲了佛教而受苦,是極其光榮、有意義的事。
或者想:現在是我報答佛恩、師恩、父母恩、衆生恩的時候,再艱苦我也要好好以修行來報恩。
按這樣思惟來激發自己的大乘善根。
二、思惟:誤入邪道、黑道的人,尚且能夠忍受各種大苦(五火燒身、生吞鐵丸、嚴刑拷打、日夜修煉等),還有修外道功法、學武藝的人,也能頂嚴寒、冒酷暑勤修苦煉,我是爲了正法而修行,爲何反而不如他們刻苦?
思惟的結果:對受苦發起無畏之心。
木二、思惟能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
思惟:爲了修行而忍受眼前小苦,總的能讓我脫離無邊生死,特別能讓我永斷惡趣無量衆苦,我理應歡喜!
此處,關鍵是要觀察“眼前小苦和久遠大苦的差別”。以眼前的小苦換來永世的安甯,這是最有價值、最有意義的事。如此思惟之後,會生起樂于受苦的歡喜心和難行能行的無畏心。
通過修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內心。以前,我們的見識狹窄,都是從我愛執出發,在受苦時不是自艾自憐,就是怨天尤人。現在,若能按上述正理思惟,拓展見識與心量,則在遭遇任何痛苦時都能轉爲道用,轉爲修道助緣。
亥叁、正式訓練忍苦的次第及其效果
首先,要知道安忍的力量是從對境上練就的,因此要借事練心,從事相上鍛煉心力,紙上談兵無濟于事。
其次,要知道修習的次第,須從小處起修,再逐步提升,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力所難及的事,否則身心承受不了,極易退失道心。因此要循序漸進,先對小苦修忍,再逐漸讓忍力增強。
對此,可以理成立:顛倒識以苦爲樂,串習堅固時,對苦尚能安住樂想,何況以如理作意對苦作安樂想,一旦串習到量,更能讓心安住于安樂想中。
戍五、所應忍苦的方面
這是指《菩薩地》所說的依止處等八處。大乘菩薩必須對此八種忍苦之處,運用上述安受苦忍的修法。這是告訴我們,大乘菩薩無論生活、修行還是利他,都要修習安受苦忍,即無論是對現前生活飲食起居的苦、人際關系的苦、老病死的苦、求法修行的苦、利他操勞的苦,都要修習安忍。
酉叁、法思勝解忍的修法
勝解的體性,是于法印持,其作用是以違品不可引轉。
獲得勝解的方法,是數數如理思惟,即依靠聖教和正理不斷思惟。
勝解的狀態:內心對于法義的認可穩固不變。
法思勝解忍是一切修行的核心,一切種類安忍的依處。無論修何種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,都需要依靠因果勝解忍和空性勝解忍。因此,對修忍而言,引生勝解是關鍵中的關鍵。
上士道•精進波羅蜜
午四、精進分六:一、精進自性 二、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叁、精進差別 四、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五、此等攝義 六、精進度總義[13]
【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:一、精進自性;二、趣入修習精進方便;叁、精進差別;四、正修行時應如何修;五、此等攝義。 今初】
未一、精進自性
【緣善所緣勇悍爲相。】
精進的體相,是緣善所緣勇悍。
“善所緣”簡別惡,緣惡法勇悍即是懈怠。
【《入行論》雲:“進謂勇于善。”】
《入行論》說:精進是對善法勇悍。
【《菩薩地》說爲攝善法及利有情,其心勇悍、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叁門動[14]業。】
《菩薩地》中說:精進的自性,是爲了攝集善法和利益有情,內心勇悍、無有顛倒,以及由此意樂所發起的叁門動業。
精進的內容,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;精進的意樂,是內心勇悍、無有顛倒;精進的加行,是以此意樂所引起的叁門動業。
所謂“心顛倒”,即執苦爲樂,執束縛爲解脫,執無意義爲有意義。比如,外道修各種苦行,執顛倒禁行爲解脫因,或者世人通宵狂歡,執苦爲樂,都是顛倒。以“心無顛倒”簡別世間和外道的勤作並非精進。
以精進意樂所引起的身口意的造作,即各種身體、語言、意識的活動,稱爲“叁門動業”。比如,照顧病人時,以勇悍心發起身體的動作——熬藥、攙扶等,語言的慰問,意識的觀察、考慮等,即是精進的加行。
唐譯《瑜伽師地論·四十二卷》說:“雲何菩薩自性精進?謂諸菩薩其心勇悍,堪能攝受無量善法,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熾燃無間,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身語意動,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。”這是從意樂與加行兩方面,顯示精進的自性。精進的意樂又有兩方面,即:心識勇悍,堪能攝受無量善法,成熟自相續;心識勇悍,堪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成熟他相續。精進的加行,是由精進意樂所發起的身語意動業。
總之,由菩提心引發而對于菩薩行勇悍的心所,即是精進的體相。
未二、趣入修習精進方便分二:一、連結 二、正義
申一、連結
【第二,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,謂應多思精進勝利、不進過患,此若串習精進起故。】
“多思精進勝利、不進過患”是方法。“此若串習精進生起”是作用,即如是串習將發起精進。
趣入修習精進的方便:應多次思惟精進的勝利和懈怠的過患,因爲若能這樣串習,就能引…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