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發起堅固大心,施身如施菜葉般容易時,才可以直接施身。因此,對于這樣穩妥、善巧的成佛之道,根本不必怯弱、退縮。

  火叁、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

  【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,謂念成佛須于生死受無量生,爾時生死衆苦逼惱,故我不能修如是行。

  對于所安住的修道處所(生死輪回)破除怯弱:

  怯弱者心想:若要成佛,就必須在生死中受生無數次,期間要遭受生死衆苦的逼惱,因此我不堪修這樣的菩薩行。

  對治這種怯弱的方法是:

  【應如是思:菩薩由其已斷諸惡,以因遮故,必不能生苦受之果;堅固通達生死如幻,悉無自性,故心無苦,若其身心安樂增盛,雖處生死無厭患義。

  應當這樣思惟:菩薩由于斷除了惡業,已遮止了苦因的緣故,必定不會産生苦報;而且,菩薩堅固通達生死猶如幻事,全無自性,所以內心沒有憂苦。如果身心只會增長安樂,則即使處于生死之中,也沒有任何可厭患的。

  【如雲:“斷惡故無苦,善巧故無憂,謂由邪分別,罪惡害身心。福令身安樂,智故心亦安,利他處生死,悲者何所厭?”

  前六句是能立的理由,後兩句是所立的結論。

  “斷惡故無苦,善巧故無憂”:大悲意樂清淨的菩薩布施身體時,由于已斷除叁門惡業的緣故,身無痛苦;由于施身的時機極爲善巧的緣故,內心也沒有憂惱。

  進一步解釋身心無苦憂的原因——“謂由邪分別,罪惡害身心,福令身安樂,智故心亦安”:由于耽著我和我所的邪分別而損害心,由于殺盜淫等罪業而損害身。菩薩行持波羅蜜多,以廣大的福德力(遠離了罪業),唯一令身安樂;又以智慧通達取舍之處和空性(遠離了邪分別),內心如常啼菩薩一樣安樂。總之,邪分別和罪業是讓身心受苦的主因,而菩薩悲智雙運,遠離了邪分別和罪業,所以身心恒時安樂。

  “利他處生死,悲者何所厭?”:因此,菩薩以大悲心爲了利他而多劫安住于輪回中,並無可厭離之處(因爲無苦唯樂,沒有令生厭離的因)。

  【又雲:“故遍除疲厭,騎菩提心馬,從樂而趣樂,有智誰退屈?”

  “遍除疲厭”是菩提心的功能,菩提心能完全遣除身心的疲厭。

  所以,菩提心能無余遣除身心的疲厭,騎上菩提心的駿馬,從身心安樂的大道直奔大安樂的果地,有智者誰會因此退屈呢?

  小結:

  若無善巧方便,則雖在輪回中受盡各種苦惱,也無法成辦任何利益。相反,菩薩安住資糧道時,獲得禅定正行,就能斷除罪業而不受痛苦,因爲斷除了苦因,必定不感苦果。況且,菩薩以修持二種菩提心的力量,身心無苦並且增長安樂。因此,對于所安住的修道處所——輪回,不必心生怯弱。

  水二、依龍猛菩薩論典宣說分二:一、遮止對時間久遠心生怯弱 二、遮止對圓滿無邊資糧心生怯弱

  火一、遮止對時間久遠心生怯弱

  【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,惟時長久非厭因故,謂苦極重,雖時短促亦生厭離,無苦安樂時雖久遠,無所厭故。

  即使需延長無量時劫,也不應心生怯弱,因爲僅僅“時間久遠”並不是讓心厭患的原因,即:若痛苦深重,即便時間短暫也會讓心厭離;沒有痛苦只有安樂,即使時間漫長,也沒有可厭之處。

  這是從因果上觀察:苦是令心厭離的因,因此痛苦深重時,時間即便短暫也難以忍受;安樂不是令心厭離的因,所以時間再長也不會令心厭離。因此,不必對長劫行菩薩道心生怯弱,反而應歡喜地發願“世世常行菩薩道”。

  【《寶鬘論》雲:“重苦雖時短,難忍況久遠,無苦而安樂,無邊時何害?”

  《寶鬘論》說:凡夫身心遭受重苦折磨時,即便時間短暫也難以忍受,更何況時間久遠。菩薩的身心沒有苦受而只有安樂,在無量時劫中何來痛苦損害?菩薩在無邊時劫中,身心純是喜樂,不會遭受任何苦害。

  那麼,菩薩內心是否毫無逼惱呢?

  【“此中身無苦,意苦從何有?惟悲世間苦,由此而久住。”

  此中菩薩既然遠離了身體的痛苦,則意苦又從何産生呢?(身體無苦,意苦也就無從産生。)菩薩見到衆生生死流轉的無量大苦,由大悲心驅使,而不舍世間長劫住于輪回中。

  【“故謂佛久遠,智者無退屈,爲盡過集德,恒勤修資糧。”

  因此,智者不會以成佛道路時間久遠而心生退屈。爲了一一斷盡相續中的過失,並修集所有功德,也不應懈怠,而應恒時不斷地勤修福慧資糧。

  火二、遮止對圓滿無邊資糧心生怯弱

  【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,此極難作,故我不能。

  有人又想:成就佛果必須圓滿無邊的資糧,這是很難做到的,我無法成辦。

  【亦莫怯退。若爲利益無邊有情、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爲發起,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,則于一切若睡未睡、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,福恒增長,量等虛空,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。

  對此,也不必怯弱退縮。如果爲了利益無邊有情、希求證得諸佛的無邊功德而發起願菩提心,即心想“我願在無量劫中修集無邊資糧”而受持律儀,則在任何時候,不論睡眠或未睡眠、心散亂或不散亂,乃至有此律儀期間,福德恒時增長而且福德之量等同虛空。因此,無邊資糧並不難圓滿。

  爲什麼成佛所需的無邊資糧不難圓滿?

  因爲:從發菩提心、受菩薩戒開始,在律儀未失壞期間,福德將會恒時增長而且量等虛空,即從時間上來說,刹那刹那增長福德,就量而言,每次生起的福德如虛空般廣大。

  如此刹那不斷地增長,而且又是量等虛空地增長,當然不難圓滿無邊資糧。

  又問:爲什麼能讓福德恒時增長、量等虛空呢?

  因爲發菩提心、受菩薩戒是發起廣大無盡的弘大誓願,所受律儀又是盡未來際相續不斷,亦即爲利益無邊有情、誓證諸佛無邊功德,菩薩發起廣如虛空、盡未來際的大願“我願在無量劫中安住輪回,修集無邊資糧”。由于誓願如此廣大、律儀如此相續,福德自然念念增長、量等虛空。如是受持律儀,緣起絲毫不會空耗,這是由心的甚深緣起所決定的。

  “虛空非大,心王爲大;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”心王大故,福德等虛空;願力堅故,福德恒增長。因此,《入行論》中說:“佛于多劫深思惟,見此覺心最饒益。”

  【即前論雲:“如一切諸方,地水火風空,無邊如是說,有情亦無邊。”

  此即《寶鬘論》所說:就像所有方位的地水火風空無有邊際,有情的數量也無有邊際。

  【“菩薩普悲愍,此無邊有情,欲度諸苦厄,安立于佛位。”

  菩薩緣無邊有情發大悲憫心,立誓要讓無量衆生脫離苦難,將彼等安立在佛果的安樂中。

  【“如是堅住者,從正受戒已,隨其眠不眠,及放逸而住,如有情無邊,恒集無邊福,無邊福非難,證無邊德佛。”

  菩薩如此堅定不移地安住誓願,從受持菩提心戒開始,不論睡眠還是醒覺或者放逸,如同有情的數量無有邊際,菩薩也恒時集聚無邊福德,如此積累無邊福德並不困難,以此將證得無邊功德之佛果。

  以上宣說“四無邊”——大種無邊、有情無邊、因地的福資糧無邊、果地的佛功德無邊。

  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,都可以無邊無際地延伸,在這十方無邊無際的世界中,地水火風空也無邊無際,如是有情的數量也無有邊際,有情的苦難也無有邊際。如果心緣無邊有情的無量苦厄,發起強烈的悲心、菩提心,由此受持菩薩戒,就能恒時積集無邊的福德資糧。由于因地能積累無邊的福德資糧,所以並不難成就佛果的無邊功德。

  【“若住無量時,爲無量有情,求無量菩提,而修無量善,菩提雖無量,以此四無量,資糧非久遠,如何不得證?”

  如果是安住無量時劫、爲了無量有情、求證無量菩提而修集無量善根,那麼,雖然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,但以這四個無量不需太久便能圓滿資糧,爲何不能證得菩提呢?

  以上講了四個無量——時間無量、有情無量、菩提無量、善根無量,即安住的是無量時間、所爲的是無量有情、求證的是無量菩提功德、修持的是二資糧所攝的無量善根,以這種方式修廣大行,便能迅速圓滿資糧,不難證得菩提。

  木叁、攝義

  【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沖動其意,爲利有情願于短時速成佛者,極爲希有。

  所以,如果由最極猛利的大慈大悲和菩提心發動自心,爲利有情而發願短期內速疾成佛,這是極爲稀有的。(由于猛利的悲心和菩提心,而真實發起速疾成佛的誓願,再加上金剛乘不共的善巧方便,才有密宗速疾成佛之道。)

  【然若未近此之方隅,僅由見于極長時劫,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,便作是念“誰能如是”,故妄說雲求速近道。此于願心間接損害、正損行心,令大乘種漸趣劣弱,故于成佛反極遙遠。

  但是,如果沒有接近這方面,只是因爲見到必須在極長時劫中修學無邊諸行和極多難行,就心想:誰能這樣做呢?因此虛假地說要尋求更快速的捷徑。如此間接損害了願心,直接損壞行心,而使自己的大乘種性逐漸趣于下劣羸弱,因此反而距離成佛極其遙遠。

  此段宣說了對于菩薩行時間久遠、學處無邊、衆生難度、六度難行等,心中回避不願承擔的心態。其實,發菩提心就是荷擔度一切有情成佛的重擔,放棄了發心重擔,就會損害菩提心;而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,種子功能若被消減,當然就離佛果越來越遠。

  而且,本論在講儀軌受法時說:“如是以…

《菩提道次第系列——上士道(新廣論講記10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